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人的战争》中,著名历史学家尼古拉斯·斯塔加特利用私人日记、法庭记录和军人信件等非常多的第一手材料描绘出前所未见的战时德国,这里面既有东线战场上的步兵和坦克指挥官,也有大后方的平民。以一个个普通战士、指挥官为出发点,再现战争时他们在纳粹蛊惑和控制下对战争的狂热以及失利后的沮丧和无奈、反抗。本书内容丰富,极具人文精神。为读者提供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前线和后方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翻译和校对不用心也难掩本书光芒。本书研究的是“德国人如何经历和承受这场战争”。和我国大众所了解的德国人对二战有充分的悔罪意识所不同,本书结合私人日记等史料,提出了德国人早在1943年就开始公开谈论屠杀犹太人的问题,所以德国人在战后普遍宣称不知道或没参与犯罪只是糊弄人的借口。本书作者对于大屠杀关注的是德国民众是怎样把种族灭绝当成既成事实接受和消化掉的,以及德国在战争中期遇到的危机为何没让德国陷入失败主义,反而使战争比法西斯主义本身更具有合法性,在结尾着重阐述了在战后西德和东德政府分别是如何将德国人的集体罪责成功剥离和转移为一小撮纳粹分子的罪恶的。德国的悔罪实际上是从下一代未经历过战争的德国年轻人质问父母德国为什么给世界带来灾难开始。
评分##只有素材,而无观点,这应该是个人史的书写里最差的一种吧。就细节来说,这本书当然是很成功的,有许多有意思且蕴含丰富的小故事,以此刻画那个时代的德国人的心理。但是作为一本书来说很失败的,这么大的体量,全都是素材,没有核心的观点,读起来很累,倒不如分类梳理一下,多出几本,倒是可以更清晰一些。另外翻译和编校存在问题。
评分##无愧于顶级的历史阅读体验。让一个读者像一个二战时期的德国普通人一样,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担忧,为闪电战的胜利而狂欢,为日甚一日的失败而绝望,以及无论是不是德国人都该有的为暴行感到可耻与愤怒…这本书做到了。
评分##通过对战时与战后德国人的心理揭示,呈现出极权制度存续前后德国人与一些他者的共同点:忽视实际存在的集体罪责。以保守的宗教势力和冷战时代东西方政府为后盾保障,杂糅了纳粹时代宣传的大众意识本能地回避战争罪责并选择性地解释历史,通过集中描述甚至夸大作为元凶的本国及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创造出崇拜牺牲者但充斥着缺乏进攻性的悲情的受害情结与民族情绪。不乏槽点,加上翻译和编辑的锅扣一星
评分##微观历史研究,很有意思。
评分##不是收集一堆资料然后堆在一起就是书,里面的人物也太乱太杂了,有时候从人名看起来根本不知道是德国人还是哪国人,这种纪实的东西还是应该要有一个主线,相比巴黎烧了吗差得太远
评分##这是一本从德国人的眼中去看待二战的书,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可以知道普通人的眼中对战争的态度,德国人对于纳粹给他们带来的胜利以及所谓的高等种族的使命沾沾自喜,当战争不利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反省是不是他们对犹太人过于残暴了才有这样的下场,但是反省远远不够的,他们总是能够找到合理的理由为自己的残暴找到开脱的理由,大概这就是人性吧
评分##“丑陋的德国人“:从德国普通人的日记和书信视角描述二战历史,作者显然下了一番苦功夫,信息量庞大,人物众多线索复杂,文笔也不错,真正是二战德国的众生相,微观历史的佳作,但因为对二战的德国血腥罪行实在太过憎恶,很难对这些“德国非犹太人”的所谓感受和苦恼产生同理心,没完没了的私人史读多了有些厌烦。但很多猛料暴露了德意志民族的冷血与残忍:1-从一开始德国老百姓就完全清楚屠犹罪行,但他们毫无同情甚至很支持;2-德国人去集中营哄抢时目睹犹太人惨状完全无动于衷;3-在1946年斯图加特一群警察还公开打死犹太人;4-柏林有68%市民直到1947年还认为纳粹思想很正确;5-德国神父呼吁大家别忘了600万人被屠杀,指的是德国人在东欧的所谓遭遇;6-战后德国展览把屠犹集中营的场景借用在德国战俘营上自怜
评分##这书不太好。虽然有大量具体的细节,有些细节本身富有感染力,但是这些细节太过破碎了。纷繁的片段缺乏起码的组织,缺乏必要的分析也缺乏深度。另外,翻译非常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