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观脸知健康
定价:19.80元
作者:张汝峰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308810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当周围有人面色发生变化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人面色不好!很可能是病了。”当你的面部出现皱纹时,你知道不同部位出现皱纹、褶子是代表身体哪里出现健康危机,身体哪里开始老化了吗?当你的面部出现痤疮、黑痣时,你是否只注意到它影响了你面部的美观?有没有想到,这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在下滑而向我们发出的警讯,五脏六腑在向我们求救。
面部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人的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所以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的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从面部的诊察,不仅能知道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中医面诊积累了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面诊是中医常用的诊病手段之一,即通过观察面部各个部位的色泽、形态变化,以获得人体内脏生理和病理信息,诊断疾病。面诊方法独特、疗效灵验、经济安全、易学易用,在“就医难,看病贵”的今天,学会面诊非常有价值,帮助人们省去经常跑医院的麻烦,更节省许多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每天观察一下脸部变化,你可以大致掌握身体的状况。你不用再因为身体上的一点儿不适而整日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来回地跑医院;你不会再因为粗心大意而导致自己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病。**时间发现疾病,在**时间开始治疗,随时掌握疾病进程。
内容提要
面诊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观察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即医生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面部整体及五官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通过对面部形态、颜色、肌肤、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通过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治疗和预防的根据。
《观脸知健康》首先从面诊的理论常识入手,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为初学者打开了面诊的大门。其次,深入浅出地分析面诊知识,手把手教会读者面诊诊病的方法,包括头诊、眼诊、耳诊、鼻诊、舌诊、齿诊、望人中、望唇舌等,帮助读者在家就能通过面诊诊病,方便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自我诊病的常识,易于学习与掌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观脸知健康》将详尽的图解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你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解来对照自身面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并通过观察图解呈现出来的对应病症来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观脸知健康》适合各年龄段和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是一部居家的自查、自诊的中医保健书。
目录
章观脸可以知健康
第二章脸色:透露内脏的弱点
第三章皮肤:内脏疾病的报警器
第四章眼:血液与精神状态的健康指标
第五章耳: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缩影
第六章鼻:人体内脏的外在表现
第七章口唇:内脏健康与否的信号灯
第八章牙齿:骨骼发育及老化的标志
第九章舌:从形态、大小、颜色、舌苔了解体质
第十章头发:“血液”与“激素”充足的健康征象
第十一章体质的自我检测与改善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事物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很多打着“养生”旗号的书籍往往在我深入阅读后,发现其理论基础薄弱,逻辑链条跳跃。然而,这本书的逻辑严谨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罗列了“A对应B”的简单对应关系,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脾虚会导致口唇干燥、发暗,会从气血生化的角度去论证,这种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让人信服力倍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大量引用了古代医籍中的经典论述,并用现代的生理学知识进行旁证博引,成功地搭建起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与时俱进的科学光芒。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面部表情肌与情绪压力”的章节,作者阐述了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是如何固化在面部肌肉上,形成所谓的“压力纹”,这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与外在表象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而直接。读完这部分,我不再仅仅把脸上的皱纹看作是衰老的标志,而是开始理解它们是情绪和生活方式的无声宣言。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承诺,它提供的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体悟的过程,这份踏实感,是很多浮躁的健康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时,就被它那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布,仿佛在讲述着一个跨越时空的秘密。我原本对这类看似“玄学”的知识抱持着怀疑态度,但翻开第一页后,我发现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流畅,完全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架势。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看气色”或者“望神态”,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面部不同区域的生理联系,比如眼周的微小纹路如何映射出肝脏的负担,或者嘴角细微的下垂如何暗示着脾胃的运转情况。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在描述理论时,总是能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那些案例生动得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让我能立刻对号入座,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特定的“眼袋纹”模式,并将其与长期的睡眠不足和肾气亏虚联系起来,我立刻想到了我那位常年熬夜赶项目的朋友,他脸上的特征简直和书中所述如出一辙。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江湖郎中,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更细致入微的自我观察视角,让我们能够通过每天照镜子时瞥见的面容变化,更早地察觉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提供的是一套关于“观察力”的升级工具,将日常的容貌变化,转化成了一张张可供解读的身体地图。读完前几章,我已经开始下意识地在与人交流时,不自觉地捕捉那些肉眼可见的、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趣味性的认知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处处透露出可以立即实践的技巧。例如,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简单易学的“面部自我按摩”手法,专门针对那些因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的颈椎压力和面部循环不畅问题。他给出的步骤清晰明了,所需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可能只需要你自己的指腹和一点点天然的植物油。我尝试了书中所教的“提拉眼周”的手法,仅仅坚持了三天,早上起来眼部的浮肿情况就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非常强调“辨证施治”的个体化原则,它不断提醒读者,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简单地套用模版。因此,它提供的是一套“解读框架”而非“标准答案”。这种开放式的指导,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身体感受进行实时反馈和调整,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对于那些渴望掌握自我健康主动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向导,它提供的方法既安全有效,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通过观察自己的面庞,去读懂身体的每一句悄悄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堆砌知识点,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篇的引言部分就极具感染力,作者没有急于抛出核心理论,而是先讲述了他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对传统医学一窍不通的现代人,到如何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记录,逐渐构建起这套“面部信息解读系统”的。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专业的书籍,而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他毕生的心血结晶。书中对于每一个面部区域的讲解,都配有极为精美的插图和图表,这些视觉辅助工具清晰地标注了经络走向和对应的脏腑关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动态变化”的强调,他指出静态的面相是表象,而一个人在高兴、疲惫、焦虑时的面部肌肉走向和皮肤张力变化,才是更深层次的健康信息载体。这种对动态观察的重视,让整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它教会我,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而我们的脸,就是这个过程最诚实的时间记录仪。读到后面,我甚至觉得,与其去依赖那些冰冷的数据报告,不如先认真审视一下镜子里那个略显疲惫的自己,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回归自身、倾听身体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治愈,它有一种魔力,能让人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相处的方式。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滤镜去美化照片,却很少有时间真正“看清”镜子里的自己。作者用一种极为温柔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接纳面部上出现的每一处“瑕疵”或“变化”。他没有将衰老和疾病描绘成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自我修复而留下的痕迹。这种积极的解读角度,极大地减轻了读者对于“变老”这件事的焦虑感。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说,面部上的每一条纹路,都是生命经历的勋章,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欢笑、挣扎与成长。这种哲学层面的提升,远超出了单纯的健康指南范畴。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当我看到同事眼角泛起的细纹时,我不会只是觉得她憔悴了,而是会联想到她近期的工作强度和她是否需要更多的休息和关怀。这种由内而外的感知力提升,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本身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人际交往和情感关怀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