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临床问题提供了简明可靠的诊疗建议,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补充了大量新的参考文献,在提高全国皮肤病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本书出版近40年,得到了我国广大皮肤科专业人士的热爱和赞誉,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从中受益,在我国皮肤科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本书新版本的问世无疑又给广大读者带来福音,将继续延续“全面、实用、特色的皮肤科必读教科书”这一地位。
内容简介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是一本集皮肤科学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技能的大型学术著作和临床参考书,内容全面实用,全书收录了2000余病种、2000余幅珍贵临床及病理照片。此次再版,根据近年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理论的进展做了修改,除在内容上体现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知识、新经验外,还增补了一些遗漏的病种或新病种、新病症,反映了我国皮肤科学的新进展。
本书是一部国内具有、实用性和图文并茂的皮肤性病学巨著。本项目的作者团队以国内皮肤病学泰斗赵辨教授为首,一线专家有94位,每一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里的翘楚。本书内容包括皮肤科学基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皮肤科临床、性传播感染、皮肤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等几部分。本书完整地介绍了皮肤科学新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其新进展,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新药及国内外的治疗新经验。本书介绍的病种较全,包括了常见病的特殊病型以及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新病种。本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介绍了新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诊断技术的进展,并附有新的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赵辨,国内皮肤病学泰斗,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病专业60余年,擅长各类皮肤病、性病、免疫性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各类皮肤病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皮肤科学基础
第一章 皮肤胚胎学与比较生物学
第二章 皮肤解剖与组织学
第三章 皮肤生理学
第四章 皮肤生物化学
第五章 皮肤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六章 皮肤免疫学基础
第七章 皮肤组织病理学
第八章 皮肤病理生理学
第九章 皮肤遗传学
第十章 皮肤光生物学
第十一章 皮肤药理学
第十二章 皮肤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
第十三章 皮肤病治疗学
第二篇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中医皮肤美容
第三篇 皮肤病临床
第四篇 性传播感染
第五篇 皮肤外科学
第六篇 美容皮肤科学
附录一 外用药处方汇集
附录二 本书常用中医古方
附录三 本书图片提供者单位及名录并致谢
中文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英文索引
精彩书摘
CMC由于不同的免疫缺陷机制临床表现多样,形成不同的亚型,其特点如下:
1. 家族性“纯”CMC(familial“pure”CMC) 常染色体显性STAT1基因突变,导致IL-17免疫性损伤或IL-17F基因(IL-17F)突变,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L-17受体A基因(IL-17RA)突变;口腔念珠菌病起于2岁,皮肤及阴股部念珠菌病普遍,不伴内分泌疾病。
2. 慢性局限性念珠菌病(chronic localizzed candidiasis) 又名念珠菌肉芽肿(candidal granuloma)。大多数患儿5岁发生皮肤念珠菌损害,厚的黏着性痂多见于面和头皮,通常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组织病理示角质增生、棘层肥厚,真皮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有时巨细胞浸润。
3. CARD9相关CMC 常染色体显性CMC由于CARD9基因突变,发生慢性口腔及女阴阴道念珠菌病、皮肤真菌病;有些感染者在20岁左右发生致死性脑念珠菌感染。
4. Dectin-1缺陷 由于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Dectin-1蛋白缺失,表现慢性复发性女阴阴道念珠菌病及甲真菌病。
5. 迟发性CMC 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期感染;比其他型轻;抗真菌治疗有效。
6. 家族性慢性甲念珠菌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C,染色体11周缘区。发生在一个意大利五代家庭,婴儿期发病限于手足指(趾)甲,伴有血清ICAM-1低水平。
7. CMC合并角膜炎 一个家庭CMC(口腔及阴道),出现脱发、角膜炎;2岁时发生畏光,其他发生在5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角膜炎可以是APECED的表现,CMC亦可发生在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
8. CMC合并其他免疫缺陷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DiGeorge综合征;高JgE综合征;自身免疫多种内分泌疾病-念珠菌病及外胚层发育不良(autoimmune polyendocrinopathy-candidiasis-ectodermal dystrophy syndrome,APECED)。
9. CMC发生于非免疫性疾病 KID综合征,多发性羧基酶缺陷,肠病性肢端皮炎,外胚叶发育不良-缺指-唇裂综合征。
治疗
局部治疗无效。长期系统应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多数患者有效,此外,转移因子对细胞功能减低者可有益,必要时可行骨髓移植、胸腺组织移植。
第六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由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等外因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的患者很多,本节只是介绍各种后天的病变和免疫器官本身的病变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其中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在本书第四篇性传播感染第二章性传播疾病中叙述。
■ 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由于供体的T细胞识别免疫功能不全中的组织抗原为异物而与之发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有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的胎儿与母亲之间在子宫内的血液交换,患有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的新生儿及婴儿输血或血制品,免疫系统受抑制的恶性肿瘤患者输血,以及含有淋巴样组织(如骨髓、胸腺、胚胎肝) 的移植等。
GVHD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GVHD发生在移植后100天内,慢性GVHD为移植100天后发生。但由于移植前预处理不强或非清髓性移植等原因,急性GVHD可发生在100天后,而慢性GVHD可在100天内发生,并可见急性与慢性重叠的表现。因此,修改的分类,在以时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病理及时期,将发生在100天以后的急性GVHD称为迟发急性GVHD,并进一步分类为持续性(persistent),即急性GVHD延续100天以上;复发性(recurrent),即早期发生的GVHD复发;延迟性急性(late-onset acute)即发生于免疫抑制除去后发生。慢性GVHD除经典的发生在移植后100天,且无以前急性GVHD发生外,增加了同时具有急性及慢性临床表现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全面更新,聚焦临床,精耕细作的皮肤医学巨著 作为皮肤医学领域的权威参考,由著名皮肤病学专家赵辨教授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上下册,凝聚了国内顶尖皮肤科医生的集体智慧与临床经验。本套图书不仅是对第一版进行的全面修订和升级,更是在内容深度、广度和前沿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旨在为广大皮肤科临床医生、研究生及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套更加实用、权威、系统化的参考指南。 内容体系的革新与深化: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在保留第一版经典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内容更新和结构优化。整套书籍紧密围绕临床实践,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部分:皮肤的解剖、生理与组织学基础 本部分为理解和诊断皮肤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阐述了皮肤各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的精细结构,包括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淋巴细胞等各类细胞的形态、分布及功能。深入解析了皮肤屏障功能的维持机制,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的协同作用,以及皮肤在体温调节、感觉、免疫防御、维生素D合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毛发与指甲的生物学: 细致描绘了毛囊的结构、毛发生长周期(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及其调控因素。深入探讨了指甲的生长、结构及其在全身健康状况中的指示意义。 皮肤附属器的生理: 重点分析了汗腺(大汗腺和小汗腺)和皮脂腺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维持皮肤水油平衡、体温调节和排出代谢产物中的关键作用。 皮肤的血管与神经分布: 详细介绍了皮肤的血管网(浅层和深层血管丛)及其在营养供应、温度调节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阐述了皮肤神经末梢的分布及其在感知触觉、痛觉、温度觉和痒觉等感觉功能中的重要性。 皮肤的免疫系统: 深入介绍了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构成,包括皮肤浸润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及其在抵御病原体入侵、引发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皮肤病理学 本部分是理解皮肤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准确诊断的关键。 常见皮肤病理改变: 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皮肤病理学基本改变,包括炎症反应(急性、慢性)、增生(棘层肥厚、角化过度)、萎缩、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浸润、色素异常、肿瘤性改变等。每个病理改变都配以清晰的图例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帮助读者直观理解。 特定皮肤疾病的病理机制: 结合不同类型的皮肤疾病,深入解析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例如银屑病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失调、特应性皮炎的免疫失衡、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自身抗体产生等。 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学: 强调了皮肤组织病理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指导读者如何解读病理报告,如何将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做出精准的诊断。 第三部分:皮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本部分关注皮肤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变化,为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和开发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皮肤细胞信号转导: 深入阐述了皮肤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如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炎症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以及这些信号通路在皮肤生长、分化、修复和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皮肤色素生成与代谢: 详细解析了黑色素的合成、储存和转运过程,以及不同色素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的生化机制。 皮肤屏障功能分子的生物化学: 探讨了构成皮肤屏障的关键分子,如脂质(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蛋白(丝聚蛋白、角蛋白)等的生物化学特性及其在维持皮肤完整性中的作用。 皮肤疾病的基因调控: 介绍了皮肤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在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发病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皮肤药理学 本部分聚焦于皮肤科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外用药物: 详细介绍各类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真菌药、角质松解剂、保湿剂、免疫调节剂等的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 重点阐述口服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靶向治疗药物等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治疗药物: 涉及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等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案。 药物安全性与监测: 强调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以及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儿童、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第五部分:常见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这是本套图书的核心与精髓,涵盖了绝大多数临床常见的皮肤病。 感染性皮肤病: 细菌感染: 详细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病、丹毒、蜂窝织炎、毛囊炎、疖、痈等,重点阐述其病原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抗生素的选择。 病毒感染: 深入讲解疱疹病毒(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水痘)、人乳头瘤病毒(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传染性软疣等引起的疾病,强调其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 真菌感染: 全面介绍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头癣、念珠菌病等,详述其真菌学诊断、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 寄生虫感染: 讲解疥疮、瘙痒性毛囊虫病、螨虫皮炎等,强调其临床诊断和驱虫治疗。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皮炎类: 详细阐述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刺激性与过敏性)、药物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钱币状皮炎、汗疱等,重点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方法(如斑贴试验)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区分不同类型的荨麻疹(物理性、感染诱发、特发性等),强调抗组胺药治疗,并简述血管性水肿的诊治。 虫咬皮炎: 介绍蚊虫叮咬、跳蚤、臭虫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强调止痒与抗炎治疗。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 深入分析不同亚型的银屑病(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脓疱型),阐述其发病机制(免疫、遗传、环境因素),并系统介绍外用药、内服药(包括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进展。 玫瑰糠疹: 介绍其典型病程、诊断依据及对症治疗。 扁平苔藓: 详细描述口腔、皮肤、甲、黏膜等部位的临床表现,以及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与风湿性皮肤病: 红斑狼疮(皮肤表现): 重点阐述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皮肌炎: 介绍其皮肤黏膜表现及肌力下降的关系,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硬皮病(皮肤表现): 描述局限性与播散性硬皮病的皮肤改变,以及对症治疗。 白塞病: 介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等特征,以及系统性治疗。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与类天疱疮: 详细区分不同类型(寻常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强调自身抗体检测、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免疫学诊断,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介绍其罕见性,强调遗传学诊断和对症护理。 结缔组织与血管性皮肤病: 血管炎: 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炎(如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的皮肤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 静脉曲张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阐述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保守与手术治疗。 皮肤肿瘤: 良性肿瘤: 详细介绍色素痣、血管瘤、淋巴管瘤、皮脂腺瘤、汗管瘤、脂肪瘤等,强调临床识别与手术切除适应证。 恶性肿瘤: 重点阐述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皮肤原发)、肉瘤等,强调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管理。 癌前病变: 介绍光化性角化病、Bowen病等,强调其癌变的可能性和早期干预。 色素障碍性疾病: 白癜风: 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分型、诊断与多种治疗方法(药物、光疗、植皮)。 黄褐斑: 详细分析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以及美白、防晒、激光、化学剥脱等治疗。 雀斑、老年斑: 介绍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 毛发疾病: 脱发: 区分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等,介绍药物(米诺地尔、非那雄胺)、植发等治疗。 多毛症、腋毛稀疏: 探讨其原因和处理。 甲与皮肤附件疾病: 甲真菌病、甲沟炎: 详细介绍诊断和治疗。 汗腺、皮脂腺疾病: 如多汗症、臭汗症、痤疮、酒渣鼻等,介绍其发病机制和治疗。 性传播疾病(皮肤表现): 梅毒: 详细介绍不同期临床表现、诊断(血清学检查)及青霉素治疗。 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 介绍其皮肤黏膜表现及抗生素治疗。 尖锐湿疣: 介绍其病毒学、临床表现、治疗(外用药物、激光、冷冻)。 皮肤黏膜综合征: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强调其严重性,介绍诱因、临床特点、诊断、支持治疗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多形红斑: 区分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原则。 第六部分:皮肤病的治疗进展与专科技术 物理治疗: 光疗: 详细介绍紫外线疗法(UVB、UVA)、光化学疗法(PUVA)、窄谱UVB、308nm准分子激光等在银屑病、白癜风、玫瑰糠疹、特应性皮炎等疾病中的应用。 激光与射频治疗: 阐述不同波长激光(如染料激光、CO2激光、Q开关激光)和射频技术在血管性病变、色素性病变、瘢痕、脱毛等方面的应用。 冷冻治疗、电外科治疗: 介绍其在去除皮肤赘生物、某些肿瘤中的作用。 生物治疗与靶向治疗: 重点介绍靶向IL-4/IL-13的靶向药物(如度普利尤单抗)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JAK抑制剂在银屑病、斑秃等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他新型生物制剂。 皮肤外科技术: 简述皮肤活检、皮肤镜检查、门诊小手术(如切除、刮除、穿刺)、皮肤移植技术等。 中医药与皮肤病治疗: 整合部分中医辨证论治在中医皮科中的应用经验。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的特色与价值: 权威性: 由赵辨教授领衔,汇集国内知名皮肤科专家,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前沿性。 系统性: 从基础到临床,从病因到治疗,构建了完整的皮肤病学知识体系,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掌握。 实用性: 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提供丰富的病例分析、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案选择,以及常用药物的详解,是临床医生案头的必备工具书。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高质量的彩色图片,直观地展示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便于读者进行对比和识别。 与时俱进: 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皮肤病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内容。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本集知识性、指导性和参考性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它将帮助广大皮肤科医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