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指文系列 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册:战史
定价:159.6
作者:王法 著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72264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简介
王法,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法学本科毕业,军事研究爱好者。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过《挡车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军反坦克战》等多本军事历史类图书,并在多类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共47万余字。军事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二战时期北非、西线和太平洋战场的陆战,西方盟军的装备、人物与战史。愿以笔为枪,以墨为剑,努力再现那段历史的烽烟,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西方盟军坦克几乎无力抗衡德军装甲,而英国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力挽狂澜,是当时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成为盟军“屠虎驱豹”的“杀手锏”。《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册:技术与装备》参考大量文献和资料,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萤火虫”中型坦克其历史渊源、研制、发展、生产编制等技术发展史,重点分析其炮塔、弹药储备、坦克炮与炮弹、辅助武器、通信设备、装甲防护、机动性、型号等技术参数。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中后期的西方盟军坦克令人产生了“火力贫弱”的印象。英军皇家装甲兵装备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是个反例。一旦其他型号的英军坦克陷入了与德军重型坦克的鏖战而叫苦不迭时,“萤火虫”中型坦克就成了“屠虎驱豹”的“杀手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萤火虫”中型坦克是美英盟军技术交流与联合的产物。英军将皇家兵工厂的杰作--17磅炮,安装在了通用性极*的美制M4系列中型坦克上,成就了二战时期M4/“谢尔曼”系列战车中号--“萤火虫”的诞生。面对希特勒的“虎豹军团”时,穿盔彻甲的17磅炮使英军装甲兵有了反戈一击的机会。在诺曼底战役前两个月的战斗中,“萤火虫”是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正面击毁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式中型坦克的盟军坦克。在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登陆安特卫普之前,任何型号的盟军坦克都没有如此强劲的火力。
当然,这种名声在外的武器也存在诸多问题。本质上,“萤火虫”中型坦克是“临时抱佛脚”的过渡性产物,存在设计上无法解决的缺陷。其拥有摧毁德军重型装甲目标的能力,但并不具备抵御德军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能力。因此,可以称其为“虎豹杀手”,却很难称其为“虎豹克星”。毕竟,“有能力对抗”不等于“克制”。另一方面,战场上的“萤火虫”中型坦克却在实战中忠实地完成了“猎杀虎豹”的任务,在扣人心弦的钢铁碰撞中,生动地演绎了一幕幕交织着血与火的战争传奇。
武器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武器背后有着研制、设计、指挥和操纵武器的人。武器永远冰冷无情,是有血有肉的人赋予其生命。由于种种原因,二战时期的西方盟军未能像德军那样产生数量如此多、战绩如此惊人的装甲。在“萤火虫”中型坦克的车组中,能够取得击毁几辆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战绩,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们所取得的战绩“含金量”可能更高。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甲坚炮利的“虎豹军团”,绝非德军所面对的“软柿子”可比。
至今,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的战争已经结束70载。博物馆中的“萤火虫”型坦克,与当年的“战友”和“敌手”陈列在一起,成为了纪念那场史诗与浩劫的无言丰碑。17磅炮黑洞洞的炮口依然指向远方、指向天际、指向诺曼底,仿佛垂暮的老兵在回想那段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那年夏天,寻歼“虎豹”,直捣黄龙,进击第三帝国!
上册目录
■ 前 言
■ 前“萤火虫”时代
英军坦克炮与隆美尔的影响
17磅炮
失败的“挑战者”
他山之车
M4
M4A3
M4A4
“灰熊”1型
■“萤火虫”的研制与发展
“萤火虫”的摇篮
“萤火虫”的研制
炮 塔
弹药储备布局
坦克炮与炮弹
辅助武器
通信设备
装甲防护
机动性
“萤火虫”的命名
型号区别与辨认
“萤火虫”的生产与编制
产量之谜
英军与英联邦军装甲兵编制
“萤火虫”编制
配发与装备
战 术
车组乘员
■ 美军的“萤火虫”
固步自封
伸手求援
美军“萤火虫”测试
■ 现存的“萤火虫”
■ 参考文献
下册目录
■ 前 言
■ 屠虎驱豹、驰骋欧陆
登陆日之战
血染的六月
七月流火
冲出诺曼底
1944年6月至8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陷入泥泞
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西北欧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烽火亚平宁
意大利战区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直捣狼穴
1945年2月至终战的“萤火虫”坦克照片集
■“萤火虫”的战后服役生涯
在黎巴嫩重浴战火
远赴南美
■“萤火虫”彩绘
■ 参考文献
说实话,之前我对英国的坦克在二战中的表现,总感觉不如美国和苏联那样耀眼。直到我偶然翻开了这本《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使用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萤火虫”坦克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图纸上的设计,到流水线上的生产,再到战场上的峥嵘岁月,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萤火虫”所处时代背景的还原,以及它在当时国际军事技术交流中的地位。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萤火虫”坦克乘员的个人经历和访谈,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冰冷的钢铁战车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士兵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他们内心的挣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萤火虫”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先进的武器系统,更在于其背后强大的工业体系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它向世界证明了,英国的装甲力量同样拥有足以改变战争走向的强大实力。
评分这次真是淘到宝了!一直对二战时期的装甲战舰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默默奉献,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型号。当我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这套《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时,那种惊喜简直难以言喻。封面上那线条硬朗的“萤火虫”坦克,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和战役,而是将“萤火虫”这款坦克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它诞生的背景,到在设计、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再到它如何在实战中披荆斩棘,一次次扭转战局,都描写得入木三分。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萤火虫”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革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它那能够压制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强大火力,这在当时的中型坦克中是多么的了不起!而作者对于战场细节的描绘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每一个炮弹的轨迹,每一次坦克间的对决,都仿佛跃然纸上,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紧张刺激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辆坦克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代人的勇气、智慧与牺牲的赞歌。
评分我一直对“虎”式和“豹”式这种德系重型坦克有着莫名的崇拜,它们的威名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就是一场矛与盾的终极对决的预演!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萤火虫”坦克是如何在设计上就瞄准了这些令人生畏的德军重型坦克。书中详细阐述了“萤火虫”所搭载的17磅炮的威力,以及为了容纳这门巨炮,坦克在设计上做出的诸多创新和妥协。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款坦克的诞生,背后是多么复杂的工程技术与战略考量。而作者对于“萤火虫”在实战中的表现,更是用大量的战例和数据支撑,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这款坦克如何在战场上,用精准而致命的炮火,一次次地摧毁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德军战车。书中对坦克乘员们的故事描写,也让我看到了这些鲜活的生命,在钢铁巨兽中,如何勇敢地面对死亡,执行任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萤火虫”坦克的技术剖析,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军事类书籍往往过于侧重那些声名赫赫的“明星装备”,而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却同样功勋卓著的型号。这本《屠虎驱豹:英国“萤火虫”中型坦克技战史(上下)》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对“萤火虫”坦克进行的深入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从早期的设计理念,到后期在实战中不断进行的技术改进,以及它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萤火虫”如何有效对抗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战例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萤火虫”凭借其独特的火力优势,是如何在正面战场上扭转乾坤的。书中还对“萤火虫”坦克的生产、维护以及在不同战役中的战术运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一款武器的真实战斗力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坦克的技战史,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不断进取的生动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所有热衷于军事史,尤其是二战英国装甲部队的爱好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相较于那些赫赫有名的德国“虎”式或美国“谢尔曼”,“萤火虫”坦克的故事似乎总被低估了。它就像一位隐藏在幕后的英雄,默默地在关键时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套《屠虎驱豹》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研究上倾注的心血显而易见,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都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萤火虫”在不同战场上的具体运用和战术分析。无论是诺曼底登陆后的恶劣地形,还是阿登森林的严酷考验,书中都细致地描绘了“萤火虫”如何凭借其优越的火力,成功地对抗了德军的重型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反坦克利器”角色。书中对于战场指挥官们如何运用“萤火虫”的战术策略,以及基层乘员们在极端压力下的应变能力,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装备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战术智慧与实战经验的宝贵记录。读完这本书,我对“萤火虫”这款坦克的认识,以及对二战欧洲战场上坦克战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