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全译本)

论自由(全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约翰·密尔 著,许宝骙 译
图书标签:
  • 自由主义
  • 政治哲学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 经典著作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社会政治
  • 人权
  • 自由
  • 启蒙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3236
商品编码:172394103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01
页数:170

具体描述

本书从1903年被严复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开始,在我国已经再版过多次,《论自由》乃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里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关于自由的意义,从古到今并不相同,本书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社会使用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手段或是道德压制,都要以它为准绳: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作者认为自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等,追求个人趣味与志趣的自由,以及交往和相互联合的自由。

《论自由(全译本)》是一部关于个体自由与社会权力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探讨了何为“自由”,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如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保障和实现。作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由理论,至今仍对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和法律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其进步和繁荣的根基在于保障个体的自由,特别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以及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密尔认为,社会对个人的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超过为了保护自身而必须干涉的必要程度。他提出的“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是理解本书的关键。该原则明确指出,人类之所以有权力,可以个体或集体地干涉其任何成员的行为自由,唯一的正当目的只能是为了防止伤害他人。自己的利益,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道德上的,都不能作为对他施加干涉的充分理由。 密尔首先考察了“思想和讨论的自由”。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审查制度,无论是政府的压制还是社会舆论的强制。他认为,即使一个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也应该允许其自由表达。原因在于,第一,一个被压制的观点可能包含一部分真理;第二,即使一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通过与之辩论,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捍卫正确的观点;第三,即使是普遍接受的真理,如果缺乏不断的检验和讨论,也可能变得僵化,失去其生命力和说服力。密尔强调,真理的发现并非终点,而是需要持续的检验和讨论来维持其活力。他以历史为例,指出许多曾被认为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如今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而那些曾被斥为异端邪说的观点,如今却成了公认的常识。因此,对任何观点的压制,都可能扼杀真理的萌芽,阻碍人类认识的进步。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个性”作为人类福祉要素的重要性。密尔认为,社会进步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和多样性的展现。他批评了那种试图将所有人塑造成同一模样的社会力量,认为这种“平均化”趋势是对人类生命力的一种巨大损害。个性,在他看来,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发展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自己的道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追求自己的目标。他将个性视为人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它能够使个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因此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密尔进一步区分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界限。他认为,存在着一个“个人领域”或“私域”,在这个领域内,个人应该拥有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外部的干涉。这个领域包括了个人最私密的思想、情感、信仰,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自由,只要这种交往不伤害第三方。他认为,社会过度介入个人的私域,只会导致压抑、僵化和不幸福。他对“舆论的暴政”尤其警惕,认为公众舆论有时比法律更具压迫性,因为它可以无处不在,深入到个人的内心。 密尔也承认,自由并非没有限制。他指出的“伤害原则”就是对自由的根本性限制。当个人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时,社会就有权进行干涉。然而,他强调这种干涉必须是审慎的,并且仅仅以防止伤害为目的。他反对以“风俗”、“道德”、“社会进步”等模糊的理由来干涉个人自由。他认为,只有当个人的行为直接地、切实地危害到他人时,社会权力才应该被动用。 本书还对“教育”和“社会”在培养自由个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探讨。密尔认为,一个自由的社会需要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公民。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而不是灌输固定的教条。同时,他认为社会也应该为个体提供一个能够安全地探索和实践其自由的环境。这意味着社会应该建立起支持个体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机制,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论自由(全译本)》的论证逻辑严密,语言精练。密尔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清晰的头脑,梳理了自由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保障,构建了一部关于个体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性著作。他不仅仅是在抽象地谈论自由,更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思考和捍卫我们作为个体所应享有的权利。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现代社会各种权力运作的视角。无论是政府的立法、司法,还是市场的规则、家庭的期望,甚至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观念,都可能对个体自由构成限制。密尔提醒我们,在拥抱集体利益和追求社会秩序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个体自由的保护。他所倡导的自由,不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个体能够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状态。 《论自由(全译本)》的阅读体验是深刻且发人深省的。它会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反思个人权利与集体义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平衡点。本书对于任何关心个人权利、社会进步和政治哲学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它所提出的理念,穿越时空,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构建一个更加自由、公正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论自由》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次拿起它,都会被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思辨所折服。他对于个人自由的阐述,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会、政治、伦理的方方面面。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多数人的暴政”的论述,这在我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在当下信息爆炸、观点极易被群体裹挟的时代,密尔的警示显得尤为重要。他提醒我们,即便是在民主社会,个体也需要警惕无形但强大的社会压力,避免因为迎合大众而牺牲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守,对少数声音的尊重,在很多时候都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

评分

《论自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对于“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在群体意识日益强大的今天,个人往往容易被淹没,被同化。密尔在书中,却毫不犹豫地将个体置于核心地位,他认为,个体的独特经验和独立思考,是社会创新和进步的重要源泉。他反对将个体视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是鼓励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去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物。这种对个体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推崇,让我感到振奋。尤其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这本书的理念对我有着深刻的启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应是流水线式的复制,而是应该致力于发掘和培养每一个个体的独特之处,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成长,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论自由》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密尔对于个人自主性的强调。他认为,社会不应该对个体进行不必要的干涉,只要不伤害到他人,个体就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对于那些渴望打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读到这里,我常常会联想到生活中一些琐碎但又至关重要的小事,比如选择职业、生活方式,甚至是穿着打扮。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背后,都蕴含着个体自由的权利。密尔的论述,为我们捍卫这些权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和实践属于自己的生活。

评分

我最近在读的这本《论自由》,可以说是颠覆了我很多固有观念。密尔对于“自由”的定义,并非简单的无所顾忌,而是建立在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考量之上。他强调的是“不伤害原则”,也就是说,个人的自由行使以不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构建社会规范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基于个人便利或者情感宣泄的冲动,而忽略了对他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密尔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实践自由时可能存在的误区,也启发我思考如何更负责任地行使个人自由,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价值。

评分

最近有幸读完了这本《论自由》,感觉像是被点醒了一般,对于“自由”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密尔的文字功底着实深厚,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读起来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但每parse一个观点,都会觉得受益匪浅。他关于思想和言论自由的论述,让我深思。我们常常以自由为名,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他人的自由,或者被他人限制。密尔指出,即使是错误的观点,也可能因为与正确观点进行辩驳而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真理,甚至修正真理本身。这种“自由辩论”的价值,在我看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