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多年來人文科學和魯迅研究的不斷發展,專傢、讀者陸續發現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魯迅的佚文、佚信不斷被發現,D時的注釋有其曆史的局限。此外,書中也有一些誤植、誤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魯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在全集中有所體現。新版《魯迅全集》新在哪裏?其修訂原則是“以1981年版為基礎,增補不足,修訂錯訛”。根據現在的定稿,新版《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捲增至18捲,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共計創作10捲,書信4捲,日記3捲,索引1捲,總字數約700萬字。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麵: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收文:書信、日記各增加瞭一捲
此次修訂,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魯迅緻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增田涉答問函件集編文字約10萬字。
修訂編委會WY、紹興魯迅紀念館館長裘士雄介紹說,在認定的23篇佚文中,內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紹外國文學傢作品和悼念文章等,體裁包括雜文、詩歌等,反映瞭魯迅文學創作道路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其中發錶於1912年1月的《軍界痛言》一文尤為重要。該文痛斥瞭辛亥革命後光復軍在紹興的一些劣行,在D時曾觸動瞭一些光復軍人士,他們對照此文進行檢查,軍風有所改變。
與增收的文章相比,佚信的增收量更多。在新發現的20封佚信中,有相D一部分是魯迅寫給張琴孫、蔡元培、宋慶齡、鬍適、江紹原、鬱達夫、楊之華、申彥俊等社會名流、外國友人的。其中一封是1933年魯迅寫給宋慶齡、蔡元培商討共同營救被捕共産黨人的信,彌足珍貴。這些信件內容的涉及麵很廣,包括文化交流、學術探討和生活等多個方麵,反映瞭魯迅各個時期的思想活動和生活經曆。
在增收的書信中,專傢們J兩個有爭議的問題達成瞭共識,即魯迅緻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和魯迅、茅盾聯名緻ZGZY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
1933年由青光書局齣版的《兩地書》,魯迅在編輯過程中對原信做瞭很多改動,包括刪節內容、加寫部分文字,同時魯迅把原信全部抄錄保存瞭下來。但1981年《魯迅全集》齣版時,魯迅原信尚未印行。此次修訂,在收入《兩地書》的同時,將魯迅的原信按時間順序與魯迅的其他書信一起編入書信捲,這樣既保存瞭《兩地書》作為D立版本的完整性,又能使讀者看到魯迅原信的全貌。
魯迅、茅盾聯名緻ZGZY祝賀紅軍東徵勝利的信件,1995年全文被發現,但專傢們認為,此信沒有原件依據,文字風格與魯迅手筆WQ不同,而且也不能證明此信經過魯迅審閱,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魯迅、茅盾聯名給ZY寫信確有其事,這封信具有很重要的文獻意義,並且在魯迅生前公開發錶過,應該在全集中得到反映。修訂本將這封信編入書信捲附錄,作為資料,便於讀者查找。
據修訂編輯WY會成員、人民文學齣版社現代文學編輯室主任王海波介紹,新版《魯迅全集》還刪去瞭經鑒定不屬於魯迅書信的《緻北方俄羅斯民族閤唱團》等。
◆校勘:改動瞭1000多處
據初步統計,此次修訂,校勘改動達1000多處,使魯迅作品的文本更加準確。負責全集D二捲修訂的張夢陽舉例說,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我”按照閏土的父親傳授的方法,支起竹篩罩鳥,“明明見它們進去瞭,拉瞭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瞭半天力,促住的不過三四隻。”這裏“促住”為“捉住”之誤,而且一錯J錯瞭幾十年。張夢陽發現這個錯後,不是輕易去改,而是認真查閱瞭登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上的原文,得到確認後纔改過來。再如收入《野草》的《好的故事》中“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麵浮動,忽而碎散,拉長瞭,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這裏“縷縷的胭脂水”應為“如縷縷的胭脂水”,此文在《語絲》周刊發錶時漏掉“如”字,魯迅D年曾在雜誌上發過更正,但收入集子時未改過來。像這類校勘,看上去是一字之改,但要改這一個字,卻需要做大量嚴謹細緻的考證工作。
◆注釋:更加客觀、公正、科學
修訂編輯WY會副主任林非和陳漱渝認為,此次《魯迅全集》注釋的修訂前進瞭一大步,對原注中帶有評價說明性的內容、帶有政治性和批判色彩的注釋酌情做瞭修改和刪節,把客觀性作為新版注釋的追求。此次修訂,注釋更為客觀、不發議論,不解釋魯迅原文的含意,對注釋對象不做評論,但要尊重曆史,對大是大非問題不能迴避。如新月派、現代評論派、“D三種人”以及相關人物的注釋,刪去瞭評價,隻客觀介紹情況。
按照“嚮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提供相關資料和知識,同時對文化程度較高的讀者也有參考價值”的注釋宗旨,此次修訂新增注釋900餘條,對1000多條原注做瞭重大修改,僅查補修改中外人物的生卒年一項J達到900餘人。
專傢們普遍認為,新版《魯迅全集》融會瞭20多年來魯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質量得到全麵提升,內容更加充實嚴謹,學術資料的可靠性更強。單D看某一處的修改,也許它很細微,甚至很瑣碎,但綜閤每一個細微之處來看,《魯迅全集》的修訂呈現齣的是蔚為大觀的氣象,體現瞭20多年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變化。
新版魯迅全集三大改動更有看頭: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麵: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其中,增收新發現的魯迅佚文24篇,新發現的魯迅佚信18封,加上1981年版未收入的魯迅《兩地書》原信68封和《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等,使文集在總體規模上有所擴大。同時,新版《魯迅全集》刪去和調整篇目4篇,整部全集的收文更加全麵、嚴謹。
在對原著的文本校勘中,本次修訂主要以魯迅校閱過的版本為準,參照手稿、初版本、初刊本及其他版本,對原文進行細緻的核對和甄彆,對1981版文字的錯漏進行改正。魯迅生前未發錶而據手跡編入的作品,均據手稿進行瞭核校,這次修訂,校勘改動包括標點在內達1000餘處。
這次修訂還對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注釋進行瞭全麵、認真的審查核對,改正錯訛,增補不足,力求客觀。新版中新增注釋1000多條,修改原注釋1000多條。
修訂後的2005版《魯迅全集》共18捲,包括創作作品10捲,書信4捲,日記3捲,索引1捲,總字數約700萬。
★
D一捲 墳 熱風 呐喊
D二捲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D三捲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D四捲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D五捲 僞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D六捲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D七捲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D八捲 集外集拾遺補編
D九捲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D十捲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D十一捲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D十二捲 書信(1927-1933)
D十三捲 書信(1934-1935)
D十四捲 書信(1936 緻外國人士)
D十五捲 日記(1912-1926)
D十六捲 日記(1927-1936)
D十七捲 日記(人物書刊注釋)
D十八捲 附集
魯迅著譯年錶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釋索引
這本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選集,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啓濛。我之前對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瞭解多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麵,知道他們的偉大,卻缺乏對他們所處時代精神的深入理解。這本書的圖片質量高到令人發指,那些色彩、光影的微妙變化,即便隔著印刷的紙張,也能感受到原作的震撼力。更棒的是,它的文字部分沒有陷入空洞的贊美,而是著力於分析當時的社會環境、美第奇傢族的贊助體係,以及人文主義思想如何一步步滲透到繪畫和雕塑中。比如,它細緻地探討瞭透視法的發展如何解放瞭藝術傢對空間的想象,以及人體解剖學知識如何讓文藝復興的人體形象擺脫瞭中世紀的僵硬。每讀完一章,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去網上搜索原作的高清圖,進行比對印證,這種主動探索的樂趣是無與倫比的。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張通往那個黃金時代的門票。
評分這本《紅樓夢》的精裝版本,拿到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紙張的質感非常好,印刷更是無可挑剔,每一個漢字都清晰有力,仿佛帶著曹雪芹那個時代的墨香。我嚮來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鍾,尤其是四大名著,翻閱無數遍也不覺厭倦。這部《紅樓夢》的排版設計非常考究,注釋詳盡卻又不至於喧賓奪主,讓你在沉浸於大觀園的詩情畫意、兒女情長時,也能隨時獲得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說實話,初讀時總是為寶玉和黛玉的悲劇愛情而扼腕嘆息,但隨著年歲漸長,更能體會到作者對封建社會末世圖景的深刻洞察,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每一個丫鬟、僕從的命運,都摺射齣時代的洪流。尤其是對賈府由盛轉衰的描摹,細膩入微,那種“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瞭”的蒼涼感,即便是隔著幾百年,依然能讓人心頭一震。讀完後,總會忍不住去對比不同版本的解讀,但這一版無疑是目前我收藏中,兼具美觀與深度的一部佳作,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種古典的莊重與雅緻。
評分這套關於非洲薩赫勒地區傳統口述史的譯本,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世界曆史認知的一個全新維度。我們通常接觸的曆史敘事,總是圍繞著歐洲中心主義或者農耕文明展開,而這本書則完全聚焦於遊牧民族的遷徙、部落間的契約與戰爭,以及他們口口相傳的英雄史詩。翻譯的語言處理得非常到位,保留瞭原始敘事那種節奏感和韻律感,讀起來像是在聆聽一位年邁的部族長老在篝火旁講述遠古的傳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時間”概念的描述,它似乎不是綫性的,而是循環往復的,曆史事件的意義更多在於其對當下社群倫理的鞏固,而非單純的年代記錄。雖然書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對我來說非常陌生,需要對照地圖和族譜反復確認,但這種“迷失”感恰恰是探索未知文明的魅力所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曆史不僅僅是文字記載的典章製度,更是活在人類集體記憶中的鮮活故事。
評分我最近剛看完這本關於明代中後期海禁政策對江南地區社會經濟影響的學術專著,內容之紮實,簡直令人驚嘆。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大量引用瞭地方誌、海關檔案乃至私人信劄的第一手資料,構建瞭一個異常立體的研究框架。以往我對這段曆史的理解相對扁平化,多集中於宏觀的政治博弈,但這本書深入到瞭具體的貿易路綫、走私網絡,甚至是普通漁民和商幫的生計變遷中。特彆是關於“倭寇”問題的分析,它不再是簡單的外部威脅,而是被放置在瞭復雜的內部經濟結構調整和地方治理失衡的背景下去考察,視角非常新穎和辯證。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做筆記,因為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透鏡來審視中國傳統商業社會的韌性與脆弱。雖然學術性較強,語言略顯晦澀,但對於真正想瞭解明代中後期社會肌理的深度讀者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讀完後對那個時代的認知被徹底重塑瞭。
評分我最近入手瞭一本側重於現代量子物理學基礎概念的科普讀物,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打退堂鼓,擔心自己數學和物理基礎不夠紮實,讀起來會像聽天書。但這本書的作者真是太會講故事瞭,他用一係列生動的類比和巧妙的思維實驗,把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這些反直覺的概念,講得清晰易懂,幾乎沒有讓人産生“被教導”的感覺。他巧妙地避免瞭復雜的數學推導,而是把重點放在瞭物理學傢們在發展這些理論時所經曆的認知睏境和哲學思辨上。我尤其欣賞他敘述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時所帶有的那種幽默感和對物理學界內部爭議的坦誠態度。讀完後,雖然我還是無法憑空進行量子計算,但至少我對“實在性”的理解有瞭一個全新的、更謙卑的視角。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基礎科學的敬畏心,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智力探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