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李歐梵/牛津大學
基本信息
作者:李歐梵
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日期:2006/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0195964950
規格:平裝 / 16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華文創作> 散文
内容简介
要 找 一 個 詞 語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可 不 容 易 , 「 傳 奇 女 子 」 ?「 才 女 」 ?在 新 出 版 的 《 蒼 涼 與 世 故 : 張 愛 玲 的 啟 示 》 中 , 作 者 李 歐 梵 用 了 「 蒼 涼 」 和 「 世 故 」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此 書 是 李 歐 梵 特 別 為 香 港 的 「 張 迷 」 而 寫 , 以 「 蒼 涼 與 世 故 」 為 題 , 英 文 可 譯 為 是 Desol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前 者 是 張 愛 玲 自 己 的 美 學 觀 念 , 後 者 是 作 者 對 張 愛 玲 的 看 法 。
作者简介
關 於 李 歐 梵
李 歐 梵 , 一 九 四 二 年 生 , 河 南 太 康 人 , 台 灣 大 學 外 文 系 畢 業 , 美 國 哈 佛 大 學 博 士 、 香 港 科 技 大 學 人 文 榮 譽 博 士 。 現 為 美 國 哈 佛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教 授 , 中 央 研 究 員 院 士 ( 人 文 科 學 ) 。 曾 任 教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 普 林 斯 頓 大 學 、 印 地 安 那 大 學 、 芝 加 哥 大 學 、 加 州 大 學 洛 杉 磯 校 區 、 香 港 科 技 大 學 、 香 港 大 學 。 著 述 包 括 : 《 鐵 屋 中 的 吶 喊 : 魯 迅 研 究 》 ( 中 英 文 版 ) 、 《 中 國 現 代 作 家 中 浪 漫 的 一 代 》 ( 英 文 ) 、 《 中 西 文 學 的 徊 想 》 、 《 西 潮 的 彼 岸 》 、 《 浪 漫 之 餘 》 、 《 狐 狸 洞 話 語 》 ( 牛 津 ) 、 《 現 代 性 的 追 求 》 、 《 范 柳 原 懺 情 錄 》 ( 小 說 ) 、 《 東 方 獵 手 》 ( 小 說 ) 、 《 上 海 摩 登 》 ( 牛 津 ) 、 《 世 紀 末 囈 語 》 ( 牛 津 ) 、 《 音 樂 的 遐 思 》 、 《 尋 回 香 港 文 化 》 《 都 市 漫 遊 者 》 ( 牛 津 ) 。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对某一位作家的个案研究,而是上升到了对特定时代精神气质的精准把握与哲学层面的提炼。它不仅仅是在“解释”作品,更是在“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偶尔会穿插一些极富个人色彩的、近乎散文式的抒情段落,这些部分虽然篇幅不长,却像是一剂润滑剂,平衡了整体的学术重量,使得整部著作在保持其学术严肃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温度。这种将严谨的学术分析与深沉的个体感受完美融合的能力,是极其罕见的。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文学评论,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符号游戏,而是思想与生命交织出的美丽火花。
评分作者的笔触,那种游走在苍凉与世故之间的微妙平衡感,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剥开繁华外衣下的那层薄薄的、却又坚硬无比的现实主义外壳。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漫步,那种穿透历史烟尘的洞察力,仿佛能直抵人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尤其是在分析人物的生存哲学时,那种冷静的、近乎残酷的剖析,却又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深深的理解与悲悯,让人在敬佩之余,又不禁为之动容。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捕捉,绝非一般评论家所能企及。它提供的视角,既有历史的宏大叙事,又不失个体情感的细腻捕捉,两者交织,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和立体的分析框架,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自我审视,不断反思自己对“成熟”与“清醒”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它没有停留在对经典的简单赞美或批判,而是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符号,置于现代性的熔炉中进行重铸与检验。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充满了后现代思辨的锋芒。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力度,不偏激,不迎合,只专注于呈现事实背后的深层结构与权力关系。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时间固化了的认知框架。读完之后,看待很多旧有的文本和历史事件时,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张力和悖论。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真正的洞察力,往往来自于对既定范式的审慎怀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精妙绝伦,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重,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学术的庄严感。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复古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泛着低调而内敛的光泽,光是看着它,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文字和作者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彰显。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传统印刷工艺的坚守,在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拥有一本如此精美装帧的书籍,无疑是一种小小的奢侈与满足。它让人想起那些抱着珍贵典籍不放手的旧时光,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纸张特有的微响,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感官体验。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它的论证过程严谨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轻易推翻的逻辑漏洞。那些引用的典籍和案例,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阅读量。但高深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恰恰相反,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分析,变得引人入胜。他懂得如何在保持学术的深度与锐度的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读者,使人愿意主动跟随他的思路深入探索。这对于那些既想进行严肃的学术探讨,又追求阅读趣味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馈赠。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梳理和拓展了一番,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开阔视野的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