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晓明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言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1
第一章“重复虚构”的秘密
——《虚构》与博尔赫斯的小说谱系/17
一开头、题辞以及“我就是那个叫做……”/18
二老人、“我”的经验与困难的虚构/23
三“我干了……”,疾病与爱欲/29
四神祗、枪与时间/34
五不可能的虚构/39
第二章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
——论《褐色鸟群》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叙述/41
一《褐色鸟群》中的“真相”/43
二真相与小说的叙述本质/48
三死亡、记忆与可变异的重复/56
四格非小说的真相/62
第三章弃绝与不可能的经验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分析/68
一在细雨中呼喊:弃绝的经验/69
二挑战伦理底线:父亲与家的弃绝/77
二关于弃绝的文学谱系/83
四克尔凯郭尔的弃绝与小说的不可能经验/88
第四章欲望、暴力与颓废
——苏童《罂粟之家》中的历史感与美学风格/98
一乡土中国的最后书写:生殖与历史颓败/99
二现代性历史的强有力穿透:革命与暴力/104
三父与子:阶级与血缘的错位/109
四颓废美学与历史的风格化隐喻/114
第五章吃与棋:知青记忆与反文化叙事
——《棋王》的唯物论意义/121
一“吃”与“下棋”的非文化特性/123
二知青记忆与文化“寻根”的替换/130
三平淡化的叙事与戏剧性效果/134
四“寻根”魅力与歧义/139
第六章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
——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146
一小说中的文化空间:大上海与小弄堂/148
二文化认同与“欲望”书写/153
三另一个文化情境中的认同危机/158
四王安忆的叙事谱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164
第七章“没落”美学的古典性与现代面向
——《游园惊梦》表征的一种美学意识/169
一《游园惊梦》表征的“没落”意识/170
二蓝田玉与没落女性的群体形象/174
三现代主义的陷落与没落的还魂/177
四没落美学在现代的陷落/183
第八章自我相异性与浪漫主义幽灵
——《永远有多远》隐含的女性另类谱系/188
一“远”的叙述学:“仁义”还是他者化的视点?/189
二“本己之己”与女性的共同体/194
三女性的她者谱系:生命本原的神话/196
四文学史的回望:现代浪漫主义的幽灵?/204
五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敞开面向/209
第九章消极自由的退路:性、区隔与荒诞
——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分析/214
一病态的性文化与反压抑的叙事/215
二逃脱与消极自由的可能/218
三空间的区隔与向死的爱欲/226
四自由、荒诞与虚无,这奇怪的三人转/232
第十章“动刀”的暴力美学
——现代性美学的一种文学谱系/236
一“动刀”在当代小说叙事中的决定作用/237
二“动刀”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叙事/240
三暖昧的正义:暴力的美学化/245
四“动刀”的花招:暴力美学的解脱?/250
五另一种刀法或针的妙用:西方的文学经验/255
第十一章“文学己死”与越界之写
——《我的千岁寒》表征的当下意义/261
一“文学已死”的歧义/261
二千岁之死:王朔预示的写作绝境/263
三绝境中的文学:向死而生与越界之写/266
四绝境、向死而生的哲学阐释/271
第十二章穿过本土,越过“废都”
——贾平凹创作的历史语义学/276
一穿过本土文化的“性情”/276
二《废都》的文化想象与批判性情境/281
三从《废都》到《秦腔》:阉割的必要/286
四越过废都之后:历史与美学的终结/289
五结语或题外的话:《古炉》的落地成形/293
第十三章“喊丧”、幸存与去一历史化
——《一句顶一万句》开启的乡土叙事新面向/295
一引言:当代乡土叙事的“喊丧”声调/295
二幸存的孤独:对友爱或家庭伦理的解构/297
三去一历史化:乡土中国的另类现代经验/301
四他者的伦理:个体醒觉意识或另类现代性/303
五无法叙述的叙述:汉语小说的另类可能性/306
六结语:“喊丧”或者“去乡愁”/308
第十四章“在地性”与越界
——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310
一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311
二越界的世界观:暴力与正义博弈的视角/316
三解放性修辞:汉语言的自由与越界/324
第十五章“逃离”与文本敞开的浪漫主义
——当代小说的隐秘超越路径/330
一逃离:西方文学的一个内在经验/331
二逃离:哲学的与文化根基的解释/332
三逃离: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新故事/336
四逃离:文本修辞暗示的路径/339
五逃离:晚郁时期的超脱与自由/343
索引/347
后记/35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每一部小说其实都是一扇门,打开来,看到的是读者自己内心的风景。当代著名学者陈晓明积十数年之功,对名篇名作一一详细解读,绘出了当代文学的天际线。《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写作,不仅是批评,探索,也是在揭示一个学者精神成长的层层积淀;有冷静犀利的分析,更有诸多鲜活的个人经验流露其间。这是《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的特殊之处。另外,小说艺术、思想特质、历史语境共同揉造成的文学经验,成为作者打开读者阅读兴趣、想象力的关节点。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章 第五章 第十章的解读最精彩,另外对马原和苏童的解读也值得一看。不过此书的错字和病句太多了,真不知道现在的编辑是干什么吃的

评分

##文本细读

评分

##按需读。

评分

自嘲就是自我矮化。敢于自我矮化,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国作家一直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为人民代言,当然自己就被放在崇高和神圣的位置上。在小说叙事中,要么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要么是一个道德完善的正人君子。王朔率先开启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平民化、个人化和边缘化。但王朔还是有着直接的对抗性,因为他是以对政治格言的嘲讽为其语言特征,这使他无形中具有了一种较为明确指向的叛逆性。但王小波略晚于王朔,他已经没有,或者说他不想有明确直接的指向性。他更乐于回到个人,一个没有生活目的和方向的个人,一个被当代生活抛来抛去的最为弱小的人,一个可以被任意损坏的人,一个可以被随便污名化的人。王二不只是被污名为“阳痿”,而且还被叫做“小神经”,自称“天生的土匪”。用王朔的话来说,“一点儿正经都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

评分

##导言可做当今学科论文标本:高屋建瓴,指点江山,看似特别公允超俗,其实约等于什么都没说。在把东西方的流派学界各打五十大板后,陈其实还是走向后结构,互文性的路子,而在中外各类文本当中寻求所谓“细节”,将其连缀起来便以为是“xx文学”之“特质”的办法,除了卖弄聪明显得新奇外,于真正解决问题并无益处。此外,陈选择文本太狭隘,基本局限在精英圈子内,得出的结论却自谓适用于整个“当代文学”了!岂不怪哉。

评分

##他的文本细读是建立罗列很多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的。。。????

评分

##第二版多十万字 所以选择第一版 但还是有点啰嗦 很有启发

评分

##最喜欢的还是评王小波的那篇,哈哈

评分

##应该在写毕业论文之前看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