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港台原版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黄仁宇 台湾联经出版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港台原版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黄仁宇 台湾联经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仁宇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财政史
  • 税收史
  • 黄仁宇
  • 联经出版
  • 中国经济史
  • 十六世纪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联经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21925
商品编码:13731686146
出版时间:2001-01-05

具体描述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出版地:台灣  作者:黃仁宇  譯者:阿風等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01/0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0821922

規格:平裝 / 432頁/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黃仁宇於一九一八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199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代中國的出路》(1994)、《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中文版2001,)

內容簡介

早期的中國研究中,總是試圖從整體上來有系統地說明中國各個朝代:歷朝歷代都試圖強化一個相對簡明而劃一的體制,將這體制向外擴延,以一種精心設計的、以中央制定的管理法規為中心的體系來統理整個帝國。但從八世紀晚期開始,這種統一政府的觀念逐漸被摒棄了。到了明代,地方分權擴及具體的政策制定與執行等各面向,地方情況更為複雜。可以說,在許多領域,已經不可能再簡單地對明帝國作出總體上的概括。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和日本的明代財政史研究成果豐碩,出現了一些考證性文章和專題研究。然而,黃教授卻是力圖對明代財政政策作出全面性說明的第1人,他對許多新發現的細節性材料進行了全面的歷史性透視。

這本書並不企圖建構一個宏大的歷史模型,而是提供一個更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將各種細瑣雜蕪的歷史細節組合起來,變成一個有意義脈絡的輪廓,為中華帝國晚期的財政史研究,提出新的可能。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所提及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一部可能存在的、关于中国历史或财政史的著作。 --- 书名: 《秦汉帝国财政结构与地方赋役研究》 作者: 王建国 出版社: 华夏史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5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秦汉帝国建立初期至其成熟阶段,国家财政结构的演变、核心构成要素及其在帝国治理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聚焦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间的历史断代,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田赋与徭役”二元框架,构建一个更为精细和立体的秦汉财政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财政的制度基石与早期构建 第一章首先追溯了秦朝统一前夕,各国在税制上的差异性发展,重点分析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的土地国有制与直接税体系如何成为其迅速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本章详细梳理了秦朝初创的“初税亩”体系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其在名义与实践上的差异。 第二章着眼于汉代,探讨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财政收入结构的短期影响。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轻徭薄赋的传统策略,但同时,地方豪强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也日益加强,为后来的财政困境埋下了伏笔。本章通过对出土简牍中关于租庸调记录的重新解读,评估了早期汉代国家财政能力的真实水平。 第三章深入考察了汉武帝“币制改革与盐铁官营”的深远影响。这些举措是帝国财政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本书认为,盐铁官营的设立并非单纯的经济垄断行为,更是国家试图直接掌握战略物资的再分配权,从而绕开传统士绅阶层对赋税收入的间接控制。本章对比分析了国家垄断利润与地方士族私营之间的博弈,揭示了财政集权化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赋税、徭役与国家动员能力 第四章集中讨论了秦汉时期的田赋制度。作者细致辨析了“收成制”(按实际产量征收)与“定额制”(按亩数征收)之间的转换逻辑。通过对不同郡县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如何通过监察体系和地方官吏的汇报来确定实际税负,以及这种机制如何为腐败和虚报提供了空间。 第五章重点考察了徭役体系,尤其是“更戍法”和“城旦之役”等大规模动员形式。本书强调,徭役在秦汉财政中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它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直接转移,更是帝国维持边防和大型工程(如驰道、长城修建)的非货币化成本。本章运用社会学模型分析了徭役对个体家庭的冲击,解释了大规模徭役如何成为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重要催化剂。 第六章聚焦于“钱币与铸造权”。本书认为,中央对铸币权的垄断是帝国权力的核心标志之一。本章详尽分析了汉代官方铸币(如五铢钱)的发行量、回收机制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考察了地方私铸、盗铸现象的普遍性,这直接反映了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的衰退。 第三部分:地方财政的复杂性与财政转移 第七章转向地方层面,探讨了郡、国、县三级行政单位的财政权力划分。与后世不同,秦汉的地方财政并非完全依附于中央,地方官员(尤其是郡守和相国)拥有相当大的预算自主权,用于地方公共事业和维持其行政班底。本章通过分析地方“义仓”的建立与运作,探讨了地方社会资源在国家框架下的整合与使用。 第八章专门研究了帝国对待商业阶层的税收策略。除了传统的“算赋”和“口赋”外,汉代对商业利润征收的特殊税种(如酒榷、关税)的记录虽零散,但其对整体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容忽视。本章尝试重建一条基于商业活动流向的财政收入地图。 第九章深入研究了帝国晚期,特别是东汉中后期,财政收入质量的下降趋势。随着豪强地主占据大量土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合法或非法地规避了国家税收,使得财政负担日益集中于自耕农和小市民阶层。本书认为,这是国家信用体系崩溃、财政基础被侵蚀的直接表现。 结论:财政结构与帝国命运 总结部分,本书将秦汉的财政结构置于中国帝国体制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评估。作者强调,秦汉财政的成功在于其初期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明确的控制能力;而其衰亡则在于这种直接控制力被地方化、私有化的力量削弱,最终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枯竭和军事动员能力的瓦解。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内在经济逻辑提供一个基于财政视角的新解释框架。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方法: 结合了考古学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与传世史籍,力求还原财政政策的实际执行细节。 理论创新: 摒弃了传统的“自然经济”论述,引入了现代财政学中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税收合规性”概念来分析古代现象。 案例详实: 对比分析了巴蜀、颍川、泰山等不同地理区域的财政实践差异,展现了帝国治理的复杂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略显晦涩,因为它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官方术语和法律条文,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随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你会发现这种“晦涩”其实是历史的必然纹理。作者并没有试图将复杂的财政制度“翻译”成现代人可以轻松消化的口号,而是选择尽可能地保留其原貌,让读者直接面对当时的语境和逻辑。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当他解析那些税制改革方案的初衷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鸿沟时,那种冷静的批判,仿佛历史的钟摆在面前清晰可见地摇摆,令人深思。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匹敌的深度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可以轻松复述几条“有趣事实”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时常翻阅的案头工具书。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那些看似不变的数字和规定中,挖掘出新的权力运作的逻辑链条。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无数精密的机械齿轮,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台庞大帝国机器的内部构造。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明朝社会运作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高起点和极深视野的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立刻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一直对明朝的历史,特别是其复杂的国家治理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装帧似乎就预示着它将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学术探索,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俗读物。翻开扉页,那份沉甸甸的学理性扑面而来,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从那些拗口的史料引文到精密的表格梳理,无不透露出长年累月浸淫于档案之中的功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每当解读出一个新的结构或模式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快餐式历史书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深层逻辑的挖掘,才是真正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史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书中对于货币的流通和白银的输入是如何影响地方赋税结构的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前我一直笼统地认为,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但本书通过详尽的税负数据对比,揭示了这种影响是如何在不同省份、不同阶层间产生极度不均衡的。例如,城市工商业的税率与乡村土地的税负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或失衡。这种精细的量化分析,使得抽象的经济史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具体农民的生计和商人的盈亏紧密相连的现实问题。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地方与中央权力结构的拉扯,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都倾向于一个宏大的、自上而下的视角,将中央政府描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决策机器。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执行层面的灰色地带。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税收折子、田亩清册的遗漏与挪用,细细品味下来,竟是构成整个帝国肌体的毛细血管。这种从“小处着眼”却能“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明代官僚体制运作复杂性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往往不是依靠完美的制度设计,而是依赖于无数个体在制度边缘的灵活变通与博弈,这其中的张力与智慧,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来得真实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