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 第6版(上下卷) | ||
| 定价 | 1868.00 |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2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回允中主译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2819 | |
| 字数 | 6027千字 | |
| ISBN编码 | 9787565915406 | |
本书特点
《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6版由103位相关领域知名的病理学专家共同编写,是一部旗舰版病理学教科书。这部经典的两卷参考书是过去工作的延续,并对过去5年间整个外科病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对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当代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和成果做出了详尽的介绍。本书重点强调的是使用的外科标本的鉴别诊断,并对疾病的自然病史、治疗和尸体解剖所见进行了低限度的讨论。本书要求各位编者就各个解剖学部分所有类型的标本提供他们自己诊断评估的专业建议。这种尝试使本书具有独到之处,而且赋予了本书一种本人亲自会诊的独特风格。
本书的主要特征有:
大约4400幅彩色照片
几乎涵盖了外科病理医师所能见到的按解剖学部位归类的全部疾病
详述了自上一版发行以来外科病理学领域内的新进展
强调了每一种类型标本的鉴别诊断
提供新的诊断方法
第六版中译本序
《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是一部旗舰版的病理学参考书。
Stephen S. Sternberg 博士(1920-) 是一位现已退休的美国外科病理医师,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 Memorial-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度过的。他闻名于世,是由于他编著了两部被广泛应用的病理学参考书:《诊断外科病理学》(从第 4 版开始当之无愧地被冠以斯滕伯格的名字) 和《病理医师应用组织学》。另外,他还是《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的创刊主编,他在主编这个位置上辛勤耕耘了 24 个春秋,为外科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 年,在我和程伯基教授(时任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辑)的大力举荐下,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当时的名称)引进了这个大部头《诊断病理学参考书》的第 3 版。我曾为其中文译本做序。该书一经出版即在国内病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提高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 6 版《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是一部由103 位相关领域知名的病理学家共同编著的大部头的综合性诊断病理学参考书,它是过去工作的延续,对过去 5 年间整个外科病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当代诊断病理学中的应用和成果做了详尽的介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及时引进版权,并组织北京大学医学部系统为主的病理医师翻译了这部新版的《斯滕伯格外科诊断病理学》。本书的宗旨始终是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诊断问题和诊断误区。在病理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相信本书的面世必定会为改进和提高国内病理学诊断水平注入新的活力。
本书的写作特点是内容涵盖广泛,章节层次分明,针对性强。本书不仅反映了各个领域的新进展,还对上一版发行后新发现疾病的病理诊断做了介绍。本书不仅有助于解决诊断病理学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还用许多表格一目了然地提供了容易混淆的疾病的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本书内容全面,图片清晰,不仅适用于正在接受培训(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病理医师,对于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也是一部可以提供诊断帮助的诊断病理学教科书,可作为案旁随时查阅的指导读物。
时隔 15 年,本书第 6 版的中文译本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愿再次将这本著名的诊断病理学巨著推荐给广大的病理学同仁,希望本书对诸位同仁的日常病理诊断工作有所裨益。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
2016 年 9 月 3 日
吴秉铨
译者前言
《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 6 版中文译本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在 20 年时间里主译的第 11 部诊断病理学巨著,这 11 部巨著的中文译本得以出版发行无疑是参与翻译和审校的诸多病理学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首先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也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一并感谢。
病理学诊断的水很深,有时深奥莫测,深到你不知道应从哪里蹚过。病理学诊断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当繁忙的病理医师遇到疑难的病例而恰恰又诊断水平不高时,会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中小医院人员有限,很难也不可能有一位能从头看到脚的诊断全面的病理医师,也就是说,请人会诊往往是不现实的,此时教科书会诊将是一个很好的必然的选择。一个病理科,不管规模大小,总得备有几部病理学参考书,特别是大部头的经典参考书,而病理医师应该学会并习惯于从书中寻找诊断答案。当一位病理医师通过教科书会诊得到诊断答案时,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想诸位同仁均有同感。
总说病理诊断是“ 金标准”,但我总愿意强调它的“ 局限性”。有的疾病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由于标准不明确,就谈不上诊断的可重复性,病理诊断不一致也就在所难免。宫颈上皮内肿瘤形成和子宫内膜增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你个人做出的诊断总得有个根据,而根据只能来自经典的教科书。这样,在会诊意见出现分歧甚至引起纠纷时,书本就能帮你说话了。会诊就是会诊,会诊不是裁判。诊断病理学的范围太过宽泛,在现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显得贫乏,会诊医师应该知道自己的分量,留有余地,不宜轻易否定原来的诊断。下笔书写诊断之前,多翻翻书,可以减少疏漏。
16 年前,我为本书第 3 版中文译本写的译者的话主要谈的是请书会诊的问题;16 年后的今天,我要强调的依然是请书会诊的问题。译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书,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诊断方法、技术和理念,用于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以利于精准地治疗病人。不看书、 不善于利用书本来解决诊断问题的病理医师不是一个好的病理医师。一句话,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吧,读书能提高诊断的含金量,会使你更加聪慧,在做出诊断时心中有数。读书才有发言权,这在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方兴未艾的今天尤其如此。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前任主任
北京五洲妇儿医院病理科主任
回允中
原著前言
第 6 版《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是诸多作者和编者数十年辛勤劳动的延续,它为正在接受培训以及经验丰富的各个层面的外科病理医师提供了经过缜密思考的诊断帮助。我们的目的总是强调实际工作中的诊断问题和陷阱,而不仅仅是“ 简略地描述”疾病的表现。正如我们的一位同事所说的那样:“ 实际上,你已经熟悉的诊断在任何一本病理学教科书中均有描述,但当你遇到诊断困难非常需要得到帮助时,唯有这本教科书才真正是你所需要的。” 本前言的下一页排出的是本书第 1 版的前言,以纪念本书的开始,在以后的各个版本中,我们仍会这样做。
与之前的各个版本一样,第 6 版的主编、 作者以及重要的是内容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本书第 5 版出版 5 年来,整个外科病理学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作者和主编都在努力地整合这些新的资料,包括用于肿瘤诊断和预后的新的分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 具有诊断和预后意义的改进了的分类方法、 病理学在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的作用以及在认识新的疾病或病种方面的作用。新的 WHO 术语已被用于书中肿瘤的诊断。
由于外科病理学是一门视觉专业,我们不断努力提供好的插图。本版所有的插图均由同一个人进行了色彩平衡,以取得书中插图色彩一致的效果。
本版对参考文献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更新,为了节省篇幅,已尽可能地删除了一些从前的文献。在此,编者想要特别感谢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作者,他们都是外科病理学领域中名副其实的精英,作为各自学科领域中的带头人,他们撰写了本书以前的各个版本,并使第 6 版成为有史以来好的版本。此外,我们还要感谢 Wolters Kluwer 集团的工作人员,他们
坚定而又热情地支持了我们的编写工作。
Stacey E. Mills
Joel K. Greenson
Jason L. Hornick
Teri A. Longacre
Victor E. Reuter
视觉盛宴与知识精髓的完美融合 翻开《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六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惊叹的彩色插图。我毫不夸张地说,这4400幅高清彩色照片,绝非简单的图解,而是承载着丰富病理信息的艺术品。它们清晰、生动地展示了各种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无论是宏观的大体标本,还是微观的组织切片,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依靠形态学进行诊断的病理医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对每幅图片的解读也极为详尽,准确地指出了关键的病理改变,并结合文字描述,帮助我们理解其临床意义。我曾多次在遇到模糊不清的病变时,通过对照书中的图片,找到了关键的线索,从而完成了准确的诊断。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图文并茂,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某些疾病时,会配以不同染色方法(如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下的图片,直观地展现了不同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这套书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理论知识,更能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形态学辨识能力,可以说是将视觉冲击力与知识深度完美结合的典范。
评分对临床病理实践的宝贵启示 对于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病理医生而言,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参考书,能够指导日常的诊断工作,并帮助解决遇到的疑难杂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六版,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在描述各种肿瘤的鉴别诊断时,不仅列出了关键的组织学特征,还详细介绍了免疫组化标记物的选择和解读,以及分子病理学上的最新进展。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形态学相似但生物学行为迥异的病变,提供了明确的鉴别思路。我曾经在处理一个棘手的淋巴瘤病例时,就是参考了书中关于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的详细鉴别要点,特别是对CD10、BCL6、CD20等标志物的表达模式的分析,最终得以准确诊断。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罕见病和特殊类型病变的描述,也极大地开阔了我的思路,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活性,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不乏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堪称是我病理诊断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评分深入浅出的病理学学习范本 学习病理学,尤其是复杂的诊断性外科病理学,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各种概念和病变。《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六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范本。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讲解风格,它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堆砌,而是力求将复杂的病理学概念,通过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疾病时,往往会从基础的细胞和组织学改变入手,逐步深入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比如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肿瘤的异型性等,都非常到位,并且配以精美的插图,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我曾多次在学习某个新知识点时,感到困惑,但通过阅读本书的相关章节,往往能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其可读性也同样出色,让我能沉浸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感到枯燥乏味。
评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病理学著作! 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斯滕伯格的《诊断外科病理学》第六版(上下卷),着实被其内容之丰富、讲解之透彻所折服。作为一名病理学爱好者,我之前也阅读过不少同类书籍,但斯滕伯格这套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概念,到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再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详细阐述,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外科病理学的方方面面。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彩色插图,其分辨率之高,细节之清晰,令人叹为观止。我曾遇到过一些疑难病例,通过书中精美的图片和详尽的文字描述,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病灶的形态特征,从而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上下卷的划分使得内容既完整又易于检索。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些复杂疾病时,会追溯其病因、发病机制,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这种多角度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疾病,书中也给出了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跨越经典与前沿的病理学巨著 《斯滕伯格诊断外科病理学》第六版,不愧为病理学领域的经典巨著。它在继承了前几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紧密跟踪了病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全面又具有前瞻性的病理学知识体系。我最喜欢的是,本书在介绍传统病理学知识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分子病理学、遗传学以及新的诊断技术的信息。例如,在肿瘤章节中,不仅仅详细描述了形态学特征,还着重介绍了与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基因突变、预后标志物等信息,这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指导临床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书中对于一些新发现的疾病和亚型的介绍,也非常及时和详尽。我曾遇到过一个疑难病例,正是通过查阅本书关于特定分子标志物的介绍,才得以最终确诊。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动态更新的病理学百科全书,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它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指明了未来病理学发展的方向,绝对是病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