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协会审定的《乒乓球竞赛规则(2016)》编译的内容有:乒乓球比赛规则;国际竞赛规程;***比赛、奥运会比赛及残疾人奥运会比赛规程;***比赛及国际乒联批准的比赛——竞赛官员指南。
为使我国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竞赛官员,以及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规则,本次仍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本规则既适用于国际比赛,也适用于国内比赛。
**章章程(略)第二章乒乓球比赛规则2.1球台2.2球网装置2.3球2.4球拍2.5定义2.6发球2.7还击2.8比赛中的击球次序2.9重发球2.10得1分2.11一局比赛2.12一场比赛2.13发球、接发球和方位的次序2.14发球、接发球次序和方位的错误2.15轮换发球法第三章国际竞赛规程3.1规则和规程的适用范围3.1.1比赛类型3.1.2适用范围3.2器材和比赛条件3.2.1批准和许可的器材3.2.2比赛服装3.2.3比赛条件3.2.4球拍检测3.2.5广告和标记物3.2.6兴奋剂检测3.3比赛官员3.3.1裁判长3.3.2裁判员、副裁判员和计数员3.3.3申诉3.4比赛的管理3.4.1报分3.4.2器材3.4.3练习3.4.4间歇3.5纪律第四章***比赛、奥运会比赛及残疾人奥运会比赛规程第五章国际乒联反兴奋剂条例(略)第六章反非法赌博及腐败条例(略)第七章反骚扰政策及程序(略)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极大的热情,因为我对乒乓球这项运动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总觉得掌握了“终极规则”,就能更好地理解比赛的精髓。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说实话,有点像在啃一块坚硬但缺乏调味的牛排。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书面化,充满了“应当”、“不得”、“依照本条规定”之类的固定句式,让人很难沉浸其中。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应对侧旋发球的巧妙应对策略,或者是什么样的站位在双打中最为高效,但这些期待最终都落空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器材检测的细则,比如球拍胶皮的厚度限制,以及对球体重量和直径的毫厘不差的测量要求。这些信息固然重要,尤其对于职业裁判或器材制造商来说,但对于一个每周固定打三四次球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细节的权重实在太高了。整本书的论述结构也显得有些僵硬,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生硬,缺乏一种引导性的叙事弧线,读起来总觉得像是在应付一项枯燥的任务,而不是享受知识的获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朴实了点,简直像某个政府机关的内部文件汇编。我当初在书店里看到它,差点就错过了,因为它完全没有那种吸引眼球的色彩或者动感的插图,完全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带着一丝过时的气息。打开书页,里面的字体排版也继承了这种“复古”的风格,字号适中,但行间距的处理显得有点局促,读起来流畅性稍有欠缺。内容上,虽然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击球速度、旋转技巧的深入分析,或者至少是图文并茂的动作分解指导,但这本书更多的是篇幅巨大、措辞严谨的条款罗列。比如关于界外球的裁定,它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来详细阐述每一个细微的判定标准,虽然严谨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日常训练者来说,这更像是法律条文,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手册。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结合实战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关键分时,不同情况下的战术选择,而不是单纯地堆砌规则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官方文件存档,而不是一本能帮助我提高球技的“教练书”。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优点,那可能就是它的“百科全书”式的完备性,如果你是一个需要撰写比赛报告或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人,它或许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但如果以一个普通乒乓球爱好者的视角来看,它实在太“重”了。它更像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小说。阅读它需要高度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会被那些冗长且结构复杂的长句绊倒。我曾尝试在周末午后,带着放松的心情去翻阅,希望能汲取一些关于球性、旋转理论的知识,结果却发现自己陷在对“发球区界线与中线重合时如何判罚”的细节中无法自拔,最终感到的是精神上的疲惫,而不是知识上的充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权威性,但其传递知识的方式却显得过于疏远和高冷,完全缺乏一种与读者建立亲密连接的意愿。它像是对着一个空旷的体育馆大声宣布规则,声音洪亮,但缺少了与之对练的对手的互动和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坦白地说,非常工业化,拿在手里那种厚重感和纸张那种略微粗糙的触感,完全没有现代运动书籍应有的轻便和活力。我原本希望这是一本可以随时带到球馆,在比赛间隙翻阅,快速查找某个判罚疑难的工具书,但它的尺寸和重量决定了它更适合被供奉在书架上充当一个参考资料。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全书几乎看不到任何可以激发阅读兴趣的视觉元素。没有高质量的战术示意图,没有著名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精彩瞬间抓拍,甚至连简单的流程图都没有。例如,当书中提到“正手弧圈球的击球点应在球的上升期末端”时,我多么希望旁边能有一张清晰的动态图来辅助理解,指出手臂、手腕和球接触的最佳相对位置。但一切都依赖于文字的描述,这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光靠文字来构建一个复杂的物理动作模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群体中存在大量渴望直观学习的运动爱好者。
评分我仔细研究了这本书的某些段落,发现它对于某些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虽然力求绝对的公正和无懈可击,但却牺牲了大量的可操作性。比如,关于“发球擦网后是否算界内”的描述,虽然给出了明确的判断标准,但现实中的高速对抗中,球擦网的瞬间及其落地点的判断,往往发生在毫秒之间,依赖肉眼和主观判断的成分依然很大。这本书似乎过于理想化了比赛环境,假设裁判和运动员都能拥有慢动作回放级别的观察能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那些模糊地带,有没有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惯例”或者“经验法则”可以提供参考,帮助我们在实际对抗中快速做出反应,而不是被一堆复杂的法律术语绕晕。另外,这本书的更新年份是2016年,对于一个发展迅速的体育项目来说,这个时间点意味着它可能已经漏掉了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的战术打法对规则理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一些强调底板和套胶“性能边界”的讨论,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任何深入的探讨,感觉像是在阅读一本有些年代感的历史文献,而非当前的“活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