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李复祯心意六合拳(配盘) |
| 作者 | 权成 |
| 定价 | 28.0元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7749121 |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132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李复祯为车毅斋的大弟子,是清末民国初年十大武术高手之一。本书内容包括:基本拳理、套路、功法,拳谱歌诀,养生、技击要略,等等。若久练长习,不仅可以健身强体,更能达到防身御敌之功效。 |
| 作者简介 | |
| 权成,武术八段,中国当代武林名家、当代中华武坛精英。1987年结识武术实战名家尹拉栓,并向其学习心意拳。2000年拜在程根科大师门下,修炼常有心意拳。作者有数十年丰富的实践、实战经验和拳术理论功底,并在武术相关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现任职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山西分公司,业余时间在大学传授心意拳。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国术丛书”从2001年**辑问世,至今已连续出版了十多辑,发掘、整理、记录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论、功法和历史人物等,方便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研究及学练,并得到了读者及市场的认可,故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策划推出一批武术经典之作,在顺应读者需求的同时,推动和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
| 文摘 | |
| 第七章 师祖论心意六合拳 节九九归一说 一、得其一而万事毕 在武术上,“一”是真气、是内劲,气存丹田德润身,德即是一,是真劲。有内劲、真劲,才有一切。虎豹等猫科动物之伸懒腰是真劲。可模仿之。松抻筋骨,让真劲在体内自由地流淌。 二、阴阳 阴阳即太极、虚实、进退、伸缩、高低、吞吐、前后、智勇、破打。两膀挣力,两胯挣力,上下挣力。不知阴阳白学艺,不知进退枉伶俐。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不偏不倚,阴阳和谐,打的每把拳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不可双重。如太极阴阳鱼缠丝劲,头追尾,自然;头追头,顶劲;尾追尾,丢劲。 三、三节 根节、中节、梢节。根节催,中节不可空,在根子上下功夫。三才式,天地人。三体式,心意拳之根本也。每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是变化之数,好事不过三。练通三节,能脱胎换骨,脱胎换相,手心、脚心、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变化。练武艺是修炼大脑,是儒释道合一之术。 四、四象 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套路有鸡形四把捶、燕形四把捶、蛇形四把捶。 1.鸡腿 式式、把把是鸡腿,有明金鸡独立,有暗金鸡独立。在立腿要分虚实。 2.龙身 变幻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让敌如坠云里雾里。身法极重要。 3.熊膀 取熊思想单纯,外憨内实。两膀如入地下十层,收下颌,顶头悬。头与膀反向拧,打每把劲都是地翻天的劲气。 4.虎豹头 如虎、豹等捕猎时,小心翼翼。收下颌,顶头悬,心静,敛神听微雨之状态。不知顶头悬,白练三十年。没有“虎豹头”,精神提不起,打人发不出力,胆小;有了“虎豹头”,“恶”向胆边生,胆大心细,神气逼人,激发出潜能,无物能逃。每一式都是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的集合体。 五、五行 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相克,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互相滋润、助长;五行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互制约、阻碍。土为万物根本,中央戊己土,可滋生诸行,为五行之母。常有门五行拳从横拳开始,起手横劲势难找。横劲逮着了,别的劲就好找了,横劲一斤大于纵劲十斤。五行对五脏,和四季、节气大有关系,新的一年是从春分开始。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极重要,秋分是肃杀之季,更要重视。五行拳,要练正确,它是根基,不可偏重。五行拳如数学里的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练正确可生万千变化,将疾病化于无形中,天人合一。五行拳练好,自然会“做题”,自然擅打斗。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六、六合 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胯与膀合,膝与肘合,脚与手合。常有心意六合拳,极重视软功,练胯的开合,胸背开合,膀的开合。武术,开合二字尽矣。下找上合,膝与肘合,胯与膀合。头与膀反向拧,腰与胯反拧。手脚要腾出来,妙手空空。百会到之中轴线中正劲不可丢。脊柱如合页的轴,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开门让敌进来,关门使敌出去。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 七、七星 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个部位。头、肩、胯为“大石头”,肘、膝为“小石头”,手、足是“鸡蛋”。要以石击卵,不可以卵击石。胳膊拧不过大腿,要练“大腿”。甩抡“大腿”与人打斗。一动七星都动。 八、八卦 乾、坤、离、坎、震、巽、兑、艮。乾三连,以养生、健体为主,上下拉伸,左右拉伸,十字拉伸,关键是思想拉伸,基本功。坤六断,以技击、搏斗为主,全身每个关节能旋转,能反弓断弦。如、原子弹爆炸,四面八方,无物能逃。如转八卦单换掌,拧270度,胯与腰反向拧,头与肩反向拧。两膀如两匹马拉,两肘松扎坠扣,是斜三体式。转起来,三步一圈,开始是人追树,练成是树追人。将脊柱拧麻花成纯阳之体,百病不生,能享天年。养炼结合,龟鹿同春。 九、九九归一 常有心意拳,每把动作、软功、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多做九次,保持灵机。九是阳数之,深呼吸练功,以慢为主,不可急躁,极吃功夫。每个动作转换时,金鸡独立,耗,呼吸三次。再向下进行。练九次是为了得一下真劲。有了真劲才有一切,“真劲”是高压电,是原子弹。千下万下,只为一下。是有内劲、真劲的一下,是通高压电的一下,是原子弹的一下爆炸。有了真劲,绵羊变成虎狼。 …… |
| 序言 | |
| 《 李复祯心意六合拳 》终于出版了,圆了历代先师和师父、师兄弟们的心愿。“常有师父”——李复祯(1855—1930年),是山西(心)形意拳的杰出代表,一生从事镖运业,从风口浪尖、刀光血影上滚战过来,与人动手无数,从无败绩,人送“技击泰斗”“常胜将军”;很多弟子都是祁县,太谷、榆次等票号的少东家。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这一宝贵技艺一直停留在口传、身授阶段,很少有文字传世。欣逢盛世,我辈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武文化遗产整理、继承,发扬光大。历经多年辛苦磨砺,终于瓜熟蒂落。这是一本汇集了历代师辈和当今师父、师兄弟们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希望这一硕果能造福社会,走向世界。 |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反潮流”的。在这个人人都追求效率和视觉冲击的时代,它固执地坚持着一种近乎枯燥的、全文字叙述的风格。我发现自己很少能一口气读完好几章,更多的时候是需要逐字逐句地去推敲作者的用词。比如,书中对于某些步法的命名,以及对角度的描述,经常使用一些非常古典或者地方性的词汇,这迫使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以确保自己理解的是作者的原意,而不是我自己的主观臆断。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得非常缓慢,但奇妙的是,这种缓慢也带来了一种沉浸感,仿佛真的在跟着一位严谨的老师傅学习。它不是一本可以“翻阅”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研读”的书。对于那些期待在书本中找到清晰的分解动作图谱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因为它几乎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理”的阐述上,而将“形”的展现留给了读者自身的领悟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年代感了,封面那种老旧的印刷质感,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术馆。我本来是冲着想学点实用的拳法去的,结果拿到手才发现,这更像是一本武术史料的汇编。里面对很多门派渊源的描述,非常详尽,各种历史典故引用得也很扎实,读起来像是跟着一位老拳师在慢慢讲述门派的传承。如果光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书的价值是挺高的,那些关于“心意”二字在武术哲学中的解读,确实挺有启发性的。可惜的是,对于我这种追求“速成”或者说“立竿见影”的初学者来说,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介绍,占据了大部分篇幅,真正具体的招式拆解和实战应用心得,反倒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非常学术的态度来记录,而不是手把手教人,需要读者自己去消化和体悟很多文字背后的意境。整体来说,适合那些对武术理论、历史背景有深厚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啃读深奥文字的武学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不可妥协的传统气息。纸张的质感偏粗糙,油墨的浓度也有些参差不齐,这让我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现代出版物,而是一件从古籍修复室里请出来的珍品。内容上,作者似乎非常强调“内功”与“外形”的统一性,全书都在反复强调心神意念的引导作用,几乎每一章节的引言或结语都会回归到对“正心诚意”的论述。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想要快速掌握一套拳架并用于日常健身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可能偏离了他们最需要的实用性。它更像是在探讨一种武术哲学的实践途径,教你如何“成为”那个拳法的修炼者,而不是简单地“学会”那套拳法。我注意到书中有很多关于呼吸法和意守部位的详细指导,这部分内容写得十分深入,几乎达到了医学或导引术的层面,但对应的图解几乎没有,全靠文字的引导,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给我一种“由表及里,层层剥茧”的印象。前几部分主要是在铺陈整个拳学体系的宏大背景和哲学根基,大量的篇幅用以阐释“心”如何统御“形”的运行规律。作者的文笔流畅,虽然用词古典,但逻辑性极强,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只是会觉得理论的重量非常大。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历代名家经验的片段,这些简短的轶事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讲解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也让人感受到这份技艺的厚重历史。然而,当内容深入到具体的套路演示时,我发现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文字来描摹“感觉”而非“轨迹”。例如,描述一个转身时,他可能会说“意在后方,力自中生,如泥鳅脱手”,这种表达方式极具画面感,但对于需要精确校准动作角度的新手来说,无疑是挑战。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度凝练的“口诀”与“心法”的合集,非常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突破瓶颈,深入理解拳理的人士进行二次深造和内化。
评分我花了好几个周末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翻完,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武术技艺“文献报告”,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教学指南。它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一步一步地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从基础的桩功理念到高阶的步法转换,都有着极强的逻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复杂动作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意象——比如将发力比作“水流的渗透”或者“弓弦的回弹”,这些描述虽然抽象,但确实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动作的内在要求。然而,正如很多传统武术书籍一样,它的文字描述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依然存在。在某些关键的“窍门”或者“劲路转换”的地方,作者往往用一句话带过,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对于习惯了现代图文并茂教学方式的读者来说,会显得非常吃力。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尝试性地做一些动作,然后反复回去阅读那几句关键的描述,才能捕捉到一丝丝的领悟。这本书需要的是耐心,以及一个能够提供现场指导的引路人,否则,纯粹依靠文字去还原其中的精髓,难度相当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