| 图书名称: |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
| 作者: | [美]罗伯特·J.巴罗 |
| 定价: | 55.00 |
| ISBN: | 9787543215139 |
| 出版社: | 格致 |
| 开本: | 32开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3-8-1 |
| 印刷日期: | 2013-8-1 |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由于有比较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基本模型,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般的教授风格和逻辑体系。但是,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是报纸杂志上报道的一系列数据,还是学术报告中鲜活的案例?如何教授宏观经济学?我们需要牺牲真正的经济学内容而一味换取和追求轻松的表达方式吗?是否会在过分紧密联系流行话题的同时忽略了学术上令人深思的挑战? 罗伯特·J.巴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正确阐述经济思想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读者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所缺的一种统一的方法一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作者用较为简单的数学推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模型,并在每章结尾处配备问题与练习、术语解释等辅助内容。以方便学生使用。 |
| 罗伯特·J.巴罗,哈佛大学瓦格纳经济学讲座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由于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等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罗伯特·J.巴罗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深 |
| ; |
| 出版前言 序言 作者自述 第一部分 导论 1 思考宏观经济学 1.1 美国历史上的产出、失业和价格 1.2 经济模型 重要术语和概念 2 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 2.1 名义GDP和实际GDP 2.2 用不同观点看待GDP_支出、收入和生产 2.3 价格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二部分 经济增长 3 经济增长导论 3.1 有关经济增长的事实 3.2 经济增长理论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4 运用索洛增长模型 4.1 储蓄率的变化 4.2 技术水平的变化 4.3 劳动投入和人口增长率的变化 4.4 趋同 4.5 简评索洛模型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5 有条件趋同和长期经济增长 5.1 实践中的有条件趋同 5.2 长期经济增长 5.3 关于经济增长我们知道些什么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第三部分 经济波动 6 市场\价格\供给和需求 6.1 宏观经济中的市场 6.2 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 6.3 市场与价格 6.4 编制预算约束 6.5 劳动市场和资本服务市场的出清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7 消费\储蓄和投资 7.1 消费和储蓄 7.2 均衡的消费、储蓄和投资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附录 8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 8.1 实际GDP的周期性变化——衰退和景气 8.2 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 8.3 理论与事实的匹配 8.4 技术水平的暂时性变化 8.5 劳动投入的变化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9 资本的利用和失业 9.1 资本投入 9.2 劳动力、就业和失业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四部分 货币和价格 10 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 10.1 货币的概念 10.2 货币的需求 10.3 物价水平的决定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1 通货膨胀\货币增长和利率 11.1 各国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的数据 11.2 通货膨胀与利率 11.3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中的通货膨胀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五部分 政府部门 12 政府支出 12.1 政府支出的数据 12.2 政府的预算约束 12.3 公共生产 12.4 公共服务 12.5 家庭预算约束 12.6 政府采购的持久性变化 12.7 政府采购的暂时性变化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3 税收 13.1 美国的税收 13.2 税收的类型 13.3 模型中的税收 13.4 增加以劳动所得税融资的政府采购 13.5 转移支付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4 公共债务 14.1 美国和英国的公债史 14.2 政府债券的特点 14.3 预算约束与预算赤字 14.4 公债与家庭的预算约束 14.5 预算赤字的经济效应 14.6 社会保险 14.7 公开市场业务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六部分 货币与经济周期 15 货币与经济周期工:价格错觉模型 15.1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中的货币效应 15.2 价格错觉模型 15.3 按规则行事与相机抉择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6 货币与经济周期Ⅱ:粘性价格与名义工资率 16.1 新凯恩斯模型 16.2 货币与名义利率 16.3 凯恩斯模型——粘性名义工资率 16.4 长期合同与粘性名义工资率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第七部分 国际宏观经济学 17 商品和信贷的世界市场 17.1 国际收支的平衡 17.2 美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历史 17.3 经常项目差额的决定因素 17.4 贸易条件 17.5 国际贸易量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18 汇率 18.1 不同的货币和汇率 18.2 购买力平价 18.3 利率平价 18.4 固定汇率 18.5 浮动汇率 18.6 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比较 小结 重要术语和概念 问题和讨论 参考文献 术语表 译后记 |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梳理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时,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比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介绍不同经济模型时,会先详细阐述其背后的基本假设,然后指出其优点和局限性,最后再引入新的模型来弥补其不足。这种“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比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书中关于“理性预期”的章节,让我对经济主体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学科,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充满辩论的领域。作者在书末对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的展望,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翻开《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我首先被其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经济模型时所采用的直观比喻和生动案例,这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关于经济增长的章节,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对不同国家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等关键因素的作用。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宏观经济学原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书中对当下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数字经济的兴起以及地缘政治风险下的全球供应链重塑等,都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预测,这让我对宏观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理解宏观经济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好地做出个人和企业的决策。
评分作为一本“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的成员,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毋庸置疑。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时,能够清晰地标注来源,并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这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书中对一些前沿研究的介绍,例如关于行为经济学在宏观决策中的应用,或者关于大数据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潜力,都让我看到了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够平衡理论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紧密结合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不仅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更能培养运用这些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让我有信心去探索更广阔的经济学领域。
评分这本书在扉页上就印着“未来的诺贝尔奖”,这让我一开始就对它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点被这股“预言”的力量所裹挟。我记得我拿到书的那个下午,阳光正好,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能够被冠以如此高的赞誉。巴罗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作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大家,他的著作自然吸引了无数目光。我尤其对“现代观点”这个标签感兴趣,现代宏观经济学经历了数次范式转移,从凯恩斯主义的兴盛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再到新凯恩斯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每一个时代的观点都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这些演变,并且深入剖析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如何理解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核心问题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新颖的理论框架或者对经典理论进行颠覆性的解读,能够让我耳目一新,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同时,作为“高校教材”和“上海财大考研用书”,我猜想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应该都有相当的要求,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考研复习。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在解题思路上给予启发,帮助我更好地掌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考试复习资料的价值。我发现,当我对宏观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后,我看待新闻和财经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曾经那些让我感到困惑的经济数据和政策新闻,现在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解读路径。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区分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对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经济周期”的讲解尤其精彩,我仿佛看到了一张经济运行的动态图谱,理解了繁荣与衰退是如何交替出现的,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还对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汇率的分析印象深刻,这帮助我理解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宏观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理性、更辩证地看待经济现象,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有了更具洞察力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