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孟子 与离娄 |
| 作 者: | 南怀瑾 |
| 定价: | 38.00 |
| ISBN号: | 9787309128390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6-1 |
| 印刷日期: | 2017-6-1 |
| 编辑推荐 |
| 复旦版南怀瑾著作品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从《离娄》这章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发挥孔子思想的精神,具体而微,并且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本书系南先生晚年著作中的精品 |
| 内容介绍 |
|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从《离娄》这章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发挥孔子思想的精神,具体而微,并且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讲到做人做事的规范,君臣、父子之道及礼的问题等,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品有格的人。 |
| 作者介绍 |
|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数十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着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
| 目录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文化”与“制度”之间互塑关系的深刻洞察。很多探讨古代政治的书籍,要么过于侧重于制度的机械性运作,要么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精神的空泛赞美。然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并重塑了国家治理的结构,反过来,政治的铁腕又是如何筛选和固化了某些文化特质。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的史料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对比了不同朝代的“用人”标准时,那种文化筛选机制的差异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它似乎也在无形中提醒着我们:一个民族长久稳定的基础,往往深藏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文化惯性之中。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在合卷之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那些动辄上千页的“经典”读物总是心存敬畏,生怕自己无法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本书在构建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结构美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切入,将分散在不同历史时段的“政治智慧”和“文化内核”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编排,反而让复杂的议题变得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比如,书中对中国文化中“中庸之道”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不同解读和应用,做了一个跨越千年的纵向比较,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新颖。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仿佛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思维迷宫。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中国传统智慧,但又害怕被传统史学体例束缚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入门和进阶读物,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赞叹,简直可以用“字字珠玑,句句是法”来形容。我以前对某些历史时期的认知,往往是碎片化的,充满了刻板印象。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立体饱满的历史画卷。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比如某位著名将领的战略布局与临阵脱逃之间的心理挣扎,作者挖掘得非常深入,让人读来拍案叫绝。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讨论军事策略时,并没有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和地缘政治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不仅看到了刀光剑影,更感受到了决策者内心的权衡与煎熬。这哪里是一本历史书,分明是一部极具张力的历史悬疑小说,只是它的结局早就写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中。
评分哇,最近读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史读物,它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扇新窗。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深奥的、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思想,用一种现代人也能立刻领悟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精妙平衡——既没有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也没有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了学术的严谨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他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历史转折点的关键所在,比如权力结构的微妙演变,或者某个关键人物决策背后的深层动机。读完之后,我不再是简单地“知道”历史事件的经过,而是开始“理解”这些事件为什么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着醍醐灌顶般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记录过去,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性与制度永恒的张力。
评分这套书在装帧和排版上也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尊重,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以及章节之间的留白设计,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雅致的气韵,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心平气和,非常适合需要深度思考的读者。我过去常常遇到一些学术著作,内容再好,但糟糕的排版硬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享受。清晰的索引和详尽的注释系统,也为那些想要深入探究特定历史细节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求证和扩展阅读变得毫不费力。它成功地做到了让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完美融合,这在当今的出版界中,绝对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思想的深度,更要有载体的优雅,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