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埃姆斯、弗兰西斯·伊尔克、西德尼·贝克编写的这本《你的10-12岁孩子》是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是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是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是**阶梯教养**,两代父母,是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 该书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你的10-12岁孩子》介绍孩子10-12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怎 样在孩子10-12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10-12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 ;为父母讲解10-12岁孩子的管教方式;让父母了解10-12岁孩子的心智能力 ;告诉父母培养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等。
《你的10-12岁孩子》由路易丝·埃姆斯、弗兰西斯·伊尔克、西德尼 ·贝克编写。
路易丝·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塞尔儿童发展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美国两代年轻父母。
**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第一章 导读——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
1.采访环境与对象
2.采访详谈
3.数据分析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
第三章 个性特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演绎
第二部分 10—12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0岁孩子
1.成熟状况:10岁的他呈现近乎**的状态
2.成熟特征: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自主性增强
4.情绪:乐观、积极、阳光
5.自我意识的成长:有目标,但未有深层次的考虑
6.人际关系:亲情、友情其乐融融
7.活动与兴趣爱好:忙于各种玩耍
8.学校生活:喜欢上学,喜欢受到他人关注
9.道德意识:恪守原则
第五章 你的11岁孩子
1.成熟状况: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
2.成熟特性: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4.情绪: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
5.自我意识的成长: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6.人际关系:心口不一
7.活动与兴趣爱好: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8.学校生活: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
9.道德意识:独立意识增强
第六章 你的12岁孩子
1.成熟状况: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2.成熟特性: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3.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让大人省心不少
4.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
5.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6.人际关系: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
7.活动与兴趣爱好: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8.学校生活:热情过度
9.道德意识: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长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七章 10-12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个头和体重增长迅速,异性关系萌动
第八章 10-12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
第九章 10-12岁孩子的情绪起伏剧烈,渗入生活
第十章 10-12岁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意识:追求“独立”
第十一章 10-12岁孩子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的成长
第十二章 10-12岁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真实反映行为能力和心理成长水平
第十三章 10-12岁孩子的学校生活对成长影响重大
第十四章 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不必过分苛求**
附录一 资料与数据的来源
附录二 数据表格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书籍的“实用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如果一本书读完只能让我点头称是,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那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就会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出的建议都建立在“可行性”的基础之上。它非常现实地指出了,父母自身的准备和心态调整,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关键变量。例如,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来探讨父母如何处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不耐烦情绪”,指出这种情绪的流露,比任何说教都更具传染性。作者甚至提供了一些“情绪暂停”的小练习,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只需要一分钟的深呼吸和自我对话。这种强调“内功修炼”的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与其花心思去设计花哨的教育活动,不如先稳住自己的心神。这本书的观点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而这个“无为”,恰恰需要父母付出最大的“有为”的努力去准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育儿能量条”被充满了电,不再是那种心有余悸的应激反应,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审视和怀疑的。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专家建议”,听多了就容易麻木。但这本书的笔触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反而带着一种老朋友般的亲切和坦诚。作者似乎并不害怕暴露自己作为父母时也会有的挣扎和挫败感,这种“不完美”恰恰拉近了距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章节,探讨了孩子在面对同伴压力时,内心世界的复杂博弈。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鼓励孩子坚持自我”这种空泛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在群体归属感和个人独立性之间拉扯的心理动因。那种描述,细腻到让我仿佛能听到孩子心里的声音,那种希望被接纳又害怕迷失自我的矛盾。我甚至觉得自己以前对孩子的小团体冲突看得太肤浅了,总以为是小孩子过家家,现在才知道,那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社交实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孩子心里的“黑匣子”打开了一点缝隙,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成长的真实纹理,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嬉笑怒骂。阅读体验是极具代入感的,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陪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按年龄段划分,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主题展开,比如“好奇心的管理”、“情绪的第一次表达”、“规则的内化过程”等等。这种主题式的梳理,使得内容的关联性极强,不会读完一个章节就忘记了前一个章节的内容。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在处理“责任感培养”这一块的论述。很多书会强调“让孩子做家务”,但这本则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深层心理根源——通常是源于父母无意识的“代劳”和过度保护,让孩子丧失了“我能做到”的成就感。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摒弃了惩罚和奖励的二元对立,转而强调“流程中的参与感”和“失败后的复盘机制”。我试着应用了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技巧,关于如何让孩子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效果显著,不是因为我“命令”了,而是孩子在整个收拾过程中,重新体验到了“掌控”的乐趣。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有些概念需要反复琢磨,也不会感到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分享他的“心法秘籍”,而不是在啃一本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不是那种过度花哨、色彩斑斓的“儿童读物风格”,而是选择了大气、沉稳的风格,这很符合它内容厚重的特质。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案例和观点时,保持了一种非常克制和严谨的态度,很少出现那种绝对化的断言,总是留有余地,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将10到12岁这个年龄段视为一个“问题高发期”,而是将其定位为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窗口期”。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孩子兴趣的萌芽,而不是急于将他们的天赋“锁定”在某一个方向上。书中对“兴趣与天赋”之间关系的探讨非常深刻,指出强迫性的培养往往扼杀兴趣的火苗。这种鼓励“慢下来”和“去标签化”的理念,在当下这个渴望速成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它像一剂清凉的甘露,冲淡了周围环境中那种无形的竞争压力,让我更愿意以一种欣赏和等待的姿态,去陪伴孩子度过这个充满变化和探索的黄金时期。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封面那种朴实的米黄色调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像是装满了什么非常实在、不玩虚头巴脑东西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育儿书都像快餐一样,提供一堆立竿见影的口号,但读完后脑子里空空的,没留下什么能真正用得上的“骨架”。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让孩子听话”的说明书,更像是一份长期的、需要耐心的地图绘制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孩子认知发展阶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那种仿佛是坐在旁边偷偷观察了一个学期孩子的细致。比如,书中关于“抽象思维萌芽期”的论述,它没有用复杂的心理学术语来吓唬人,而是用几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佐证,让我立刻明白了自家那个总是在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多么关键的过渡期。这让我不再急于给他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开始享受这个“为什么”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回想最近和孩子的互动,很多原本让我感到困惑和焦虑的小插曲,在书里的某个角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无可替代。它教会我,理解比控制更重要,而这种理解的深度,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同类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