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位师友写文章说,“太有趣的要当心”,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过,往昔悠长的岁月里,足够发生无数有趣的故事,如果非得编造,那一定是对大千世界了解得太少。这一集扬之水先生写侄女、侄女婿两家的上两代,竟曾是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对手:“门致中1928年出任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参加汪精卫政权,1944年任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在冀东曾与李运昌领导的抗日队伍交手,吃了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这位年轻的李运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亲爷爷。”好像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神剧”的套路。再如郑重先生写唐德刚为张学良做口述史的曲曲折折,最后竟以赵四小姐因“吃醋”误解唐德刚而告终。郑重先生感慨:“这故事可以写章回小说了。”非常之人、非常之事,不必渲染,自然是有趣的掌故。
掌故之于寻常故事,其魅力还在于见识。胡文辉先生探讨汤尔和等对耶律楚材的态度:“汤尔和之吊耶律楚材,亦其自吊也。耶律臣事宗国之敌,而救济中原父老;汤与日人合作,而维系沦陷区民生。二者所处的情势、所为的事迹,固有相似的地方。耶律一生的作为,很容易让汤尔和产生共鸣;在耶律身上,汤能找到自己行事的‘先例’,使其政治实践得到历史的支撑,也使其内心紧张得到文化的慰解。”“在耶律楚材问题上,姚从吾的自律,陈垣的责人,以及方豪的追悔,跟汤尔和、柳存仁的认同正成对照。这是历史问题现代化、政治化的生动案例,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语的精彩注脚。”这样的掌故充满“话题性”,也将思考引向深入。
本集的老作者雪克、许礼平、白谦慎、艾俊川等等仍然出手不凡,新作者如郑重、徐文堪、扬之水、赵龙江、王培军、申闻、苏枕书,仅出生年就跨越半个世纪,套一句无人不知的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说《掌故》,是再合适也不过的罢。
严晓星 丁酉大雪后三日
《掌故》(第三集)即将上市!
延续晚清民国掌故写作的传统,衔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附赠高清影印邓之诚小楷顾太清《消寒诗》。
《掌故》(第三集)
主编:徐俊
执行主编:严晓星
顾问:钟叔河 董桥 陈子善 赵珩 白谦慎
书号:978-7-101-12973-1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定价:56元
开本:32开
装帧:布面精装,护封
字数:150千字
《掌故》聘请钟叔河、董桥、陈子善、赵珩、白谦慎五位先生为顾问,由百年中华书局诚意推出。一方面,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希冀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打通文史,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另一方面,从内容材料上而言,或亲闻亲历,或考订有据,避免道听途说,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均已加印,可见颇受读者欢迎。2018年1月,大家期待的《掌故》第三集终于面世,本集中依然名家云集,如郑重、徐文堪、扬之水、白谦慎、艾俊川、胡文辉、许礼平、王培军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政界、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这一集扬之水先生写侄女、侄女婿两家的上两代,竟曾是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对手:“门致中1928年出任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1940年参加汪精卫政权,1944年任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在冀东曾与李运昌领导的抗日队伍交手,吃了败仗,而且败得很惨。这位年轻的李运昌司令,正是我那侄女的亲爷爷。”好像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神剧”的套路。再如郑重先生写唐德刚为张学良做口述史的曲曲折折,最后竟以赵四小姐“吃醋”误解唐德刚而告终。郑重先生感慨:“这故事可以写章回小说了。”又如徐文堪先生写史禄国,王培军先生写晚清奇人郭十公子,申闻先生写民国间的北平风雅盛事,苏枕书女士写傅增湘藏书在日本的流转,都有追寻“旧时月色”的况味。
本集的老作者雪克、胡文辉、白谦慎、艾俊川、刘聪等等仍然出手不凡,雪克先生《往事已矣 记忆留痕——重读戴幼和家祥先生尺牍后》、白谦慎先生《充和送我进耶鲁》,两位记亲闻亲历,虽去今未远,却都极其难得;艾俊川先生钩沉齐白石的“电影生涯”、宋希於先生勾绘张次溪晚年侧影,资料详实,令人难忘;刘聪先生谈吴湖帆、周鍊霞之交往,已进入第二番,两位艺术家的彼此倾慕与纠结,体现的是人性在历史中的温度;而胡文辉先生写“汤尔和的心事”,则体现出作者的卓见。
封面图片为邓之诚小楷顾太清《消寒诗》跋语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徐俊,1961年生,江苏扬中人。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鸣沙习学集》等,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郑重,1935年生,安徽宿县(今宿州)人,《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谢稚柳传》、《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张珩》、《收藏大家》、《海上收藏世家》、《毛泽东与文汇报》等。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早岁于东瀛编纂《货币书目知见录》、《中国语文索引》。上世纪70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80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90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著有《旧日风云》等。
扬之水,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读书〉十年》(全三册)、《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全三卷)、《唐宋家具寻微》、《香识》、《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中华书局即出)等。
白谦慎,1955年生,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著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等,编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张充和诗文集》等。
赵龙江,1958年生,北京藏书家。撰有《拾到的知堂遗物》(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史家谢兴尧先生的日记》、《曾是骆驼书屋旧存:徐祖正藏书点滴》 等,编有《螺君日记》等。
艾俊川,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学、出版史研究学者。著有《文中象外》等,另撰有《不至异国,当得异书》(收入中华书局版《买书记历》)、《过云楼的书画生意》、《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等。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确实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专业水准,墨色浓郁,纸张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惫。但是,我发现书中的行文风格在不同篇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统一性,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需要切换“频道”。有的部分写得如同学术论文般严谨细密,每一个论点都小心翼翼地附带着引证,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而另一些部分,风格又突然变得轻快跳脱,像是随笔杂谈,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和跳跃。这种风格的摇摆,使得整套书的阅读节奏感被打乱了。我个人更偏爱那种一以贯之、脉络清晰的叙述方式,即便是讲述掌故逸闻,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基调来统摄全局,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沉浸其中,跟随作者的思路走下去。这种参差不齐的笔触,让人在感到知识丰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阅读上的“不适感”,仿佛是在一块质地上精美的丝绸上,突然混入了几根粗糙的麻线,虽然都在同一块布料上,但触感却大相径庭。
评分这本《掌故(全套3本)》的作者徐俊,由中华书局出版,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原本期待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对中华文化脉络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然而,在翻阅了部分章节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似乎与我预期的有相当大的落差。比如,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罗列,缺乏对深层动因和时代背景的剖析。举例来说,对于某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书中更多的是引用了前人的记载,而鲜有作者自身的独到见解或基于新史料的解读。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知识点汇编”,而不是一部具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学术力作。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跳出传统的叙事框架,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反复提及的“掌故”,发掘出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新意。尤其是在涉及古代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宏大主题时,那种论证的严谨性和逻辑的推演力,总感觉稍微欠缺了一点火候,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心中的疑惑并未得到充分的解答。
评分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涉及地方志、风俗习惯的记载,信息量非常庞大,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记录和保存。然而,这种详尽的记录有时却让人感到有些“失焦”。大量的细节堆砌,使得核心的主题和脉络反而被淹没在繁复的史料之中,就像一座设计精巧的迷宫,通道太多,反而让人找不到出口。例如,在描述某一地区古代的祭祀礼仪时,从祭品种类到具体流程,几乎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虽然细节无可挑剔,但如果不能将这些礼仪置于更宏大的社会权力结构或宗教信仰演变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些零散的信息点就很难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点”与“面”的结合,即如何从这些生动的细节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历史规律。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原始材料汇编,对于致力于拓宽视野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阅读的门槛稍显偏高。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习惯于在阅读历史类书籍时,寻求作者对材料的重新整合与价值判断的读者来说,这套《掌故》显得有些“老好人”了。它似乎有一种避免争议、尽可能面面俱到的倾向。对于那些流传已久、众说纷纭的历史“八卦”或传说,作者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将各种说法并列呈现,然后轻描淡写地结束讨论,鲜有旗帜鲜明的倾向性判断。诚然,这保证了叙述的全面性,避免了偏颇,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读者更渴望的是一种精炼和提炼。我们期待作者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对这些掌故进行一次“价值排序”——哪些是需要我们严肃对待的文化遗产,哪些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老好人”式的叙述,使得原本可以成为全书亮点的某些复杂掌故,最终沦为平淡无奇的知识点罗列,缺乏那种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
评分从装帧的厚度和三卷本的篇幅来看,这套《掌故》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承载着作者对中华文化遗产的敬畏与梳理之功。但是,当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种清晰的时间轴或逻辑线索来串联这些看似零散的掌故时,我发现这条“线”并不够坚韧。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有时显得较为松散,仿佛是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笔记的简单集合,缺乏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将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今天读到一段关于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记述,明天可能又跳跃到明代江南士绅的交往礼仪,虽然这些都属于“掌故”范畴,但如果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或者一个清晰的梳理框架(比如按时间、按地域、或按文化领域分类),读者很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提供地图的向导,而不是一堆堆放在一起的宝藏碎片,即便这些碎片本身价值连城,但缺少了将它们组合成完整图景的“粘合剂”,阅读的满足感便会大打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