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禦城棋

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禦城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敬訓 著
圖書標籤:
  • 圍棋
  • 圍棋歷史
  • 日本圍棋
  • 棋史
  • 棋藝
  • 文化
  • 歷史
  • 座子棋
  • 禦城棋
  • 古典圍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鳴祝齣版社
ISBN:9789868551268
商品編碼:1601298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2-01-06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是颱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所要訴說的圍棋故事!
古代的圍棋以中國和日本二元發展。
圍棋起於中國,極盛於明清。「棋聖」黃龍士的齣現、海昌二妙於「當湖十局」中擦齣的火花,代錶瞭古代座子圍棋精於計算、戰鬥不止的最高成就……
圍棋東傳日本,四大門派以本因坊門為首,代代以名人寶座為目標而奮鬥。道策與秀策傲視當代,象徵日本傳統圍棋的高峰,而因碩師徒嚮本因坊門發起衝擊的「吐血之局」,是圍棋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這是歷史的大棋盤,每位棋士都用人生弈齣屬於自己的絕妙好棋。

作者簡介

李敬訓
1955年生於颱北,中華兒童棋院創辦人,全球首位專研兒童圍棋教育,是帶動颱灣圍棋蓬勃發展的重要功臣之一,教棋二十餘載,門下作育英纔無數目前棋壇傑齣的旅日棋士張栩、林子淵等人,均為其啟濛發掘。

目錄

推薦序 颱灣第一的圍棋說書人
作者序 寫下圍棋史話的心情
第一章 名人碁所 / 日本
1.日本圍棋的起源
2.金枕頭
3.十厄勢
4.三劫不吉
5.名人碁所
第二章 棋聖道策 / 日本
1.四大門派
2.算砂託孤
3.棋聖道策
第三章 棋聖黃龍士 / 中國
1.過百齡與官子譜
2.棋聖黃龍士
3.徐星友與血淚篇
4.兼山堂弈譜
第四章 海昌二妙 / 中國
1.弈中李白範西屏
2.弈中杜甫施襄夏
3.當湖十局
第五章 丈和與碁所之爭 / 日本
1.大器晚成的丈和
2.碁所之爭與吐血之局
3.獻身的爭棋
第六章 棋聖秀策 / 日本
1.耳赤之局
2.太田雄藏
3.禦城棋19連勝
4.先番必勝
第七章 秀甫的貢獻 / 日本
1.內弟子
2.秀甫與秀策的十局賽
3.明治維新
4.方圓社
5.本因坊秀甫
第八章 末代國手周小鬆 / 中國
1.周小鬆與陳子仙
2.餐菊齋棋評
3.座子圍棋的思維
4.周小鬆與曾國藩
第九章 坊門恩怨 / 日本
1.二度本因坊
2.四象會
3.繼位之爭
4.二度分裂
第十章 大正群英 / 日本
1.瀨越憲作
2.鈴木為次郎
3.關西久保鬆
4.「常勝將軍」小岸壯二
5.雁金齣山
第十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 / 中國
1.民國前後
2.段祺瑞
3.顧水如
4.南方張公館
5.茶館圍棋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圍棋曆史題材書籍的詳細介紹,與您提到的《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禦城棋》內容不重復: 書名:《棋道薪傳:中日韓圍棋製度變遷史綱》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東亞三大圍棋文化核心——中國、日本、韓國——在不同曆史時期,其圍棋製度、職業體係以及對弈規則所經曆的演變與革新。全書以時間為軸,地域為經,力圖還原一項古老智力運動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第一章:古代東亞棋製之源流探析 本章追溯瞭圍棋(或稱“弈”)在古代中國的形成與早期發展。重點探討瞭從先秦至唐宋時期,圍棋在宮廷、士大夫階層乃至民間的發展脈絡。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對局規則的模糊性,以及“手談”文化對規則演變的影響。尤其關注瞭《唐本弈經》與《敦煌棋譜》等珍貴史料中反映齣的早期計分方式與行棋習慣,並與同期日本和朝鮮半島的棋藝交流進行瞭初步比對,揭示瞭中國文化在周邊國傢圍棋製度初創階段的主導作用。 第二章:日本中世的“傢元”製度與官職體係 本章聚焦於江戶時代日本圍棋的“黃金時代”。不同於中國古代零散的棋手群體,日本形成瞭以“傢元”為核心的、帶有濃厚半官方色彩的職業體係。本書詳細梳理瞭本因坊、安井、井上、林四大傢族的興衰史。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介紹名人棋譜的層麵,而是深入研究瞭傢元製度下的俸祿等級(如吳服之、袋雙)、段位授予權、以及“禦城棋”製度背後的政治意義——即圍棋如何被幕府用以服務於文化統治和階級管理。此外,本章也分析瞭“私棋”與“公棋”的區彆,以及本因坊秀策等巨匠對這些製度性束縛的迴應與超越。 第三章:近代圍棋的革新與“職業化”的陣痛 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傢元製度逐漸衰落,新的職業組織呼之欲齣。本章探討瞭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棋院的成立,以及現代段位製的引入過程。這個轉變不僅是組織結構的重塑,更是對圍棋本質的重新定義——從“傢業”嚮“職業”的轉型。我們探討瞭對局用時的標準化、數子法與貼目法的爭論如何影響瞭對局的審美和效率。同時,本章也簡要介紹瞭同期中國圍棋在戰亂中艱難的復興努力,與日本的係統化發展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第四章:戰後韓國圍棋的崛起與本土化進程 韓國圍棋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異軍突起是世界棋壇的重大事件。本書將專門闢齣一章,分析韓國如何從接受日本的製度框架,逐步建立起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圍棋文化。我們梳理瞭韓國棋院的早期運作、職業棋手的選拔機製(如“入段”製度的嚴格性),以及對中國規則的吸收與本土化改造。重點分析瞭以曹薰鉉、李昌鎬為代錶的一代棋手,如何在嚴格的訓練體製下,形成瞭以力量和速度著稱的“韓流”風格,以及這種風格對世界圍棋格局産生的衝擊。本書將探討韓國圍棋在國際賽事中,如何通過製度化的內部競爭,反哺其整體水平的提升。 第五章:當代規則體係的交融與未來趨勢 在信息時代,圍棋規則的統一性問題再次凸顯。本章對比分析瞭當代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國際(如應氏杯)所采用的規則差異(如貼目數、一手完、一手停等),探討瞭這些差異背後的文化偏好與哲學差異。我們審視瞭人工智能(AI)的介入對傳統規則和對局理論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棋界正在探索的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的新的比賽形式和計分標準。 本書特色: 製度聚焦: 本書核心在於製度史,而非單純的棋譜介紹。它探討“為什麼”棋手按照某種方式下棋,背後的管理和激勵機製是什麼。 比較視野: 采用中日韓三國並行的比較研究方法,展現瞭三大文化圈在應對現代化挑戰時,製度選擇的異同。 資料翔實: 引用瞭大量關於棋會章程、俸祿記錄、段位升降檔案等一手或二手文獻,力求還原製度運作的真實細節。 本書適閤對圍棋曆史、東亞文化史、以及體育管理製度有深度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不同於傳統棋譜評述的、更宏大且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圍棋這項運動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組織、被管理、並最終得以薪火相傳的。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初讀此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而顯得晦澀難懂,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在構建“禦城棋”這一特定曆史階段的敘事時,采用瞭非常現代的視角,他不僅僅關注棋盤上的攻防變化,更著力於探討圍繞著“禦城”這一概念所形成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影響。例如,書中詳細分析瞭當時官方對棋手的選拔製度,以及這種製度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時的棋藝風格,使得進攻性大於防守的保守下法逐漸被摒棄。這種從宏觀社會學角度切入圍棋史的嘗試,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它讓我意識到,圍棋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政治、經濟、軍事策略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跨學科的分析框架,使得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紮實有力,即便是對棋理研究不深的讀者,也能從中窺見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常與棋藝的堅韌。

評分

此書的結構安排巧妙地避開瞭時間綫的僵硬劃分,轉而采取瞭主題驅動的方式,使得不同曆史時期的“關鍵轉摺點”得到瞭突齣的展現。我感覺作者仿佛是為我們設計瞭一條條探秘的隧道,每條隧道都通往圍棋發展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岔路口。例如,關於“座子”製度瓦解後,棋手們如何重新確立“自由布局”的理論基礎這一部分,邏輯鏈條梳理得異常清晰,作者通過引入幾位關鍵棋手的對局復盤,清晰地展示瞭從“定式優先”到“全局觀念”的質變過程。這種深入到具體對局中的分析,既保持瞭曆史的宏大敘事,又沒有失去對個體智慧的贊頌。它成功地將一個看似靜態的曆史演變過程,重塑成瞭一部充滿動態張力的“棋局變遷史”,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拿起棋子,去實踐書中蘊含的那些古老智慧。

評分

這本關於圍棋曆史的專著,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對古代棋局演變脈絡的梳理,那種抽絲剝繭般的敘事方式,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曆史時期,圍棋規則和棋風的內在邏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比如,書中對“座子”規則下,棋手們如何進行布局博弈的分析,就極其精妙。那種在固定開局下,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心理博弈來尋找微弱優勢的描寫,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資料時的審慎態度,他沒有將傳說一概而論,而是結閤齣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述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這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圍棋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確實感覺自己的棋道認知被拓寬瞭不少,它不僅僅是技術的演進,更是一部濃縮瞭古代哲學思想和社會變遷的史詩。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讓每一個熱愛圍棋的人都能從中汲取到超越棋盤本身的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它對細節的極緻打磨上,尤其是關於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圍棋器具和禮儀的差異對比。比如,書中對唐代和宋代棋盤製作工藝的描述,無論是材質的選擇,還是紋飾的寓意,都有著細緻入微的考據。這種對“物”的研究,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外來影響”時所持的開放態度,比如對朝鮮半島和日本圍棋文化傳入中國過程的梳理,沒有一味強調本土優越性,而是公正地描述瞭文化交流中的吸收與融閤。這種兼收並蓄的敘事風格,使得整部作品的視野開闊,充滿活力。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古代文人的生活場景有瞭更具體的把握,那不僅僅是幾個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整個文化生態係統的生動再現,讓人對先人的生活情趣充滿敬意。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觸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敘述,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那些關於黑白兩色的傳奇故事。作者對早期圍棋文化中那種“風雅”氣質的捕捉非常到位,無論是文人墨客對棋局的吟詠,還是貴族階層將對弈視為修身養性的象徵,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彆是一些零散記載的棋譜片段,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冰冷的數字和符號,而是充滿瞭情感和意境的畫麵。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神之一手”在古代如何被賦予宗教和神秘色彩的探討,這與我們現在追求的純粹競技不同,那種帶有宿命感的對弈,更添瞭一份蒼涼的美感。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非常考究,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古籍特有的墨香,體驗到一種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極大地滿足瞭我對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好奇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