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全18卷)

鲁迅全集(全1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迅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文学
  • 经典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全集
  • 思想
  • 文化
  • 名著
  • 红色经典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阴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50338
商品编码:25823914584
包装:盒函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5-1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D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现在的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 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 修订编委会WY、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D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

随着20多年来人文科学和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专家、读者陆续发现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鲁迅的佚文、佚信不断被发现,D时的注释有其历史的局限。此外,书中也有一些误植、误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鲁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应在全集中有所体现。新版《鲁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订原则是“以1981年版为基础,增补不足,修订错讹”。根据现在的定稿,新版《鲁迅全集》由原来的16卷增至18卷,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共计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
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收文:书信、日记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订,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68封,鲁迅与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文字约10万字。
修订编委会WY、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裘士雄介绍说,在认定的23篇佚文中,内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绍外国文学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体裁包括杂文、诗歌等,反映了鲁迅文学创作道路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其中发表于1912年1月的《军界痛言》一文尤为重要。该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复军在绍兴的一些劣行,在D时曾触动了一些光复军人士,他们对照此文进行检查,军风有所改变。
与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发现的20封佚信中,有相D一部分是鲁迅写给张琴孙、蔡元培、宋庆龄、胡适、江绍原、郁达夫、杨之华、申彦俊等社会名流、外国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鲁迅写给宋庆龄、蔡元培商讨共同营救被捕共产党人的信,弥足珍贵。这些信件内容的涉及面很广,包括文化交流、学术探讨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各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经历。
在增收的书信中,专家们J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即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和鲁迅、茅盾联名致ZGZY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
1933年由青光书局出版的《两地书》,鲁迅在编辑过程中对原信做了很多改动,包括删节内容、加写部分文字,同时鲁迅把原信全部抄录保存了下来。但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时,鲁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订,在收入《两地书》的同时,将鲁迅的原信按时间顺序与鲁迅的其他书信一起编入书信卷,这样既保存了《两地书》作为D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读者看到鲁迅原信的全貌。
鲁迅、茅盾联名致ZGZY祝贺红军东征胜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发现,但专家们认为,此信没有原件依据,文字风格与鲁迅手笔WQ不同,而且也不能证明此信经过鲁迅审阅,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鲁迅、茅盾联名给ZY写信确有其事,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献意义,并且在鲁迅生前公开发表过,应该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订本将这封信编入书信卷附录,作为资料,便于读者查找。
据修订编辑WY会成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王海波介绍,新版《鲁迅全集》还删去了经鉴定不属于鲁迅书信的《致北方俄罗斯民族合唱团》等。
  ◆校勘:改动了1000多处
据初步统计,此次修订,校勘改动达1000多处,使鲁迅作品的文本更加准确。负责全集D二卷修订的张梦阳举例说,收入《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我”按照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支起竹筛罩鸟,“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的不过三四只。”这里“促住”为“捉住”之误,而且一错J错了几十年。张梦阳发现这个错后,不是轻易去改,而是认真查阅了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确认后才改过来。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这里“缕缕的胭脂水”应为“如缕缕的胭脂水”,此文在《语丝》周刊发表时漏掉“如”字,鲁迅D年曾在杂志上发过更正,但收入集子时未改过来。像这类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这一个字,却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致的考证工作。
  ◆注释:更加客观、公正、科学
修订编辑WY会副主任林非和陈漱渝认为,此次《鲁迅全集》注释的修订前进了一大步,对原注中带有评价说明性的内容、带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释酌情做了修改和删节,把客观性作为新版注释的追求。此次修订,注释更为客观、不发议论,不解释鲁迅原文的含意,对注释对象不做评论,但要尊重历史,对大是大非问题不能回避。如新月派、现代评论派、“D三种人”以及相关人物的注释,删去了评价,只客观介绍情况。
按照“向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提供相关资料和知识,同时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也有参考价值”的注释宗旨,此次修订新增注释900余条,对1000多条原注做了重大修改,仅查补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项J达到900余人。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单D看某一处的修改,也许它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来看,《鲁迅全集》的修订呈现出的是蔚为大观的气象,体现了20多年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

显示全部信息

关联推荐

新版鲁迅全集三大改动更有看头:
与1981年版相比,此次《鲁迅全集》修订集中在三个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释的增补修改。
其中,增收新发现的鲁迅佚文24篇,新发现的鲁迅佚信18封,加上1981年版未收入的鲁迅《两地书》原信68封和《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等,使文集在总体规模上有所扩大。同时,新版《鲁迅全集》删去和调整篇目4篇,整部全集的收文更加全面、严谨。
在对原著的文本校勘中,本次修订主要以鲁迅校阅过的版本为准,参照手稿、初版本、初刊本及其他版本,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核对和甄别,对1981版文字的错漏进行改正。鲁迅生前未发表而据手迹编入的作品,均据手稿进行了核校,这次修订,校勘改动包括标点在内达1000余处。
这次修订还对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查核对,改正错讹,增补不足,力求客观。新版中新增注释1000多条,修改原注释1000多条。
修订后的2005版《鲁迅全集》共18卷,包括创作作品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

 
目录
D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D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D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D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D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D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D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D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D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D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D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D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D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D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D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D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D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D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D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D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D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D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D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D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D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D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D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D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D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D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D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D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引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1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SSD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SS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D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D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J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GN外ZM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 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1〕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中国近代文学经典选粹》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经典选粹》是一部精心编纂的文学集萃,旨在为读者呈现中国近代文学发展脉络中最为璀璨夺目的篇章。全书分为若干卷,精选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代表性作品。我们力求通过这份选集,勾勒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思想解放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展示那个时代作家们如何以笔为刀,以文为剑,对旧秩序进行批判,对新思想进行探索,对民族命运进行深切的关怀。 本书的编选原则,是以其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艺术独特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为主要考量。我们不仅收录了那些久负盛名的大家名作,也尽可能地发掘一些虽不广为人知,但同样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的作品,力图呈现一个更为多元和立体的近代文学图景。 第一卷:启蒙的号角与旧梦的挽歌 本卷收录的作品,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步尝试。在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国内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一批先行者们开始以白话文的形式,对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进行尖锐的批判,并积极倡导新知、民主与科学。 小说部分:选取了早期白话小说的一些重要范例。这些小说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与此前的文言小说风格迥异。它们或是以家庭悲剧揭示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或是以知识分子的苦闷反映时代症结,或是以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展现社会的冷酷。这些作品如同投入沉寂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唤醒了沉睡的国民意识。 散文诗与杂文部分:汇集了当时一些具有强烈启蒙色彩的散文诗和杂文。它们或以抒情的笔触描绘时代的新气象,或以犀利的笔锋剖析社会陋习,或以哲学的思辨探寻人生意义。这些文字短小精悍,观点鲜明,语言富有冲击力,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直接反映。 戏剧部分:精选了部分尝试新式戏剧的剧作。这些剧作突破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引入了西方戏剧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关注现实生活,塑造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并在舞台上直接呈现社会矛盾,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广提供了生动的载体。 第二卷: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与文学的革新 本卷聚焦于“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狂潮及其在文学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白话文运动的深入推进,使得文学创作摆脱了文言的束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时代。 白话小说杰作:收录了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它们的人物塑造更加复杂立体,心理描写更加细腻深入,故事情节的设置也更具现代感。作品中充斥着对个性解放的呼唤,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现代诗歌的萌芽与成长:汇集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早期代表作。这些诗歌打破了格律的限制,以自由的形式表达诗人澎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们或热情奔放,歌颂青春与理想;或低回忧伤,抒发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诗歌语言的创新和意象的运用,为中国诗歌开辟了新的天地。 杂文与评论的锋芒: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和文学评论。这些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剑,直指封建糟粕,批判帝国主义侵略,呼唤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作家们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中,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卷:左翼文学的崛起与现实主义的深化 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一部分进步作家开始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本卷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工农大众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并为革命事业呐喊助威。 关注底层人民的叙事:收录了大量描绘工农生活、描写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作品。这些小说情节真实,人物鲜活,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和人民的呼声。作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同情,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坚韧与力量,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檄文:精选了一批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杂文、诗歌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朽与黑暗,抨击了官僚资本的贪婪与压迫,以及对民族解放事业的阻碍。它们是那个动荡年代里,进步知识分子用血泪写就的战斗檄文。 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在反映现实的同时,本卷的作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注重细节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挖掘,以及宏大叙事的构建。这些作品在保持思想的尖锐性的同时,也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第四卷:抗日烽火中的文学与民族精神的颂扬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高潮。无数作家投身于抗战救亡的洪流,用他们的笔讴歌民族英雄,抒发抗日斗志,凝聚民族力量。 抗战题材的小说与报告文学:选取了大量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这些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英勇斗争,塑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报告文学更是以其新闻性和纪实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伟大。 充满激情的诗歌与散文:汇集了这一时期鼓舞人心的诗歌和散文。它们或以高昂的旋律赞颂将士的英勇,或以沉痛的笔调悼念牺牲的烈士,或以激昂的文字号召全民抗战。这些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精神的强大支撑。 民族文化在战火中的传承: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文学也承载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本卷也收录了一些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守护着民族的根脉。 第五卷:战后思潮的涌动与新中国文学的开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种思潮涌动,文学创作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本卷收录了部分作品,对战争后的社会百态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反思。一些作家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探讨人性的复杂,对社会秩序的重建进行了思考。 为新中国奠基的文学:选取了部分作品,展现了当时进步作家对新中国成立的期待和憧憬。这些作品以昂扬的姿态,描绘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歌颂了新生活的到来,预示着中国文学新纪元的开启。 不同文学流派的交融与碰撞:在这一时期,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思想观点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学的多元面貌。本卷也力求展现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近代文学经典选粹》 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文学史缩影。它不仅仅是一份书单,更是对一个民族在剧烈变革时期,思想、情感与精神的全面记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个时代的伟大灵魂对话,深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轨迹,以及文学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将成为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以及一切关心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这本关于明代中后期海禁政策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的学术专著,内容之扎实,简直令人惊叹。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大量引用了地方志、海关档案乃至私人信札的第一手资料,构建了一个异常立体的研究框架。以往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相对扁平化,多集中于宏观的政治博弈,但这本书深入到了具体的贸易路线、走私网络,甚至是普通渔民和商帮的生计变迁中。特别是关于“倭寇”问题的分析,它不再是简单的外部威胁,而是被放置在了复杂的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治理失衡的背景下去考察,视角非常新颖和辩证。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做笔记,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透镜来审视中国传统商业社会的韧性与脆弱。虽然学术性较强,语言略显晦涩,但对于真正想了解明代中后期社会肌理的深度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被彻底重塑了。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侧重于现代量子物理学基础概念的科普读物,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打退堂鼓,担心自己数学和物理基础不够扎实,读起来会像听天书。但这本书的作者真是太会讲故事了,他用一系列生动的类比和巧妙的思维实验,把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这些反直觉的概念,讲得清晰易懂,几乎没有让人产生“被教导”的感觉。他巧妙地避免了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物理学家们在发展这些理论时所经历的认知困境和哲学思辨上。我尤其欣赏他叙述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时所带有的那种幽默感和对物理学界内部争议的坦诚态度。读完后,虽然我还是无法凭空进行量子计算,但至少我对“实在性”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更谦卑的视角。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基础科学的敬畏心,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套关于非洲萨赫勒地区传统口述史的译本,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世界历史认知的一个全新维度。我们通常接触的历史叙事,总是围绕着欧洲中心主义或者农耕文明展开,而这本书则完全聚焦于游牧民族的迁徙、部落间的契约与战争,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英雄史诗。翻译的语言处理得非常到位,保留了原始叙事那种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像是在聆听一位年迈的部族长老在篝火旁讲述远古的传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概念的描述,它似乎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更多在于其对当下社群伦理的巩固,而非单纯的年代记录。虽然书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对我来说非常陌生,需要对照地图和族谱反复确认,但这种“迷失”感恰恰是探索未知文明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文字记载的典章制度,更是活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鲜活故事。

评分

这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选集,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蒙。我之前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了解多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知道他们的伟大,却缺乏对他们所处时代精神的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高到令人发指,那些色彩、光影的微妙变化,即便隔着印刷的纸张,也能感受到原作的震撼力。更棒的是,它的文字部分没有陷入空洞的赞美,而是着力于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体系,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如何一步步渗透到绘画和雕塑中。比如,它细致地探讨了透视法的发展如何解放了艺术家对空间的想象,以及人体解剖学知识如何让文艺复兴的人体形象摆脱了中世纪的僵硬。每读完一章,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搜索原作的高清图,进行比对印证,这种主动探索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张通往那个黄金时代的门票。

评分

这本《红楼梦》的精装版本,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更是无可挑剔,每一个汉字都清晰有力,仿佛带着曹雪芹那个时代的墨香。我向来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四大名著,翻阅无数遍也不觉厌倦。这部《红楼梦》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注释详尽却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让你在沉浸于大观园的诗情画意、儿女情长时,也能随时获得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说实话,初读时总是为宝玉和黛玉的悲剧爱情而扼腕叹息,但随着年岁渐长,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封建社会末世图景的深刻洞察,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每一个丫鬟、仆从的命运,都折射出时代的洪流。尤其是对贾府由盛转衰的描摹,细腻入微,那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苍凉感,即便是隔着几百年,依然能让人心头一震。读完后,总会忍不住去对比不同版本的解读,但这一版无疑是目前我收藏中,兼具美观与深度的一部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古典的庄重与雅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