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内地销量突破30万册 ,令无数人爱上跑步,从此改变生活方式!
★村上25年跑步与人生历程全记录,收入14幅珍贵写真
★全新设计,精致装帧,鲜明主题,带来崭新阅读感受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村上春树
内容简介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受欢迎的随笔集。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也开始长跑。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在奔跑。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村上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诚实地书写人生。
精彩书评
★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从1982年秋开始跑步,一直跑遍世界各地,他在这部随笔集中真实地写下自己跑步时的心情。这是一部以跑步为媒介,来展现村上春树这个人的书。
——《读卖新闻》
★读《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读者可以走进村上春树的内心,一同感受关于孤独寂寞,关于创作低潮,关于长跑,关于戒烟,夏威夷和雅典,关于神奈川海滨的某个小镇……
——搜狐
★当我们谈论跑步时,其实谈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观念,它可以让人更好地应对生活,更好地去思考自己想要、需要和追逐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网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尤为动人之处在于坦诚。在回顾人生之时,村上春树并不讳言那些失败、迷惘和挣扎,保持了一种清澈的理性。名义上是在谈跑步,却无时不在思考人生及其意义。
——新浪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作家。生于1949年。29岁开始写作,处女作《且听风吟》获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出版的《挪威的森林》,日文版销量突破1000万册。2009年出版的《1Q84》被誉为“新千年日本文学的里程碑”。2013年4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面世,七天突破100万册,创日本文学史上的突破100万册的纪录。写作之余,热衷翻译英语文学、跑步、爵士乐等。
目录
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
第1章 2005年8月5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谁能够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第二章 2005年8月14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第三章 2005年9月1日 夏威夷州考爱岛
在盛夏的雅典跑第1个四十二公里
第四章 2005年9月19日 东京
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
第五章 2005年10月3日 马萨诸塞州剑桥
即便那时的我有一条长长的马尾辫子
第六章 1996年6月23日 北海道佐吕间湖
已经无人敲桌子,无人扔杯子了
第七章 2005年10月30日 马萨诸塞州剑桥
纽约的秋日
第八章 2006年8月26日 神奈川县海岸的某座城市
至死都是十八岁
第九章 2006年10月1日 新潟县村上市
至少是跑到了*后
在世界各地的路上
精彩书摘
今天是二○○五年八月五日,星期五。夏威夷的考爱岛。北部海岸。晴空万里,爽朗得令人瞠目。纤云也无。此时甚至连云彩这一概念的暗示都不存在。七月底我来到此地,一如以往,租了一套公寓,早晨趁着凉快的时候伏案工作,比如说此刻便在写这篇文章,关于跑步的自由的文章。现在是夏天,当然很热。夏威夷每每被说成四季常夏,但毕竟位于北半球,四个季节大体一应俱全,相对而言夏天比冬天要热,不过与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那被红砖和混凝土重重包围、犹如拷问一般的闷热相比,此地舒适得简直有如天堂。根本不需要空调,只要打开窗户,凉爽的清风便自己吹进屋子里来。剑桥的人听说我要在夏威夷度过八月,都众口一词地表示惊讶:“分明是夏天,居然特地赶到那么炎热的地方去,莫不是有毛病?”他们并不知道,打东北方从不间断地吹来的信风,让夏威夷变得何等凉爽;他们也不知道,在鳄梨树那风凉的树荫下安闲地读书,兴之所至便去南太平洋的海湾里游泳,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何等幸福。 到了夏威夷之后,依然每天跑步。除非万不得已,一天也不间断地坚持。自打重新开始这样的生活,马上就两个半月了。今天早晨将录制了满匙爱乐队的《白日梦》和《满匙爱之歌》两张专辑的MD放进随身听,一面听着它,一面跑了一小时十分钟。 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时间累积距离。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这对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跑步途中,下了一场短暂的雨,那是一阵让身体恰到好处地冷却下来的雨。厚厚的云层从海面上飘来,遮蔽了头顶的天空,下了一阵细细的雨,便仿佛“俺还有急事要办”似的,就这么一去不返了,甚至来不及回眸一顾。于是那永恒的毫无遮拦的太阳又火辣辣地灼照大地。这简单易懂的天候中,你找不到难解之处和含混模糊,既无比喻亦无象征。途中遇到几位慢跑健身者,男女人数大致相当。这些脚踏大地、气宇轩昂、疾速奔跑的跑步者,望去仿佛有一群夜盗在身后追赶他们似的。也有双眼半睁半闭、边跑边呼哧呼哧喘气、两肩无力地下垂、一看便知苦痛不堪的肥胖跑步者,也许是一周前刚刚检查出了糖尿病,主治医师竭力劝告他们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而我大概居于两者之间。 满匙爱乐队的音乐百听不厌,是那种不无谓地夸大自己的音乐。潜心倾听着这令人心平气和的音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我身上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便点点滴滴地苏醒过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倘若有人制作我的传记影片(仅仅想象一下便觉得毛骨悚然),则在剪辑阶段就会全部删除。“这个小插曲删掉也无碍,虽然还不错,不过太普通啦。”恐怕别人会这么说。没错,就是这种微不足道、比比皆是的小事件,在我而言却自有意味,是有用的回忆。也许我在回忆这种种琐碎时,会不知不觉地面露微笑,抑或表情严肃。于是,在这些比比皆是的鸡零狗碎的尽头,我方才有今日,方才滞留在这考爱岛的北海岸。思考人生时,我不时觉得自己只是一根被冲上海滩的漂流木。从灯塔方向吹过来的信风摇曳着桉树的梢头,沙沙作响。 自从今年五月末开始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以来,跑步便再度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我跑得相当认真。非要举出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便意味着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亦即说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本来每周七天、每天跑十公里*好,可是有的日子会下雨,有的日子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还有觉得身子疲惫实在不想动步的时候,所以预先设定了一天“休息日”。于是乎,每周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于我而言,这个数字便大致成为“跑得认真”的标准。 六月一如这个计算标准,正好跑了二百六十公里。七月距离开始增长,跑了三百一十公里,每天不多不少十公里,连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也不曾休息。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一点不差地跑十公里,有时昨天跑了十五公里,那今天就只跑五公里得啦,平均起来是每天十公里罢了。而且依照慢跑速度,每跑一小时大致相当于十公里。在我来说,这个水平就是十分“认真”地跑了。来到夏威夷之后,也保持了这个一天十公里的节奏。接连不断地跑这么长的距离,是许久不曾有过的事情。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诚和毫不设防。村上春树没有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无懈可击的“跑步偶像”,而是坦率地记录了自己在面对伤病、面对瓶颈、面对年龄增长时的真实感受。这种透明度是极其罕见的,尤其对于一位公众人物而言。它让我感到,即便是站在文学殿堂顶端的人,在面对最基本的身体挑战和自我要求时,也需要付出同样的努力和忍耐。他谈论的不仅是跑步的技术,更是关于如何与自己身体的不完美和平共处,如何将那些限制转化为新的动力。这种探讨非常贴近普通人的日常困境,让我觉得我们与这位作家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了。读完后,我没有立刻冲出去跑步,但我对“面对日常的重复性劳动”这件事的态度,确实变得更加温和而有耐心了。
评分这本书真让人意想不到,它不像我通常读的那种文学作品,没有复杂的叙事线索或者深刻的哲学思辨。它更像是一次漫长的、私密的对话,作者只是平静地拉着你,走到他生命中的某一个片段,让你亲身体验那种从容不迫的节奏。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关于跑步的细节,比如鞋子的选择、呼吸的频率,甚至是因为跑步而带来的身体上的微小变化,都被他描绘得极其生动。这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重现。我特别欣赏他那种近乎冥想式的观察力,他能从最日常的运动中提炼出一种超越性的体验。有时候,我会放下书,自己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行色匆匆的人群,然后忽然意识到,自己对“移动”这件事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被重塑了。这可能就是优秀作品的力量吧,它不动声色地改变你对习以为常事物的看法。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穿上了跑鞋,站在了清晨的街道上,感受着那种既孤独又与世界相连的奇妙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散文诗,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打磨,但又带着一种毫不费力的自然感,这种平衡拿捏得极好。与其说它是在讲述跑步,不如说它是在探讨“持续”这件事的本质。那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做同一件事情,并且从中找到意义和慰藉的过程,是极其打动人的。我个人对运动这件事向来是三分钟热度,但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我轻易放弃的习惯。他并没有用说教的口吻,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毅力”和“自我对话”的理解。那种在孤独的奔跑中与自我达成和解的状态,让人读完后心头一松,仿佛卸下了某种无形的重担。我发现,很多我原本以为只有写作才能带来的心灵净化,其实也可以通过这种身体力的实践来实现,这对我拓宽思考的维度非常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非常强,这一点很像音乐作品的编排。有的段落轻快明亮,描绘着阳光下奔跑的畅快;有的则沉静内敛,像夜跑时对世界进行的沉思。阅读体验中,我常常能感受到那种韵律的起伏。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节奏的奥秘,他知道何时应该加速,让读者跟随他进入一种近乎催眠的状态,也知道何时应该停下来,抛出一个引发深思的观点。这种对节奏的精准控制,使得即便是对于不热衷长跑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也充满了吸引力。它成功地避开了枯燥的运动记录,转而变成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探讨。我尤其喜欢他处理“坚持”与“放弃”时的那种克制和诚实,没有粉饰太平,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这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来得有力量。
评分坦白讲,如果不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我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内容有些“偏门”。毕竟,一个如此著名的作家,把大量的篇幅用来细致描摹跑步的体验,总让人好奇他到底能从中挖掘出什么深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明白了,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的体能,而是在构建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和“个人空间”的微观宇宙。他用跑步的轨迹来丈量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这种线性叙事虽然简单,却异常有力。对我来说,最有趣的不是他跑了多少公里,而是他如何处理那些长跑中不期而遇的思绪——那些涌现的灵感、那些不请自来的回忆,以及他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思绪有条不紊地编织进他后续的创作之中。这种身体活动与智力劳动的互文关系,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创作哲学,让我对“作家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接地气的认知。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评分字迹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