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出版地:台灣 作者:黃仁宇 譯者:阿風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01/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1922
規格:平裝 / 432頁/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作者簡介
黃仁宇於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199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代中國的出路》(1994)、《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中文版2001,)
內容簡介
早期的中國研究中,總是試圖從整體上來有系統地說明中國各個朝代:歷朝歷代都試圖強化一個相對簡明而劃一的體制,將這體制向外擴延,以一種精心設計的、以中央制定的管理法規為中心的體系來統理整個帝國。但從八世紀晚期開始,這種統一政府的觀念逐漸被摒棄了。到了明代,地方分權擴及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執行等各面向,地方情況更為複雜。可以說,在許多領域,已經不可能再簡單地對明帝國作出總體上的概括。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和日本的明代財政史研究成果豐碩,出現了一些考證性文章和專題研究。然而,黃教授卻是力圖對明代財政政策作出全面性說明的第1人,他對許多新發現的細節性材料進行了全面的歷史性透視。
這本書並不企圖建構一個宏大的歷史模型,而是提供一個更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將各種細瑣雜蕪的歷史細節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有意義脈絡的輪廓,為中華帝國晚期的財政史研究,提出新的可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略显晦涩,因为它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官方术语和法律条文,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随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你会发现这种“晦涩”其实是历史的必然纹理。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复杂的财政制度“翻译”成现代人可以轻松消化的口号,而是选择尽可能地保留其原貌,让读者直接面对当时的语境和逻辑。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当他解析那些税制改革方案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鸿沟时,那种冷静的批判,仿佛历史的钟摆在面前清晰可见地摇摆,令人深思。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匹敌的深度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复述几条“有趣事实”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案头工具书。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那些看似不变的数字和规定中,挖掘出新的权力运作的逻辑链条。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无数精密的机械齿轮,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台庞大帝国机器的内部构造。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明朝社会运作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起点和极深视野的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立刻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特别是其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装帧似乎就预示着它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索,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俗读物。翻开扉页,那份沉甸甸的学理性扑面而来,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从那些拗口的史料引文到精密的表格梳理,无不透露出长年累月浸淫于档案之中的功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每当解读出一个新的结构或模式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快餐式历史书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深层逻辑的挖掘,才是真正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史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书中对于货币的流通和白银的输入是如何影响地方赋税结构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前我一直笼统地认为,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本书通过详尽的税负数据对比,揭示了这种影响是如何在不同省份、不同阶层间产生极度不均衡的。例如,城市工商业的税率与乡村土地的税负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或失衡。这种精细的量化分析,使得抽象的经济史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具体农民的生计和商人的盈亏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拉扯,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都倾向于一个宏大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将中央政府描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决策机器。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执行层面的灰色地带。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税收折子、田亩清册的遗漏与挪用,细细品味下来,竟是构成整个帝国肌体的毛细血管。这种从“小处着眼”却能“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官僚体制运作复杂性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往往不是依靠完美的制度设计,而是依赖于无数个体在制度边缘的灵活变通与博弈,这其中的张力与智慧,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来得真实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