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向我们娓娓讲述数字迷人的发展史,从数字的发明到各种运算符号,从零的出现到* 越数的神奇,从十进制到现代的信息论,从第*台计算机的发明到人类计时的方式,展示了数字是如何从生活中来,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周围的方方面面的。 你可知道除号原来是一把短剑的样子?你可知道简单如1、2、3这样的数字几乎毁灭了数学?到底什么是虚数?阅读过程中,你会遇到古代的贤者,他们会告诉你何为数字,以及如何使用数字。你还会看到关于数学大师的奇奇怪怪的故事,例如对数的发明人员约翰·纳皮尔手不释鸡,斐波那契用兔子展示数列。 数字表面上看着简单,其实颠覆你的想象。本书将带你踏上全新的旅程,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为你打开数字的历史之门,探索漫长岁月中惊人、迷人而又恼人的数学,展示比1、2、3丰富得多的数字世界。本书读来轻松惬意,愉悦人心,适合所有爱好数学的人阅读。
4
引言 6
数字的发明 10
(数字从何而来)
数字系统 16
(数字的各种书写方式)
分数 26
(整数的分割)
零 30
(数学上*伟大的发现)
勾股定理勾股数 36
(数学与自然世界)
黄金比率 44
(美之数学)
幻方 54
(谜题之解)
素数 58
(寻找构成数的元素)
π 68
(圆中之数)
乘方 76
(使用数学的威力)
斐波那契数列 80
(一个著*的数列)
复数 86
(数之虚化)
十进制小数 92
(一种新的分数)
对数 98
(用加法做乘法)
数学运算符号 104
(+,和其他符号的故事)
向量和矩阵 108
(用格子做另类数学)
计算器 114
(做数学的机器)
度量与单位 122
(度量的历史)
二进制与其他进制 130
(用两个数计数之道)
数字e 138
( 自然中发现的奇妙的数)
取模运算 142
(数的比较)
* 越数 148
(无头无尾)
无穷大 152
(有些无穷比别的无穷更无穷)
集合论 160
(小小想法,几乎毁灭数学)
10 的古戈尔次方: 古戈尔普勒克斯 168
(大数字,大名字)
信息论 172
(用信息控制机器)
梅森素数 176
(寻找大素数)
术语解释 180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有点拗口,乍一看还以为是好几本书堆在一起了,不过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它像一个知识的宝藏,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带领我们穿越了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去探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充满魔力的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期计数系统的描述,那种从结绳记事到使用手指,再到抽象符号的演变过程,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冒险。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系统并非是唯一的答案,它是在无数次失败、尝试和文化碰撞中胜出的“最优解”。书中不只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数字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比如,某些古老文明对“零”的迟疑和后来的接纳,反映了他们对虚无和存在的深刻理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会对数学的“人造性”和“客观性”产生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宏大叙事的史诗感,又不乏生动有趣的轶事来点缀,让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学发展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智慧的火花。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不完美”的赞美。在介绍一些早期数学理论时,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那些被后世证明是错误的猜想或不够严谨的论证。相反,他把这些“弯路”描绘得津津有味,指出正是这些看似失败的尝试,为后来的伟大突破铺平了道路。这种叙事角度非常成熟和人性化,它承认了人类认知发展是一个充满试错和迂回的过程,而非一条直线。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几何学发展的章节,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到非欧几何的出现,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科学范式如何被打破和重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数学体系,仍然可能是未来某种更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特例或子集。这种谦逊的历史观,让我对知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数字和计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理性如何缓慢而坚定地成长的史诗,其间充满了挣扎、顿悟和不懈的努力,非常感人肺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用心之作。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它对数学概念“可视化”的独特处理方式。很多数学史的书籍常常陷入公式和晦涩的理论泥潭,读起来非常吃力,但这本书高明之处在于,它总能找到一种贴近日常生活的类比或历史场景,将抽象的数学原理具象化。举个例子,它解释复数的引入时,并没有直接抛出代数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关于航海罗盘和二维平面运动的精彩故事来铺垫,让人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多余”的数学工具,都是为了解决前人遇到的真实难题而诞生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贡献的公平呈现,它打破了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了巴比伦的泥板、玛雅的历法以及印度对位值制系统的巨大贡献。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发现,总有那么一两个知识点会让你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空气比划着,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当时的思考路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回味无穷,层次分明。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数学史”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玩意儿是给学者准备的“硬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人知识,反而像一位充满热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街角巷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用品、建筑结构乃至艺术创作背后的数学逻辑。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更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邻家大叔在咖啡馆里聊天,他总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精准地勾勒出某个数学思想的诞生背景和深远影响。比如,书中对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描写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不禁为那些顶尖头脑之间的较量而感到激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普及了数学知识,更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求知欲”本身的热情。它告诉我,数学的魅力不在于计算的精确性,而在于人类心智对秩序和规律的永恒追寻,这种精神的力量,比任何公式都要强大。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因为作者在描述数学发现时,总能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你读到的不仅仅是公式的演变,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对科学思想的催生和塑造。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研究如何反哺了代数几何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联系,让原本松散的历史脉络变得清晰有力。书中对逻辑学和形式化体系的探讨也极为深刻,它展示了数学家们如何试图为这个看似无限的领域建立坚固的“地基”,以及这种尝试本身带来的哲学难题。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总能在关键处引用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典故或者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现场的距离。这本书成功地将数学从冷冰冰的符号世界中解放出来,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承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了解了数字的发展,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构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