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逼,真的会死
中国这三十年,价值解构是一个基本思潮。在这样一种背景底下,“道义”好像成了一个可疑的词,在满堂的哄笑之中,即使没倒塌,也显得很猥琐。你说“道义”,几乎就会被人在心里替换成“装逼”二字。
有人哂笑——不装逼真的会死吗?
这三十年,我们也见过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创业者,在这个丛林的时代殊死搏杀,视第一桶金的原罪为理所当然。然而,真正做大做强做长做久的企业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如烟云起灭。
不妨问问——它们都是怎么死的?
是的,不装逼,真的会死!
你还真别不信——道义和价值,才是人类最深厚绵长的维系力量。
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来说,就包含了这么一条主线。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却也是最易被误读的一段历史。就拿蜀汉来说,很少有人注意到蜀汉历史的三个特点:
第一,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人花的代价有刘备那么高。在受邀入蜀——这意味着他直接跳过了历来被视为畏途的巴蜀外围险要——的前提下,刘备从建安十七年十月反目袭刘璋,直到建安十九年夏才拿下成都。他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夺取巴蜀。
第二,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撑持的时间有蜀汉那么久。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建立政权,到炎兴元年(263年)刘禅投降,蜀汉撑了四十四年。在割据巴蜀的政权中是最长的。
第三,在历代据蜀者中,没有哪个政权的收场有蜀汉那么轻而易举。邓艾以区区一旅偏师,前锋还没有抵达成都,刘禅的降表已经迎送到了雒城。
第一点,缘于刘备自陷于道义困境;第二点,缘于诸葛亮的绝地反转;第三点,缘于刘禅的自我解构。
你对这段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有多少盲点和误区,你现实的疆场上就有多少盲点和误区。
从别人的故事里烛见自身,从别人的得失里看清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读史使人明智”。
让我们跟随饶胜文先生的《大汉帝国在巴蜀》回到历史现场。
##朱熹虽然本诸理学观念认为诸葛亮学术驳杂而不够纯正,但还是评价说,“三代以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可以说,蜀汉之令后世怀念,不是因为刘备,而是因为诸葛亮。
评分从政治合法性角度切入,全程回顾刘备军团与季汉政权的政治战略定位流变,取义恢宏,行文精彩,着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回味的政治史大作。
评分##除了少量错字,行文偶尔啰嗦,仍不失为一部态度端正的历史著作。荆州之失,后世论者莫不指责关羽刚愎自用,但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后,授关羽假节钺之大权,觑机围攻襄樊,其实是有空档迅速调兵遣将以加强荆州防务,结果却班师回成都,急于即位汉中王,没清醒地认识到外交上的“拖字诀”已无法调和“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政策自身的矛盾,只能舍弃其一,刘备身为领导者所造成的疏忽直接导致蜀汉霸业在这个转捩点上由盛转衰也难辞其咎。魏蜀之争,作者论诸葛亮北伐多以正面攻击、少有出奇制胜切中肯綮,八百里秦岭横亘在蜀军面前,各部队之间要传递消息本就极为困难,连第一次北伐魏军的回防也如此出乎意料,莫说后来已有防备,这局势更显出当初“跨有荆益”的构想是何等重要,分兵计划可另作调整,否则就像这样被对方以逸待劳直到耗尽国力为止。
评分##读罢掩卷,居然真的泪目了。全书自刘备的英雄之名而起,经过论述《隆中对》得失,刘备与孙权联盟关系的分分合合,到对刘备取益州的讨论,夷陵之战的反思,再到对蜀汉政权的基础以及诸葛亮多次北伐的探讨,最后收束于刘禅递上降表,推翻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而向曹魏称臣。蜀汉政权从萌芽到兴起再到衰亡,其中倾注了多少理想与热血。诚然,他们都会犯错,都有后人反思出的不足之处,而不再是演义中的完人。但是在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正因为他们真的在犯错,真的有一念之差,才变成了更加鲜活的面容,而那段历史也正因为这样而更加令人唏嘘……说回这本书,作者对军事和政治的思考非常理性,比如探讨《隆中对》的得失,探讨刘备取益州的决策,孙刘联盟的分分合合,而文笔又有感性的一面,比如诸葛亮的的五丈原。这样集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书,真的值得一读
评分##主要对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讨论,而且非常严谨,从各方面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蜀汉政权。而且我感觉本书的后记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评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评分从政治合法性角度切入,全程回顾刘备军团与季汉政权的政治战略定位流变,取义恢宏,行文精彩,着实是一部值得细细回味的政治史大作。
评分##主要对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了讨论,而且非常严谨,从各方面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蜀汉政权。而且我感觉本书的后记非常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