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文明史(全四卷) | 作者 | 袁行霈 等 |
| 定价 | 28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106020 | 出版日期 | 2006-04-01 |
| 字数 | 1656000 | 页码 | 全四卷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3.705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分卷简介】 卷 严文明、李零主编 本卷卷首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历程当中,以比较的眼光,解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对其内涵、演进、分期、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余部分则涵盖了从传说时代到秦以前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先秦时代包括青铜器、铁器、货币、度量衡等诸方面的物质文明的进步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汉字起源、诸子百家、音乐舞蹈等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第二卷 张传玺、王邦维主编 本卷关注从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以该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根本的特征搭建全书构架。政治上着眼于集权与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经济方面则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兼及丝绸之路、官私手工业等现象;尤其着力与这一时代在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与飞跃,对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佛教传播与道教的出现、古代史地学的奠基与发展等,都有深入详尽的叙述。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本卷主要关注从隋唐再统一到宋代的历史。尤其对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以印刷、火药、指南针等为代表的科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对跨民族、跨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讨论。同时对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经济特征,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第四卷 楼宇烈、刘永强主编 本卷聚焦于逐步走向近代文明的明清时代。在继续关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掘、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迥异于从前历代的新因素、新趋势。明代中后期的启蒙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学科近代特征传统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多带来的冲击、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新走向等是本卷尤其关注的课题。 |
| 作者简介 | |
|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等。 严文明,1932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著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与文明起源》等。 张传玺,192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秦汉问题研究》《契约史买地券研究》等。 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的品格》等。 |
| 目录 | |
| 卷 中华文明史总绪论 绪论 章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肇始——夏 第三章 商周时期文明的兴盛 第四章 辉煌的青铜文化 第五章 铁器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都邑与商业 第七章 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第八章 商周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第九章 教育的发达与学术的昌盛 第十章 文学艺术的兴起与繁荣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二卷 绪论 章 多民族大一统的集权国家制度的创立和曲折发展 第二章 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 第三章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儒学的地位与演化 第五章 魏晋玄学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出现 第七章 史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与发展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九章 艺术的全面繁荣 第十章 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三卷 绪论 章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四章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第五章 文官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儒学与宗教的新开展 第七章 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教育的繁荣 第八章 北方民族的成长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九章 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 第十章 世界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第十一章 文学重心的下移与文学的全面繁荣 第十二章 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 第十三章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四卷 绪论 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民生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学者,历经多年的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体量真的让我一开始有些望而却步,毕竟“全四卷”三个字就足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分量。我平常阅读的习惯更多是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里,比如通勤路上或者睡前,但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想要了解中国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故事的冲动,就驱使我每天都会留出固定的时间来阅读。我发现,与其说它是一本“史书”,不如说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们用极其详尽的考证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生动的中华文明画卷。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秦汉大一统的辉煌,以及之后历朝历代的风云变幻,每一个时期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社会生活细节的刻画,比如不同朝代的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细节让我更能体会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冰冷的事件陈述上。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需要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遥远而又鲜活的文化元素带到了我的面前。我仿佛能听到古代战场上金戈铁马的嘶吼,能看到宫廷里文人墨客的吟诵,也能感受到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书中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阐述,都显得尤为精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巧手和智慧,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我聆听了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思想,构建起影响深远的哲学体系;我惊叹于古代科技在那个时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多发明创造至今仍让我赞叹不已。它让我意识到,中华文明不仅仅是政治和战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史。通过这本书,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评分我对历史的理解,一直以来都比较碎片化,像是拼图的碎片,但这本书就像是一张巨大的底图,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壮丽图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们在梳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时,展现出的宏观视野。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吸收、融合,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书中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演变,以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我都觉得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流动、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以及它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每次阅读,都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和对未来的信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大名”吸引,但真正翻开后,我才明白它的分量远不止于此。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恰恰是这种“费力”,才让我对它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喜爱。作者们在史料的引用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个观点都力求有据可查,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倍感安心。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于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解读,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一种真相,而是充满了不同视角的解读和权衡。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辨别,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对过往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洞察。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从何而来,也指引我们可能走向何方。这种思辨性的阅读体验,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始终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能系统梳理中国历史脉络,又能兼顾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终于,我找到了它。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性与辩证的视角,他们并不回避历史中的复杂性与争议,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论述,引导读者去思考和理解。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的演变和碰撞,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我就觉得受益匪浅。我能够从中看到,历史并非是单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与新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与抉择,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本书让我不再拘泥于零散的历史知识点,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博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