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生国防教育读本:战争简史与军事科技
定价:30.00元
售价:20.1元,便宜9.9元,折扣67
作者:张国清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60847955
字数:
页码:3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分析战争起因,透视战争深层,解读战争兵器,关注战争影响。因为珍爱和平,我们回首战争与兵器。
战争是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新技术不断兴起,并向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军事领域渗透,使人类战争形态不断向新的阶段发展。
《大学生国防教育读本:战争简史与军事科技》是战争历史的简要总结和军事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概览。
《大学生国防教育读本:战争简史与军事科技》是战争历史的简要总结和军事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概览。全书共有十八章,战争简史部分包括冷兵器时代战争、热兵器时代战争、机械化时代的世界大战与局部战争、高技术与信息化局部战争与战例剖析,军事科技部分包括军事技术概论、军事航天技术、制导技术、军事侦察监视技术、军事隐身伪装技术、电子对抗技术、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军事核技术和新概念武器等。
《大学生国防教育读本:战争简史与军事科技》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内容丰富,论述严密,可读性强,可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军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军事爱好者参考阅读。
前言
章 冷兵器时代战争
节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冷兵器时代的亚历山大东征战争
第四节 冷兵器时代的元灭宋战争
第二章 热兵器时代战争
节 热兵器时代战争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战争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热兵器时代战争战例剖析
第三章 机械化时代战争
节 机械化战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机械化战争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
第三节 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 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世界大战
节 次世界大战起源与进程
第二节 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特点与影响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起因与前奏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第五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影响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历史经验探析
第五章 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局部战争
节 朝鲜战争
第二节 美国侵越战争
第三节 中印边境战争
第四节 中苏边境战争
第五节 中越边境战争
第六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
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
第七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战例剖析
节 英阿马岛战争
第二节 海湾战争
第三节 科索沃战争
第八章 信息化战争
节 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信息化战争战例探析
节 阿富汗战争
第二节 伊拉克战争
第十章 军事技术概论
节 军事技术与军事高技术
第二节 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分类与特征
第三节 军事高技术对军事领域的影响
第十一章 军事航天技术
节 军事航天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军用卫星
第三节 天军与太空战
第十二章 制导技术
节 制导武器的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制导方式与工作原理
第三节 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制导武器对抗
第十三章 侦察与监视技术
节 侦察与监视技术概述
第二节 光学侦察监视技术
第三节 雷达侦察监视技术
第四节 传感侦察监视技术
第十四章 军事隐身伪装技术
节 军事伪装技术
第二节 军事隐身技术
第三节 隐身武器装备
第四节 隐身兵器对作战的影响
第十五章 电子对抗技术
节 电子对抗技术概述
第二节 电子侦察与反侦察
第三节 电子干扰与反干扰
第四节 电子摧毁与反摧毁
第十六章 军队指挥自动化技术
节 军队指挥控制技术概述
第二节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第三节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作用
第十七章 军事核技术
节 核技术与器的发展
第二节 器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第十八章 新概念武器
节 新概念武器概述
第二节 激光武器
第三节 微波武器
第四节 粒子束武器
第五节 动能武器
第六节 非致命武器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辅以简洁而有力的现代军事元素插图,散发出一种严谨而不失活力的气息。触摸封面的质感,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细腻,明显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材质,让人一上手就对内文的品质有了极高的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察觉到编撰者在整体结构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流水账式的历史叙事方式,而是更倾向于将复杂的军事发展脉络进行模块化处理,力求让初学者能够快速抓住核心概念。从排版上看,字号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被巧妙地穿插其中,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军事理论和技术原理无疑是巨大的帮助。而且,从书籍的整体观感来看,它显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逐步建立起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系统性认知。这种注重阅读体验和视觉呈现的设计哲学,让一本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教育读本,变得既专业又富有吸引力,非常适合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和自我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对宏大历史叙事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角度上所展现出的前瞻性和批判性思考。它似乎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着重于培养一种“历史的眼光”——即如何从过去的冲突与技术革新中,提炼出对未来挑战的预判能力。我注意到在章节间的过渡部分,作者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思想火花”或“案例剖析”,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描述某场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技术迭代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战争的形态与伦理边界。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文献背后深层逻辑的探究欲。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在我翻阅的那些关于军事理论演进的段落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力求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的努力,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略有涉猎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从内容设计的整体“梯度感”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目标受众的知识积累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握。它在开篇部分选择了最直观、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军事事件作为切入点,构建了读者对“战争”这一宏大主题的初步认知框架,这种“浅入深出”的策略非常人性化。随着阅读的深入,内容的密度和专业性也随之提升,开始涉及更为精密的战略思想、技术原理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影响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难度递增,避免了新手读者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保证了高水平读者能够获得足够的深度信息。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极具争议性的历史片段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中立和客观态度,没有过度渲染情感色彩,而是着力于还原事件发生的客观条件和技术背景。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清晰的头脑,专注于学习知识本身,而非被情绪所裹挟。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在我看来,非常贴合当前信息爆炸时代读者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知识点组织和关联性构建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似乎并没有遵循严格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驱动的方式,将看似分散的军事技术和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印证的知识网络。例如,当谈及某种特定作战理念时,书中会立即回溯到支撑该理念诞生的关键技术突破,并在后续的章节中展示这些理念在不同历史场景下的实际应用与演变。这种“网状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留存率和迁移能力。我特别赞赏它在复杂概念简化上的处理,那些原本可能需要查阅大量专业词典才能理解的军事术语,都被赋予了清晰、简洁的日常化解释,同时又不失其专业内核。这使得即便是没有深厚理工背景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真正将国防知识“内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体现了编撰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知识准确性的执着追求。在那些涉及关键数据、技术参数或历史时间点的描述中,我并未发现任何含糊不清或相互矛盾之处,这对于一本严肃的教育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不同军事学派、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家们观点的呈现,也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平等的态度,清晰地勾勒出军事思想演变中的流派之争与相互借鉴。这种对多元视角的包容,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军事学科复杂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读者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能力,将军事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技术和国际关系背景下进行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远不止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灵活且不断更新的国防认知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