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作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遗世之作,写于他临终前被流放巴西的最后几年。作者在本书中用隽永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生平,跨越世纪,详尽地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欧洲“黄金”时代的文化艺术氛围,一战前夕到二战爆发的动荡不安,以及在不同时期所结交的历史人物,同时穿插了不同时期的名人轶事。
##这是茨威格的半自传作品,他创作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生平,而是借自己的经历展示那个时代。一战前的奥地利人身处一个技术发达、公民权利扩大、生活稳定的黄金时代,且认为一切会天长地久。事实证明,历史会骤然倒退,世界会不停下坠。当茨威格深信欧洲人在深入融合的时候,一战、二战带来了仇恨和分裂。文学不再可靠,诗人成了为战争歌功颂德的先锋;艺术受到阻隔,艺术家因犹太裔的身份被驱逐;人与人的关系被拆毁,朋友们因不同意识形态而离散。茨威格还在创作,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然而前半生的作品已被禁止,二战的罪恶不知何时终结。在60多岁的时候,他已然成为一个心事重重的老人。在无望中,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他留给朋友们的寄语是:“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评分##昨日的世界》读罢掩卷而思,三十三万字,每一个字都有着其份量,一时千头万绪却又一时无语,此时心恍若体会什么叫——情到深处,惟剩沉默。只感正如茨威格因无奈乘坐列车越过边界,离开祖国,告别住了20年的萨尔茨堡时的心情——知道身后尽是尘土和灰烬,由它们凝结成像盐块一样苦涩的历史。
评分##对于茨威格小说的印象是充满焦虑和矛盾,仿佛要专门作一副人类的无助和可怜的速写,而这些又都是可以避免的自作自受,在欺骗自己和外部后无法逃避的灾难。这位以作传闻名的博学的大师,将其所有的创作的动力描述为好奇心所使,但那只是科学艺术的肇始,茨威格的博识离不开非凡的努力和友谊的滋养,他的身边大师云集,透过他亦能感受缔造者们的风采。这本书有着强烈的战争的阴影,和平时代的人极难体认,关于战争和历史,自是有另一番逻辑在里面,亦不是本书重点讨论的内容;然而个人在时代更迭中的敏锐感受,得以让一位有着出众文笔和广阔视野的作家再现,为不同的读者带来所需的精神力量或者几分启示,这便是过往与如今的交汇吧。
评分##昨日的世界》读罢掩卷而思,三十三万字,每一个字都有着其份量,一时千头万绪却又一时无语,此时心恍若体会什么叫——情到深处,惟剩沉默。只感正如茨威格因无奈乘坐列车越过边界,离开祖国,告别住了20年的萨尔茨堡时的心情——知道身后尽是尘土和灰烬,由它们凝结成像盐块一样苦涩的历史。
评分##冷静理智地看着世界发生的一切。 他的描述把很多离我很远的故事全部还原了,之前只听过他的名字,从未读过一本著作,现在认为他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之一了。
评分##感觉大师实在是大师,虽然描述繁复但是只给人利落的感觉,后劲比较足,就是你读完几天以后还是在想他们那个时候的情景。一战二战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但譬如坐在战时的马车上东奔西跑,或者是在欧洲的心脏寻得一处僻静居所,都让人心生向往。 更别说茨威格的那些朋友,哪一个不是为后代传颂的大师。罗曼罗兰的坚毅,也从他的描述中有棱有角。我想想自己真的很少去深入的读一些人物传记,但这本书又让我关联着去想了解希特勒,纳粹组织,已经下了1924,希望也可以尽快看完吧。 ps.新星出版社的精装版装帧真的舒服,除了排版字有些太密,并且是个16开本的大书捧久了有些累,但是这本书确实值得收藏。
评分##昨日的世界》读罢掩卷而思,三十三万字,每一个字都有着其份量,一时千头万绪却又一时无语,此时心恍若体会什么叫——情到深处,惟剩沉默。只感正如茨威格因无奈乘坐列车越过边界,离开祖国,告别住了20年的萨尔茨堡时的心情——知道身后尽是尘土和灰烬,由它们凝结成像盐块一样苦涩的历史。
评分##那是一个开明包容的时代,给了茨威格足够的发展自由,放飞了他的创造力。可惜,昨日之日不可留。
评分##那是一个开明包容的时代,给了茨威格足够的发展自由,放飞了他的创造力。可惜,昨日之日不可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