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针灸典籍考》一书由黄龙祥教授撰著,本书收入60余种历代针灸古籍。黄龙祥教授在系统研读了现存数百种针灸古籍的基础上,对入选古籍除了传统目录学包含的书名、作者、版本内容的介绍外,还特别注重对原书体例、基本构成、采用文献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失误的考察,是其数十年来研究针灸文献的近期新成果。本书可为现阶段以及未来针灸医籍整理选目、选本提供学术支撑,起到工具书的作用,同时也为读者学习和研究针灸典籍提供参考。 黄龙祥 著 黄龙祥,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重点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医针灸文献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针灸理论研究。对于针灸经典著作的版本鉴定、源流考察及学术影响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腧穴通考》等学术专著;在针灸学术史研究方面,对研究方法、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写出针灸学术史专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并先后已出版了繁体字版、韩文版。《中国针灸史图鉴》一书先后出版了日文版和英文版。其代表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黄龙祥看针灸》《中国针灸史图鉴》《实验针灸等最近手痒,想给自己找点“硬核”的读物,毕竟看多了轻松的娱乐内容,总觉得大脑需要点“营养”。朋友推荐了我这本《针灸典籍考》,说是关于中国古老医学的,而且很有深度。我一直对针灸这个领域不怎么了解,只知道是个治病的方法,但具体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我是一窍不通。 这本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像是位考古学家,又像是一位侦探,带领我们一起去挖掘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针灸知识。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本本书,更是在追溯一个思想的演变,一个技艺的传承。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花了很长的篇幅去考证“毫针”的起源,从最早的石针、骨针,到后来的铜针、铁针,再到我们现在熟悉的毫针,这个过程的细致程度,真是让人惊叹。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可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打开阅读后,我发现书的内容也同样如此,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学术的严谨。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领读者一步步去探寻。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循经取穴”理论发展过程的分析感到着迷。作者通过梳理历代文献,详细阐述了穴位是如何被发现、命名和归类的,以及不同流派的医家在穴位认识上的差异和融合。这让我明白,每一个穴位背后都承载着古人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深刻洞察。 读到关于“八脉交会穴”的探讨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特殊穴位的生理意义,还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来阐释其理论基础。这种将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魅力,也让我对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体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针灸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探索生命智慧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带忐忑的心情。毕竟“典籍考”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不知道是否会晦涩难懂,变成压在书架上的“砖头”。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为我们娓娓道来历代针灸名家的生平轶事,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针灸技艺的。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华佗部分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华佗的功绩,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所处的时代,当时医学水平的局限,以及他对麻沸散的独特见解。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那位伟大的医者,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场景。这种带有温度的叙述,让冰冷的医学史料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针灸这门古老的医学,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好奇。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有很多经典的医学著作,虽然价值连城,但因为语言和篇幅的缘故,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没有生硬地引用古籍原文,而是选取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核心的内容,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解读和阐释。 我特别欣赏他对《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理论的解读。他没有止步于字面上的解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探讨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古代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深层联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看似纯粹的医学理论,竟然蕴含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智慧。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认知,以及对生命规律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医学都有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觉,尤其是针灸,虽然知道它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但具体到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却了解甚少。这本《针灸典籍考》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 书中对历代经典针灸著作的梳理,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殿堂的大门。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书目,而是深入剖析每一部典籍的价值、特点以及在整个针灸发展史上的地位。他尤其对《灵枢》、《素问》等早期经典进行了详尽的考证,不仅解释了其中的关键概念,还探讨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辨证论治”在针灸学中的早期体现的论述。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医家如何看待疾病的本质,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来诊断,以及如何根据诊断结果选择相应的针刺穴位和手法,让我对针灸的临床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让我认识到,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深邃和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