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降E大调
原价:22.00元
作者:(德)贝多芬 作曲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4-01
ISBN:9787540429584
字数: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牨炊喾业谖甯智傩�奏曲,降E大调,OP.73,创作完成于1809年,当时贝多芬因失聪,已无法在演奏钢琴,这部作品于1811年11月28日,在德国首演,担任钢琴独奏的是斯纳德。三个月后,1812年2月12日,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独奏,据说是听众中有一位深受感动的法国军官欢呼说,这部作品是:“钢琴中的皇帝。”,于是就有了皇帝的称号,这部作品包括三个乐章:1.快板,在全乐队演奏的一个气势恢宏的和弦开始,钢琴紧接着一长段气势磅礴的华彩。再接着乐队还有两次表达,每次表达后都是钢琴类似狂欢的爆发,没有一个乐章像这样的震
撼人心。2.稍活泼的柔板是一种夜曲般优美的歌唱。3.回旋曲,快板,又回到那种充满激情的喷发,在这种喷发的冲击中,钢琴似乎成了闪闪发亮的东西,整个乐队为只耀亮,于是是一片辉煌。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也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花里最雄伟的作品。
目录
I.快板
II.稍活泼的柔板
III.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乐谱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地就让人心情愉悦。封面设计得低调而典雅,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是用一种沉静的墨色衬托出“皇帝”这个名字所蕴含的历史厚度。内页的印刷更是无可挑剔,五线谱清晰、油墨均匀,即使是那些快速的音群和复杂的琶音,也能一眼就能捕捉到它们的走向,这对于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的演奏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指法标记的清晰度和力度记号的准确性,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印刷体的符号,而是仿佛经过一位资深钢琴教育家的仔细斟酌后标注上去的。翻阅它,就像是在与贝多芬本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指尖拂过纸面,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磅礴的浪漫主义气息,以及作品本身那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我对手边的其他版本做过比较,这个版本的排版布局最为合理,特别是那些跨页的处理,完美避开了乐句的中间部分,保证了演奏过程中的一气呵成,极大地减少了阅读时的中断感。
评分我购买过不少关于古典音乐的理论书籍,但很多都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非常平易近人,它成功地用一种充满激情但又不失深度的语言,将这部宏伟的协奏曲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体验流畅而愉悦,就好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音乐家坐在你的身边,带着你逐段欣赏这部杰作。尤其是在分析管弦乐队与钢琴的对话部分时,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你几乎可以“听见”圆号的温暖,大提琴的深沉,以及钢琴如何在这些色彩之间穿梭、交织。这种文学性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部作品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它让我明白,这部作品远不止是钢琴炫技的舞台,它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诗的浓缩,是贝多芬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关于“人定胜天”的宣言。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坐到琴凳上,带着这份新的理解去重新演绎它。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常常是技术瓶颈的突破。这部作品的某些段落,尤其是第三乐章的炫技部分,常常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在技术指导方面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多加练习”的建议,而是针对性地拆解了那些最令人头疼的音型。它详细分析了手型在特定段落中的最佳预备姿势,以及如何运用身体的重量而非单纯的手指力量来应对那些快速的跑动。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踏板使用的细致论述——以往我都是凭感觉踩踏板,现在书中提供了基于乐句呼吸和声部交织的精细化建议,比如何时应该“半踩”或“快速释放”,这极大地提升了我演奏的清晰度和层次感。自从开始参照这些指导进行练习,我感觉自己对钢琴键盘的掌控力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机械地完成音符,而是真正开始“歌唱”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购买这本乐谱还有点犹豫,毕竟市面上关于这部协奏曲的资料和版本多如牛毛。但当我真正开始研读这份乐谱时,我才意识到,它提供了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视角。它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像是一份详细的演奏指南,或者说,是一份作曲家意图的忠实记录。作者在序言中对于降E大调在古典音乐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分析,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得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和弦进行,也能产生全新的理解。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关注于“如何弹奏”这些技术细节,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弹奏。那种关于英雄主义、胜利与沉思的哲学探讨,通过这份详尽的文本,被巧妙地融入到对乐曲结构和和声色彩的分析之中。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纯粹的音乐技术与深层的艺术哲学。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版本差异”非常敏感的人。在研究这部协奏曲时,不同指挥家和演奏家对同一乐句的处理常常大相径庭,这让人在学习时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仿佛扮演了一位公正的“仲裁者”。它并非固执地推崇某一个历史版本的诠释,而是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从早期维也纳学派到浪漫主义盛期——对乐谱中争议性段落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并置和对比分析。例如,关于第二乐章中那一著名的、近乎冥想般的柔板部分,书中列举了不同时代对力度记号“p”与“pp”理解的微妙变化,并探讨了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了乐曲的整体情感基调。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和开放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乐器的特性,形成属于自己的、同时又根植于传统之上的演绎。这对于追求个人风格的演奏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