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表情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
定价:35.00元
作者:晓鹏,沐阳 著
出版社:中*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8004348
字数: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微表情心理学: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系晓鹏,沐阳所著。全书从人的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对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力图让读者迅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目录
前言
第1章 解开五颜六色的心灵装——衣着打扮的心理暗示
服饰:思想、品位的折射
色彩:心灵颜色的反映
妆容:透露女人的内心
T恤:透露*个人的个性与喜好
鞋子:传达心声的媒介
领带:“牵”出男人的个性
手表:隐藏在时间背后的性格特征
手提 : 浓缩在手间的心情
第2章 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肢体语言中的心理策略
隐藏在不同笑容背后的秘密
爱幻想的人喜欢双手托腮
蓄意挑战的人常会双手叉腰
眼神藏不住*个人的真实动机
手比嘴更能表达心声
嘴巴的动作反映内心的活动
第3章 解答话外之音的玄机—言谈话语上的心理策略
从幽默中辨别对方的动机
从打招呼的用语中辨别他人个性
从谈事情场合的选择分析对方的处世方式
说话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内心的变化
通过声调,了解他人
口头语彰显*个人的个性
从客套话中辨别对方的真意
言谈习惯透露*个人内心的秘密
第4章 破译日常行为密码—行为举止上的心理策略
不经意的小动作可以“出卖”人心
从握手的方式解读对方的性格
从小细节观察对方情绪的变化
购物的方式可以反映*个人的生活态度
抽烟的方式可以折射*个人的性格
从名片分析商务人士的性格
从找座位的方式可以看出*个人的判断能力
签名方式:不可不知的识人技巧
第5章 透知性格背后的秘密—兴趣爱好上的心理策略
从对酒的喜好辨别对方的脾气秉性
从旅行的偏好窥探人的性格
从读书的喜好了解*个人的性格
从运动方式看*个人的处世方式
由宠物分析其主人的性格
第6章 揭开谎言下的真面具—洞悉假话的心理策略
透过对方的眼睛,窥探深藏在内的秘密
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对方的谎言
谈话的方式泄露了说谎的秘密
从交谈模式揭穿对方的谎言
从动作和神态辨别对方的谎言
第7章 职场瞬间增值法则——和领导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奉承效应:言辞恭维要适度
自己人效应:面试和反面试的秘密
坐标效应:开会的时候,你坐在哪里
小草影响:在上面前要学会装嫩
虚荣效应:满足上的虚荣心理
光环效应:发光要趁早,让领导知道你行
反暗示效应:换种思维,让上跟着你走
凹凸效应:不卑不亢,让领导另眼相看
特里法则:在上面前敢于承认错误
向领导提建议也要讲究心理策略
第8章 职场中的“载舟”法则——和下属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胡萝卜加大棒效应: 笼络下属要懂得体察下属的“心”
南风法则:为下属送去温暖的南风
恩威并重:不可不用的驭人手腕
真诚的赞美之词是驭人的良策
回报效应:感情投资让你轻松赢得下属的心
第9章 职场中的依赖法则—和同事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破窗效应:及时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
正负*效应:不和同事交心,但也不和同事树敌
太*效应:以柔克刚,以弱制强
避雷针效应:能疏善导,化解职场矛盾
巧妙躲避办公室内的“小帮派”
反射法则:先赏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赏识
第10章 职场中的影响力法则——和客户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华盛顿合作规律:先交朋友,再做生意
背景效应:要学会利用你的“背景”
外因效应:学会装自己的社交形象
相似效应:用“相似”博取对方的认可
喜好原理:投其所好,拉近关系
瀑布心理效应:在社交场合说话要有分寸
第11章 生活中的“财富”积累法则——和朋友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跷跷板定律:你和朋友间的支点不可失衡
超限效应:再好的朋友也要“适度”
马太效应:让你的朋友越来越多的秘密
增减效应:让自己成为好人缘的人
登门槛效应:给朋友提建议也要讲究策略
冷庙烧香法则:关系都是“走”出来的
第12章 社交中化敌为友的法则—和“敌人”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出丑效应: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
霍桑效应:用沉默化解对方的敌意
牢骚效应:让对方说出自己的不满和意见
平衡法则:消除对方的忌妒心理
热炉效应:别触碰对方的底线
第13章 迅速提升人际关系的搭桥法则——和陌生人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因效应:你的印象很重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别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倾听法则:多给陌生人机会,让他先开口说
社交恐惧心理:和陌生人成为朋友并不难
自我保护心理:巧妙消除陌生人的心理“屏障”
敢于承认错误,主动消除误会和敌意
第14章 爱情婚姻幸福的相处法则——和爱人搞好关系的心理策略
空间定律:爱情也需要呼吸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坚信阻力之下的爱情
保质期法则:时刻为爱情保鲜
路径依赖定律:初的选择不等于后的幸福
婚后沉默心理:别让婚姻成了爱情的墓地
越吵越幸福:聪明的夫妻不会让吵架伤了感情
第15章 屏蔽“危险”的识人法则—和小人划清界限的心理策略
归因偏差:永远不要让小人看清楚真相
沸腾效应:冷静思考,不要中了小人圈套
关系场效应: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龟壳效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距离效应:别和口蜜腹剑的伪君子走得太近
内容提要
微表情是人们内心情绪的“阅读放大器”。*张面孔下有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情感表达,都可以通过微表情尽收眼底。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变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刻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正确地理解、识别微表情,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本书从人的外貌形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谈话语、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对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力图让读者能够迅速地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作者介绍
晓鹏:心理咨询师,曾任某央企公关部经理、北京市属某事业单位项目顾问,现任**跨*公驻京办人事副总监。曾在网络各大论坛发表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数十字,因其观点新颖、犀利,文笔幽默风趣,深受网友喜爱。著有书《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策略》《卡耐基写给女人的幸福书》等。
沐阳: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顾问,体语研究者。她认为“交际成功有85%取决于了解他人心理,只有学会读懂心理学,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主动,继而获得幸福与成功。”著有书《气场》等。
我一直是个对人类心理行为充满好奇的人,所以当看到这本关于微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书时,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够像一个“读心术”的入门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别人,也能更好地展现自己。书的结构还算清晰,从基础的表情识别,到复杂的肢体语言解读,一步步地引导读者。作者在描述一些表情形成的原因时,也引用了一些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得多。比如,书里提到“交叉双臂”通常表示防御或排斥,但我在一次和朋友闲聊时,他就是习惯性地交叉双臂,但他的眼神和语气都非常放松,而且一直在积极地回应我。事后我问他,他说只是觉得这样站着舒服,并没有任何负面情绪。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对一些肢体语言的解读,过于刻板化了?而且,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一个人说谎时会摸鼻子”,这样的说法,虽然流传很广,但科学研究早已证明,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依据。过度依赖这些“迹象”,反而可能误判他人。我更觉得,理解一个人,需要综合考虑他的语境、背景、过往行为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而不是仅仅盯着几个微小的动作。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给对“了解人”有迫切需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导。我本身就对心理学领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提升人际关系的书籍。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乍一看是比较学术化的,但作者在举例的时候,会尽量贴近生活,比如从电影桥段、日常对话中提取案例,这点我很喜欢。它试图将一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行为模式。但是,我阅读这本书时,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这些“微表情”和“微动作”的解读,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适的?毕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在表达情感和意图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书里的一些解读,比如“不自觉地触摸下巴代表思考”,这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放松的姿势,或者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并非都与思考的深度有关。而且,我也发现,在某些情境下,刻意去解读这些细微的信号,反而会显得有些“功利”,甚至可能因为误读而造成尴尬。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强调,理解他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同理心”和“尊重”上来,而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只是辅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和理解的工具,而不是“破译”他人的密码。
评分这本书我读完大概有段时间了,但说实话,里面讲的很多东西,感觉和我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点出入。比如,书里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什么“瞳孔放大代表兴趣,收缩代表不感兴趣”,但我在生活中观察,有的人明明很兴奋,瞳孔却没明显变化,还有些人在认真听讲时,瞳孔也会自然地放大。而且,很多肢体语言的解读,书中给出的解释似乎过于绝对。一个耸肩,可能真的是无所谓,但有时也可能是紧张、无奈,甚至是习惯性的动作。我试着在和同事、家人交流时运用书中的理论,发现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对上号,甚至有时候反而让交流变得更拘谨,我总在想“他这个动作是不是在表示什么?”,结果反而忽略了对方说的话本身。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这本书。它确实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去观察人,让我开始留意一些平时忽略的细节。但更多时候,我感觉它像一个“框架”,把人的复杂情感和意图都硬塞进去,结果就是“套不上”或者“不合身”。可能是我自己理解力不够,也可能是书里的理论需要更细致的区分和更广阔的场景来印证。我更倾向于认为,微表情和身体语言是辅助理解的工具,而不是判断人心的绝对标准。真正的沟通,还是在于倾听、理解和真诚的互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神秘的感觉,让我一开始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当时买这本书,主要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商务谈判或者和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希望能通过观察对方的细微反应,来更好地把握局面。书里确实提到了一些关于如何解读他人眼神、面部肌肉细微抽动以及身体姿态的信息,理论上听起来都很严谨,作者也引用了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但是,当我真正尝试去运用这些方法时,就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很多微表情的出现极其短暂,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想要精准捕捉并且立刻解读,对个人的观察力要求非常高。其次,书中的很多例子,虽然描述得很生动,但总觉得有点“理想化”。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情绪表达往往是多层次、混合的,很少会出现单一、纯粹的微表情。比如,一个人说“我很高兴”,但他的嘴角却没怎么上扬,书里可能会解读为“他的高兴是假装的”,但也许他只是那天心情不是特别好,或者只是一个职业性的微笑。这种解读上的模糊性,让我对书中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或者更多实际案例的分析,来帮助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在于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它确实让我开始留意到,人们在交流中,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无声的表达。比如,眼神的停留时间、说话时的身体倾斜角度、甚至是手指的微小动作,都可能传递出一些信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更多的是关注别人说了什么,现在我也会下意识地去观察他们“怎么说”以及“做什么”。但是,书中对于这些信号的解读,有时候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它仿佛在说,“看到A,就一定是B”。但现实中,一个动作可能有多种解释,一个表情也可能蕴含着复杂的情绪。比如,一个人在谈论某个不愉快的经历时,可能眼眶会红,这是悲伤的信号;但如果他是在谈论一件让他激动的事情,眼眶红也可能是因为兴奋。这种细微的区别,在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深入的探讨。所以,我并不认为我能够完全依赖这本书去“洞察”他人。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个“可能性”的列表,当我观察到一些现象时,我会去这本书里找找看有没有可能的解释,但绝不会轻易下结论。真正的沟通,还是建立在信任和坦诚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通过一些“技巧”去揣测对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