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1.中国文脉
2.千年一叹
3.山河之书
4.何谓文化
5.霜冷长河
6.君子之道
7.吾家小史
8.文化苦旅
9.极端之美
10.行者无疆
11.泥步修行(随机发出)
12.摩挲大地
13.北大授课 中华文化四十七讲
14.世界戏剧学
15.艺术创造学
16.观众心理学
17.中国戏剧史
18.借我一生(余秋雨自传)
19.冰河
20.空岛 2015
21.余秋雨散文
22.余秋雨散文精选
23.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24.寻觅中华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
“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问道”部分,作者从佛、道、儒和魏晋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这也使个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当代萃取。
“安顿”部分,是全部修行的总结,也就是追踪修行者在经历了重重“破惑”、“问道”之后如何实现心灵安顿。本书提出了“生存基点”、“因空而大”、“天地元气”、“本为一体”、“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态”这七个方面,概括了一个修行者终于上升为一个觉悟者的精神构建。
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标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诗句、美文、格言,内容全都有关人生修行。余教授说,只有这一本才是真的。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位的当代巨匠”。
自2002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多的“*一书目”。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的敬意。
——白先勇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青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一绝,每一册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感,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他似乎总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在描述旅行见闻时,那些异域风情和人文景观跃然纸上,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历史的尘埃。而且,作者的思考总是富有层次感,他不会轻易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受。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探索欲。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本,看看他又将带我去往何方,又将揭示怎样的文化秘密。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种名家作品集会显得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文字功底自然不用说,但更难得的是他将复杂的文化命题,转化成了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叙述。比如描述某种建筑艺术的段落,他没有堆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光影、材质、空间感等一系列感官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即便面对一些深奥的文化议题,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和见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完全符合我对于优秀非虚构作品的所有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开篇就给我一种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感觉。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那些古老遗迹的描摹,仿佛能让我亲眼看到当年的繁华与衰落。尤其是对一些文化符号的解读,角度新颖,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根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此刻都变得清晰而有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流淌,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的叙事方式也很有感染力,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整体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充实的阅读体验,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读完这几本,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人文关怀”极其深厚。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夹杂在历史缝隙中的个体命运和微小情感。有几篇关于乡土变迁的文字,写得极其动人,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时代洪流中个体无力感的细腻捕捉,让我数度红了眼眶。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散文范畴,更像是一种带有史诗情怀的社会观察报告。他的文字力量,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穿透力,如同温柔的刀刃,轻轻一划,便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相比于那些高谈阔论的理论,这种脚踏实地的反思,才更具持久的价值和力量。这本书,无疑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有重量感的作品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和自我的全新视角。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从最日常的场景中,挖掘出隐藏在背后的文化密码和人性挣扎。特别是他探讨“行走”与“存在”关系的几篇文章,极具启发性。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节奏和对周遭环境的感知方式。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慢下来,去咀嚼每一个词句背后的深意。每读完一篇,我都会习惯性地合上书本,静默片刻,让那种回响在脑海中的思考沉淀下来。这是一套能够真正改变你观察世界方式的书籍,绝对是值得永久珍藏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