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象脉学 |
| 作者 | 许跃远 |
| 定价 | 90.0元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7749893 |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字数 | 298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象脉学》是形而上脉象学内涵,作者潜心研究,反复梳理,终成该作。内容有症状脉学(传统脉)研究,脏器及其疾病脉学研究,六淫七情脉象研究,流年脉学研究,风水脉象研究,改脉治病研究等内容。意在为脉象研究者或脉学爱好者放飞思想、拓展眼界。书中有关脉中象学的理念抖露了象脉学原理,洞切了气口这一信息窗口的海市蜃楼。 笔者一生勤奋,20年似将撕开寸口秘密的窗纸,为人类以脉诊病、察脉治病的原生态医疗不惜苦涩自我,褒贬一生。其对人类医学的贡献虽然淹没在浮躁的今天,但时间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目前笔者致力于该项技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坚信人类脱离过度医疗的沉荷已经小荷初尖。广大同仁若能慧心顿悟、天机典藏则神奇无限复制。 观其治病:三指轻弹如医院理化仪器,小针若兵,脉气挪移,大病顽疾改象病愈,这是何等的造化。今笔者年已花甲,低调隐市,布衣素裹。虽两鬓霜染,仍桃李广植、老骥伏枥。 |
| 作者简介 | |
| 许跃远,男,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医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脉象研究是中国人的,能进入该视野的人多见大隐者。打开史册,我们发现:《内经》《难经》《太素脉》等著作的作者多把自己的名字隐去,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愚昧的时代。 本书十五、十六、十七章有点滴内容涉足人生宿命与意象,可能会让少部分读者有所质疑,出版社也要求删去。但作者认为:学术探讨不应有桎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记》中指出:“华人之被桎梏虽极酷烈,而其天生之性灵,深沉之智力,到底不可磨灭。”书中内容涉及“象”和“像”的用法,与编辑商量后,决定以用“象”为主。 作者对本书的真实性负责,该书不涉及政治倾向、社会治安、维稳等内容,更没有迷信的色彩。 |
刚收到这本《象脉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我对中医脉象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都散发着一股古朴而又庄重的气息,仿佛能感受到前辈医者在案头沉思的气韵。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印刷排版,字迹清晰,行距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封面上“象脉学”三个字,字体苍劲有力,配以简洁的图案,既点明了主题,又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我常常觉得,一本好的医书,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尊重,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而不是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快餐读物。我期待着后续的内容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能让我对“象”与“脉”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复杂的中医理论,用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书籍情有独钟。《象脉学》这个名字,给我一种非常生动的感觉,仿佛它能够将那些抽象的脉象变化,与我们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象”联系起来,从而让脉诊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情景:比如,书中会不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某种脉象?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图例来展示“象”与“脉”之间的关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形象化的学习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病人,通过观察他的“象”,就能大致推断出他脉象的特点,进而理解其病因病机。这种“望闻问切”中“望”与“切”的有机结合,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和渴望深入学习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的人,尤其是在学习中医这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时,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尤为重要。《象脉学》这本,它提供的书名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我通常是通过直接学习脉象的二十八种(或者更多)基本脉象,然后去记忆它们的形态、主病等。但“象脉学”这个概念,让我觉得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从“象”出发,将那些可见的、易于观察的体征作为切入点,然后逐步深入到脉象的层面。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学习指导,比如如何先从最常见的“象”开始练习观察,再与相应的脉象进行比对,形成一套有逻辑的学习体系。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医爱好者来说,掌握辨证论治是学习中医的重中之重,而脉诊又是辨证论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技能之一。市面上关于脉诊的书籍虽然不少,但很多都偏重于理论讲解,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略显不足,或者说,过于强调脉象的分类和名称,而忽略了脉象背后所代表的病理本质。《象脉学》这本,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返璞归真”的劲头,让我觉得它可能更侧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脉象,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更加敏锐地捕捉脉象的细微变化,如何将这些变化与患者的整体状况结合起来,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以象辨脉”,或者说,如何通过观察到的“象”来反推和理解“脉”的真实情况。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学问特别着迷,《象脉学》这本从书名上看就非常有意思,让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象”——也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可感知的外部特征——与“脉”——那隐藏在皮下,需要通过触诊才能体会的生命信息——联系起来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这方面认知上的一个空白。我尝试着去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面色、舌象、神态,甚至是患者的体型、声音、气味,来推断出体内脉象变化的细微之处的。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一套极其精妙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技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些“象”与“脉”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某种面色异常可能预示着怎样的脉象,或者某种步态不稳又会体现在寸口的哪个部位。这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医学思想,实在是令人神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