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经典的财政学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适用于财政学专业作为专业理论课教材,也适用于其他经管类专业作为核心课教材,也可作为财政专业硕士研究生参考书。
这次修订进一步贯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并及时反映财政改革的进程。修订幅度较大,个别章节进行了重写,部分章节修改内容较多。修改后总章数为18章,章、节、目较前版有增有减,名称和内容有所调整,总字数略有缩减。
此外,为便于教学,本书除了配有学习指导书外,还聘请一线授课教师以及美术设计团队制作了实用、精美的教学课件供广大授课教师申请下载使用。 陈共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曾主编多种财政学教材,撰写(包括参与)出版《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及其风险分析》《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日本财政政策》等10余部专著,出版《陈共文集(上、下册)》。导 论 / 1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编写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 12
第一节 财政学对象 / 12
财政的本义/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对财政学对象的进一步说明
第二节 财政职能 / 17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 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 22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 2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第二节 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财政学的两个基础性概念 / 27
公共物品/公共需要
第三节 我国财政的法治化、民主化 / 3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修订/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
第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 36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述 / 36
国家预算及其类别和编制原则/公共预算及其收支分类和科目设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与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科目
第二节 推进依法理财,建立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 45
编制部门预算/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节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 50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第四章 财政支出概论 / 53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 53
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第二节 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 / 57
公共生产与公共物品提供/公共定价
第三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 60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第五章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 66
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 66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增长变化的学说/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我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当前保证财政支出适度增长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 75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学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第六章 经常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一 / 81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 81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属性/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 88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的属性/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第七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二 / 99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 99
投资与经济发展/政府(财政)投资的特殊性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 103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第三节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 108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政府(财政)必须介入“三农”投入的理由/政府(财政)加强“三农”投入的措施和力度
第八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 / 113
第一节 社会保险支出 / 113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和重要社会意义/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方针/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建立的历程/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险 制度实施中的职责和投入
第二节 财政补贴 / 124
财政补贴的概念和分类/财政补贴影响经济的机理和财政补贴效应
第三节 税收支出 / 129
税收支出的概念与分类/税收支出的形式
第九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 132
第一节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经济因素 / 132
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分配体制和分配政策/价格水平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 135
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总趋势/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的历史过程/“十二五”时期公共财政收入形势出现 新的变化
第三节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评估 / 138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第四节 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 / 141
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构成/公共财政收入中政府收费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第十章 税收原理 / 144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 144
税收的基本属性/税收的“三性”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 147
税收术语/税收分类
第三节 税收原则 / 153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税收中性问题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 158
税负转嫁与归宿概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我国的税负转嫁
第十一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 164
第一节 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 164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
第二节 税收对生产要素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 166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171
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第十二章 税收制度的演进和我国税制改革 / 175
第一节 税收制度概述 / 175
税收制度概念/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我国工商税制改革 / 177
改革开放前的工商税制/改革开放后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三节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 181
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以黄宗羲定律为戒,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反弹
第四节 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环境税问题 / 183
“绿色税收”的由来/我国建立“绿色税收”的问题
第十三章 我国现行税制 / 186
第一节 商品课税 / 186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第二节 所得课税 / 195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
第三节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 201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现行资源税/现行财产税
第十四章 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 206
第一节 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 206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第二节 中国分税制改革 / 210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税制改革 / 213
现行分税制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省以下各级 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 219
第一节 国债的基本原理 / 219
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国债种类和国债结构/国债负担与国债债务率/国债的发行、还本与付息/国债管理制度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 224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分析/国债的经济效应/国债的政策功能
第三节 国债债务率分析 / 229
国债债务率与财政赤字的简单动态关系分析/建立防控债务风险的制度机制
第四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 / 233
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和治理
第五节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 236
国债市场/国债市场的功能/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十六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 242
第一节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概述 / 242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的计量口径和分类
第二节 财政赤字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 249
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量平衡的关系/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第三节 运用 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 254
运用 I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的一般原理/不同融资机制的不同经济效应的分析/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分析/财政赤字的长期效应分析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 / 259
第一节 财政政策概述 / 259
什么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类型 / 264
需求侧财政政策与供给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第三节 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政策的实践 / 268
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财政政策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 274
货币政策简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不同的政策组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 282
第一节 国际税收 / 282
国际税收的内涵/税收管辖权及其交叉或冲突/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税收饶让/国际税收协定
第二节 关税 / 286
关税概念/保护关税/特惠贸易安排/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关税政策的协调
第三节 出口退税 / 295
什么是出口退税制度/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外债 / 298
外债的功能/外债的种类与结构/外债的负担与限度/外债管理
第五节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 / 302
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内外平衡与财政—货币政策配合
本书在公共支出理论的论述上,展现了其独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公共支出的构成,而是深入剖析了公共支出扩张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书中对公共支出效率问题的探讨,包括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引用了大量案例,说明了不当的公共支出如何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也指出了通过制度改革和加强监督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讨论政府部门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书中提出的各种方法和模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这让我认识到,公共支出不仅仅是“花钱”,更是一门关于如何“花好钱”的艺术和科学。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于财政理论在国际层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不仅分析了国际税收协调、国际税收协定等内容,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财政机构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财政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国际援助和财政改革来克服这些挑战,都进行了生动的论述。特别是在讨论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对各国财政政策的影响时,作者展现了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这让我认识到,财政学不仅仅是研究一国内部的财政问题,更是一个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领域。
评分在探讨税收理论的部分,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从亚当·斯密的“公平、确定、便利、节约”四大原则,到现代的税负转嫁、税收归宿等概念,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清晰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税种的分析,例如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等,不仅解释了它们的经济原理,还结合了实际的税收制度,分析了它们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书中对税收公平性原则的探讨,包括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一个合理的税收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在分析税收制度的设计时,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了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成本,展现了财政学研究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评分最后,我必须提及本书对于财政理论前沿问题的探讨。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财政学理论,而是积极地引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例如,关于行为财政学、数字经济下的税收挑战、以及气候变化对财政政策的影响等议题,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财政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书中对于这些前沿问题的介绍,虽然可能还不是特别深入,但足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方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财政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财政收入的分析感到非常深入。从税收收入到非税收入,再到国有资产收益等,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释。书中对税收收入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税率和税基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税种选择、税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所得税制度的设计原则和不同国家所得税制度的比较分析,这让我对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非税收入,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在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和潜在的问题。总而言之,作者对财政收入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财政收入体系的图景。
评分本书在财政管理与监督方面的论述,展现了其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作者不仅强调了财政管理的重要性,还深入探讨了财政监督的机制和方法。书中对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环节的详细介绍,让我对政府如何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讨论财政监督时,书中介绍了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局限性。这让我明白,健全的财政管理与监督体系,是确保公共资金安全、高效、廉洁使用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评分在讨论政府债务与财政可持续性时,本书的视角是十分前瞻的。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政府债务的成因,包括赤字支出、周期性衰退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书中对政府债务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以及偿还能力风险,并提出了多种评估和管理政府债务风险的工具和方法。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政府债务妖魔化,而是强调了适度的政府债务在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警示了过度负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书中关于财政可持续性原则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财政规则和债务管理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性,都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讲解。在许多财政学的书中,公共物品的定义往往只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层面,但这本书却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国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生动地阐释了公共物品的特征及其供给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难点和挑战,例如“搭便车”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探讨,包括政府直接供给、政府购买、私营部门参与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权衡了各自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财政学不仅仅是关于“钱”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以最大化公共福祉的学问。读完这一章节,我对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财政政策如此重要。
评分我对本书关于财政政策工具的阐述感到非常满意。书中详细介绍了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工具:政府支出和税收。作者不仅阐述了这些工具如何影响总需求,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作用。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可以用来抑制通货膨胀。书中对财政乘数效应的讲解,以及不同乘数在不同经济情境下的表现,都让我对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例如挤出效应、时间滞后以及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因素,这使得对财政政策的分析更加全面和客观。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财政学》教材,便被其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谨,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财政学的宏大世界。从最基础的财政职能,到复杂的税收理论,再到公共支出的分析,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镶嵌在财政学这顶王冠之上。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非仅仅罗列理论,而是大量引用了现实世界的案例,无论是国内的税制改革,还是国际的财政政策调整,都与理论相结合,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讨论财政赤字与国债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数学模型,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在面临经济衰退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和管理策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也让我对财政学在国家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
评分书不错
评分很满意,
评分书不错
评分很满意,
评分书不错
评分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