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研究:太极拳概论》三大看点:一、搜集“太极拳的泰斗,武术界之寿星”——吴图南老先生的口述及研究文章,理清太极拳的始末真相,为天下太极正本清源。二、百岁老寿星的养生秘术首次公开,保健与传统技击完美融合。三、特别收录吴老亲身示范濒于失传的杨少侯用架照片,真容再现,弥足珍贵。百岁高龄见证太极拳养生功效,武林名家开讲太极拳独门绝技。
太极拳之美,应人人得享。
——吴图南
吴图南(1885-1989),原名乌拉布,蒙古族。吴图南老先生是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之集大成者,师从杨少侯、吴鉴泉等名家,深得太极拳之精髓。他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科学化、实用化和普及化,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并将太极养生与技击融合,成为百岁高龄的太极拳泰斗。此外,吴图南老先生博学多才、治学严谨,还精通考古、文史、心理学、医学和英、法语等。著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国术概论》等。
马有清(1928-2012),吴图南嫡传入室弟子,著名太极拳家。马有清先生自幼随祖父习武,1958年起师从杨禹廷、奇云和尚等一众名家,尽得真传。1962年拜入吴图南门下,成为其嫡传入室弟子。马有清曾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第—届委员会成员,参与拟写世界上第—部太极拳推手竞技规则——《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为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立下汗马功劳。著有《太极拳动作规范》《程式八卦掌》《武术词语汇编》《奇云大悲拳》等。
序3
推荐序3
自序4
中国近代太极拳传递世系简表5
前言5
第—部分10
1.1源流10
传抄宋氏谱,拜访宋书铭10
宋远桥等七人跟张三丰学太极拳11
太极拳早记载始于南北朝11
张三丰得火龙真人之传11
张三丰是太极拳的中兴者12
王宗岳——蒋发——陈家沟陈长兴13
杨露蝉勤奋尽得拳术奥秘14
附录: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14
1.2轶闻15
杨露蝉因病入功房受怂恿失手毙和尚16
父子初进京,张家教家馆16
漪贝勒请老师,摄政王调纷争17
杨露蝉神机营献技杨班侯端王府克敌17
端王府花园比大枪漪贝勒设宴息风波18
父子教拳三府轮流转汉满蒙护卫齐拜师18
溥侗(溥西园)拳剧称双绝四王府张家后人叙旧19
写武术史要客观地保存历史的真实性19
1.3调研20
访问陈家沟,陈鑫做介绍20
遇到蒋发教的太极拳传人20
陈鑫发奋著陈氏太极拳图说21
两个陈王庭错把功名换21
闷来时造拳,造的不一定是太极拳22
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22
抽丝劲,不通文理23
第二部分吴图南太极养生论23
2.1长寿23
推迟衰老是研究长寿的关键24
我本身就是这个学说的试验品24
要补充身体消耗讲究饮食25
谈谈太极拳的气25
注意存神和心情舒畅26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莫过于练太极拳27
2.2体疗27
练太极拳必须在传授中悉心揣摩28
用中指(第三指)引导练心脏28
用食指(第二指)引导练肝脏29
用姆指(大指)引导练脾胃29
用无名指(第四指)引导练肺脏29
用小指(第五指)引导练肾脏29
用呼吸调节内脏的平衡30
练太极拳能稳定情绪陶冶性情30
2.3问答30
第三部分吴图南先生拳论精选35
3.1太极拳35
3.2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38
3.3太极剑38
凌空劲歌39
第四部分轶拳新呈——杨少侯的太极拳用架(快架、小架)40
4.1例言40
4.2目次40
4.3太极拳用架42
4.4太极拳用架姿势说明43
出版后记
序
予幼而多病,先大父子明公尝以不能长成为忧。今予已虚度98岁矣!(农历1885年正月廿三日生)。足以慰先大父于地下!然予身体健壮悉如青年,其故何哉?由于研习太极拳使然也。
前曾著有《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太极剑》《弓矢概论》《国术概论》《重订日用百科全书》等著作,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风行海内,备受欢迎。
近接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函请再有所著述,以先睹为快,予因工作太忙,且太极拳为予业于爱好,并非以此为职业,故不暇及此。
故商之予之门生马君有清,将予数十年来之有关养生长寿与太极拳之报告,以及日常讲授之资料,融会贯通,陆续整理,分期出版,以满足太极拳爱好者之希望,亦一快事也。
马君有清天资英挺,才气过人,从予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造诣颇深,予教以编著之法:“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以至理。”方能实事求是。有清颇以为然。以后出版,将以吴述马编之方式行之,以少费予之精力也。是为序。
1983年岁次癸亥正月二十三日
吴图南序于北京万安别墅
从装帧设计和内容结构的组织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者和作者显然是抱着“打造传世经典”的态度来制作的。书的纸张质量摸起来就很有分量感,油墨清晰,即便是小的细节图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在需要反复翻阅查阅的武术书籍中是至关重要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功法(如桩功和步法)开始,逐步过渡到套路解析,最后深入到技击应用和内功心法。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不会因为内容量太大而望而却步。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地抛给你,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确保你掌握了上一个台阶的基础,才引导你迈向下一个阶段。这种严谨的教学设计,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当前阅读,更是一本可以陪伴我未来十年持续钻研的案头参考书,其长期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精心打磨过的。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觉得内容涵盖得非常广。它似乎不只是停留在招式讲解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太极拳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阴阳转化”和“刚柔相济”的章节,作者的阐述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化的例子,让这些深奥的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前辈在耳边谆谆教诲,每一个字眼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视角,它没有急于灌输复杂的口诀,而是先帮你打好认识太极拳的基石,这一点非常难得。而且排版布局也很舒服,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整体而言,这本书散发着一种让人信服的专业气息,绝对不是市面上那种粗制滥造的健身手册可比拟的。
评分最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翻译”能力,他能把那些流传已久的、听起来有点玄乎的术语,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对“掤劲”的描述,我过去总以为那是一种向前推的力,但书里通过几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像拉开一张有弹性的弓”或者“水流的阻力”,让我瞬间明白了那种蓄而不发的内在张力。这种对核心技法的深入浅出,是判断一本武术书籍是否上乘的关键。此外,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的异同也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分析,它没有厚此薄彼,只是客观地展示了不同体系在侧重点上的差异,这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太极拳脉络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视角。它让人明白,太极拳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体系。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帮助我们跨越了知识的壁垒,直接触达了技法的精髓。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书籍实用性的读者,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只能让人“明白道理”,却无法指导实践。然而,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平衡。它不仅有详尽的图文解析,更穿插了许多“常见错误与纠正”的板块。这些板块简直是为像我这样的业余习练者量身定做的“避坑指南”。它列举了我们最容易犯的十几个错误,比如“上顶下坠”、“双重”等,并配上了清晰的图示来对比正确和错误的状态。我对照着书中的描述检查自己的架势,竟然发现自己练了很久的一些小毛病,竟然都在这个清单里!这种主动发现并纠正问题的过程,比单纯地听教练纠正几次要有效得多,因为它让你在自己练习时也能保持警惕。这说明作者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习练者在独自练习时可能遇到的困境,提供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接触过好几本讲太极拳的书,大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图文并茂但动作分解图看不懂,要么就是文字描述晦涩难懂,对着书自己比划半天还是不得要领。但这一本的讲解方式简直是里程碑式的改进。它在讲述具体拳架的流转时,特别注重“意念”的引导,这一点是很多传统教材忽略的。比如在描述“起势”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如何放松肩胯,如何感知地面的支撑力,而不是简单地说“手抬高,脚迈出”。这种对内在感受的强调,极大地帮助我修正了过去错误的发力习惯。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僵硬地模仿动作,而是开始真正“感受”到气血在身体里的流动。书中对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剖析尤其到位,详细到连吸气时腹部应该如何微微鼓起都有明确的指导。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再去练习,明显感觉动作的连贯性和内在的松活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