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
书名:英汉互译入门教程(第二版)(高校英语选修课系列教材)
:39元
作者:许建平 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302397847
字数:310000
页码:29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单元 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
一、从肯德基的一则海报谈起
二、翻译的重要作用
三、翻译知识与翻译方法技巧
思考与练习
第二单元 遣词用字与词义判定
一、遣词用字与词典的关系
二、遣词用字与上下文语境
三、英汉词字的对应关系
1.完全对等
2.部分对等
3.无对等词
四、英译汉词义判定三依据
1.依据构词法确定词义
2.依据上下文语境或词语搭配确定词义
3.依据不同学科或专业类型确定词义
五、汉译英的遣词用字
思考与练习
第三单元 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转换
一、英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二、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
三、英译汉的词类转换
1.各种词类转换成动词
2.各种词类转换成名词
3.各种词类转换成形容词
4.各种词类转换成副词
四、英译汉的句子成分转换
五、汉译英的词类转换
1.动词转换成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
2.其他一些词类之间的转换
六、汉译英的句子成分转换
思考与练习
第四单元 增添技巧的运用
一、英译汉增添技巧的运用
1.增添原文所省略的词语
2.增添必要的连接词语
3.表达出原文的复数概念
4.把抽象概念表达清楚
5.逻辑性增词
6.修辞性增词
7.重复性增词
二、汉译英增添技巧的运用
1.增添必要的代词
2.增添必要的冠词
3.增添必要的介词、连词
4.增添必要的动词
5.增添必要的解释性词语
思考与练习
第五单元 省略技巧的运用
一、英译汉省略技巧的运用
1.冗余词语的省略
2.代词的省略
3.冠词的省略
4.介词、连词的省略
5.动词的省略
6.非人称代词“it”的省略
二、汉译英省略技巧的运用
1.省略宾语
2.省略不必要的赘言
3.省略概念范畴类词语
4.省略过详的细节描述
思考与练习
第六单元 句式结构调整
一、英译汉的结构调整
1.原序法
2.逆序法
3.时序法/逻辑序法
4.拆分法/拆解法
5.重组法
二、汉译英的结构调整
1.定语的结构调整
2.状语的结构调整
思考与练习
第七单元 各类从句的翻译技巧
一、英语各类从句的翻译技巧
1.英语名词性从句的翻译方法
2.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3.英语状语从句的翻译方法
二、汉语复句的翻译技巧
1.分清主次关系,添加连接词语
2.将汉语的复句简化为单句
3.合并零散短句
4.使用无生命的名词充当役使主语
思考与练习
第八单元 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
一、英语被动语态的一般处理方法
1.直接去掉“被”字
2.主语和宾语相互对调
3.将状语译为主语
4.译为系表结构
5.译为“由…… 动词”结构
6.增添适当主语
7.译为无主句
8.保持原文的被动结构
9.采用其他手段替换
二、汉译英被动结构的翻译
1.带有被动标签的结构
2.不带被动标签的结构
3.汉语主动结构转为英语被动
4.汉语一些习惯用语的被动译法
思考与练习
第九单元 翻译中的正反调换
一、英译汉的正反调换
1.英语肯定,汉语译作否定
2.英语否定,汉语译作肯定
3.同一词语,肯定否定均可
4.双重否定与委婉肯定
5.否定的陷阱
二、汉译英的正反调换
1.汉译英正反调换的一般情况
2.汉语肯定,英语译作否定
3.汉语否定,英语译作肯定
4.汉语四字成语的反说正译
思考与练习
第十单元 翻译的标准与直译、意译问题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
二、忠实与通顺的翻译标准
三、翻译实例分析讲解
四、直译与意译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单元 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
一、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
2.直/意译法
3.混合式
二、汉语地名的翻译方法
1.一般专名加通名构成汉语地名的翻译方法
2.由单字专名加通名构成汉语地名
3.通名专名化的英译法
4.通名为同一个汉字的多种不同译法
5.通名为不同汉字的同一种译法
三、中文地址的翻译方法
四、汉语拼音与韦氏拼法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单元 谨防“假朋友”的陷阱
一、切忌“望文生义”
二、学会比较对照
三、当心“异常”结构
1.冠词
2.介词
3.名词的单复数
4.名词的大小写
5.其他搭配
四、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1.语音歧义
2.词汇歧义
3.语法歧义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三单元 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扎实的词汇语法功底
1.把握词语的搭配意义
2.利用构词法扩大词汇量
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
1.词类鉴别分析
2.时态语态分析
3.上下文语境分析
4.逻辑分析
三、通顺的语言表达能力
1.避免生硬晦涩
2.克服母语影响
四、不懈的翻译实践
思考与练习
第十四单元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四、六级翻译考试
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翻译的要求
二、四、六级翻译考试真题详解
1.四级翻译考试真题详解
2013年12月英语四级翻译
2014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
2.六级翻译考试真题详解
2013年12月英语六级翻译
2014年6月英语六级翻译
三、四、六级翻译考试备考思考题与训练
1.思考题
2.翻译备考训练
单句翻译练习120句
段落翻译练习30篇
附录 各单元翻译练习参考译文及解析
单元 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
第二单元 遣词用字与词义判定
第三单元 词类转换与句子成分转换
第四单元 增添技巧的运用
第五单元 省略技巧的运用
第六单元 句式结构调整
第七单元 各类从句的翻译技巧
第八单元 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
第九单元 翻译中的正反调换
第十单元 翻译的标准与直译、意译问题
第十一单元 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
第十二单元 谨防“假朋友”的陷阱
第十三单元 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十四单元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四、六级翻译考试
内容提要
许建平编著的《英汉互译入门教程(第2版)》 以句子翻译为讲解和训练单位,分门别类讲解了包括 遣词用字、词类转换、句子成分转换增添、省略、结 构调整、各类从句、语态转换、正反调换等翻译方法 技巧,并就翻译的标准与直译意译问题、专有名词的 翻译、翻译中的“陷阱”等问题做了探讨。为方便读 者自学,教程各单元配有适当的英汉互译练习及参考 答案和解析,帮助读者切实掌握各类常用技巧。另外 ,本书还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和的考试改革趋势,简要分析了四、六级考试 中翻译部分的命题模式及解题技巧。
本书读者对象:大学低年级学生、高职类院校学 生和具有高中以上英语水平的社会自学者。
这本书在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层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这对于一本定位在“互译入门”的教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疏漏。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简单替换,更重要的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和言外之意。然而,这本书似乎将焦点完全集中在了字面意义的转换上,对于一些表达习惯、俚语俗语的文化差异讲解得非常肤浅,甚至有所遗漏。我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处理一些略带文化色彩的文本时,发现它提供的指导非常有限,经常会因为忽略了背后的文化语境而产生生硬、甚至有些冒犯的译文。在如今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一本优秀的语言学习资料必须包含对文化差异的深刻洞察,否则就只能培养出“翻译机器”,而不是真正的沟通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拿到手就感觉被糊弄了。纸张的质量也只能说是一般般,拿在手里感觉不够厚实,而且装订的地方有点松松垮垮的,真担心翻几次就得散架。更要命的是,里面的字体大小和行距完全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有些地方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看着眼睛非常吃力,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根本没有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反而成了额外的负担。而且,很多插图和图表的清晰度也很差,模糊不清,完全看不出它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缺陷。我原本以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的教材在制作工艺上会更精良一些,但事实证明我的期望太高了,这完全就是一本赶工出来的成品,让人非常失望。希望出版社能在后续的版本中,对书籍的物理质量和排版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学习工具的易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新”字所带来的误导性。虽然封面上写着“第二版”,暗示了内容上的更新,但在我实际对比了不同章节后发现,很多知识点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语言的演变速度。尤其是在涉及网络用语、新兴科技词汇的翻译方面,这本书显得力不从心,所提供的范例和术语大多陈旧不堪,几乎没有参考价值。这让我在面对当代真实的英文材料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书本教会我的表达方式,在实际的交流中似乎已经过时了。学习语言就是要与时俱进,但这本书却像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未能及时捕捉到语言鲜活的生命力。如果教材不能反映当前的语言生态,那么它的指导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练习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完全是那种老掉牙的、机械重复的填空和翻译,让人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致。很多练习题的场景设定非常脱离现实,比如一些对话场景,听起来就像是上个世纪的教科书里才会出现的古板交流,根本无法激发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使用所学知识的欲望。更令人沮丧的是,配套的答案和解析部分做得极其简单粗暴,很多时候只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完全没有展开解释。这使得我们在自我检查时,即使发现自己做错了,也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只能死记硬背,这对于培养真正的语言应用能力来说,是极其有害的。一个好的教材应该能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对”或“错”的标签。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讲解部分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完全没有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实际水平。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高深的学术世界里,用了一大堆生僻的语法术语和理论框架来解释一些本该用更直白方式呈现的概念。我翻阅了好几页,发现自己对很多基础的语言现象都感到困惑,而不是豁然开朗。举例来说,对于某个时态的解释,它引用了好几段复杂的句法分析,却没有给出几个清晰易懂的、贴近日常交流的例句来佐证,这让初学者根本无从下手去模仿和练习。感觉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更像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理论深度,而不是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如果一本入门教材连最基础的入门引导都做不好,那它的存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真心希望作者能换位思考,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构建这套知识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