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30.00元
作者:项蔓,覃湘庸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3081649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城市体育赛事客观现象的考察和相关文献的梳理,依托区域创新环境相关理论,运用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范式,在明确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
目录
1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综述
1.1 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
2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的人员结构指标研究
2.1 体育赛事的概念、要素和特征
2.1.1 体育赛事的概念
2.1.2 体育赛事的要素
2.1.3 体育赛事的特征
2.2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的构建
2.2.1 指标内涵阐述
2.2.2 社会影响
3 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环境指标研究
3.1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主要内涵和外延
3.2 区域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3.3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分级
3.3.1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一级指标(按属性分类)
3.3.2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二级指标(按特征划分)
3.3.3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的三级指标(按内容划分)
3.4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分类
3.4.1 体育赛事文化产业分类的主要原则
3.4.2 赛事产业文化分类的理论借鉴以及内容分类
3.5 赛事产业文化指标结构体系构建思路与指标的筛选
3.5.1 构建思路
3.5.2 理论基础
3.5.3 赛事产业结构指标的内容范围
3.5.4 赛事产业结构体系三级指标的筛选
3.5.5 赛事产业文化的指标内容
4 区域体育赛事文化制度、文化指标研究
4.1 服务效果
4.2 项目管理
4.3 社会文化
4.4 生活质量
5 体育赛事文化环境指标的筛选过程
6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人员结构指标分析
6.1 裁判员权重指标分析
6.2 观众权重指标分析
6.3 相关人员权重指标分析
6.4 人员要素在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布局体现
6.4.1 裁判员
6.4.2 观众
6.4.3 相关人员
7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分析
7.1 区域赛事产业文化结构统计结果
7.1.1 行业结构
7.1.2 赛事产品结构
7.1.3 消费结构
7.1.4 区域赛事产业文化的权重分析
7.1.5 区域赛事产业文化结构的判断矩阵
7.2 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发展理论与对策
7.2.1 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环境的基本理论
7.2.2 国外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环境的结构状况
7.2.3 国外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环境结构的启示与借鉴
7.2.4 区域文化环境对区域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环境的影响
7.2.5 区域体育赛事文化环境的发展策略
8 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区域发展服务与价值观念指标分析
8.1 区域发展与服务指标权重分析
8.1.1 当地政策对体育从业者的支持力度
8.1.2 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赛事数量
8.1.3 每年区域传统体育项目举办次数
8.1.4 体育电视节目人口覆盖率
8.1.5 区域传统体育项目数量
8.1.6 百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
8.1.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8.1.8 每千人体育协会数量
8.1.9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8.1.10 空气综合污染指数
8.1.11 百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百万人酒店数量
8.2 价值观念指标权重分析
8.2.1 每年体育赛事赞助金额
8.2.2 假球黑哨等事件出现频率、每年体育比赛中兴奋剂问题出现次数
8.3 区域服务与价值观念提升路径
8.3.1 加大地方政策对体育从业人员的支持力度
8.3.2 重视定期举办的体育赛事的数量和质量
8.3.3 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8.3.4 加强体育赛事的宣传传播
8.3.5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8.3.6 加大对体育协会的支持
8.3.7 提高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8.3.8 保障区域内环境质量
8.3.9 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状况
8.3.10 严惩假球黑哨、兴奋剂等事件,净化社会风气
8.3.11 鼓励赞助商加入
8.3.12 强化城市治安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区域体育赛事社会文化环境指标体系构建的书籍,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切入了体育产业发展中常常被忽视的“软实力”层面。作者似乎花了不少笔墨去梳理和界定什么是“社会文化环境”,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相当扎实,对于那些想从理论上理解体育赛事举办地社会基础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地方认同感”和“社区参与度”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何被尝试纳入指标体系的探讨。书中引用的案例虽然大多是国际化的,但其背后的逻辑和框架搭建,对于我们本土的城市管理者思考如何通过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品牌,有着极强的启发性。比如,作者在论述指标权重分配时,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强调了指标的动态适应性和地域敏感性,这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即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体系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根据当地的文化基因和发展阶段进行“定制化”的构建与应用。整本书的结构严谨,数据支撑充分,读完后能让人对“软环境”的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漂浮不定的概念,而是可以被系统测量和优化的管理对象。
评分这本书在文献回顾部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它似乎试图在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图谱中定位自己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学、人类学到体育管理学,都有涉猎。但真正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其对于“指标有效性验证”环节的论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构建,而是尝试通过模拟应用或试点研究来检验指标的预测能力和敏感度。这种实证导向的严谨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在探讨特定文化符号如何影响赛事商业价值转化时,可以再多一些生动的、深入一线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模型。毕竟,指标体系的最终落地,仍然需要经受市场和地方政治的检验。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测量尺”,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丈量体育赛事在区域社会文化生态中留下的真实印记,而不是仅仅记录下表面的繁华喧嚣。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地介绍指标,而是先设定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然后逐步“解构”出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关键要素,最后再进行指标的“重构”与“集成”。这种从“抽象到具象”的论证路径,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指标体系合理性的信任感。作者对于指标“去同质化”的努力值得称赞,他力图捕捉每个区域独特的社会文化光谱,反对机械地套用已有的成功范例。书中对于指标生命周期的讨论,也很有前瞻性,指出了随着赛事目标和社区环境的变化,指标体系本身也必须进行迭代更新。这使得整部著作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动态社会评估的行动指南。对于未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体育管理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帮助他们跳脱出纯粹的经济效益评估陷阱,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语言风格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对读者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尤其是在方法论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指标筛选的标准和验证过程,如果你是希望快速获得“开箱即用”的现成指标列表的实务工作者,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然而,对于致力于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构建过程恰恰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赛事的社会接受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国际视野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体育设施建设之间的平衡点,这一议题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尖锐。我认为,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逻辑自洽且具有可操作性辨识度的分析框架,而非仅仅是罗列一堆指标。它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社会文化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能指导政策制定的工具,这对于提升区域体育赛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质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比较平稳,但信息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书中对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强调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思维,而是着力构建一个能够衡量赛事对区域社会结构、文化活力乃至居民福祉产生深远影响的综合性评估工具。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社区赋权”的指标设计,它不仅仅考察了居民参与度(量的指标),更深入地探究了居民在赛事规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质的指标)。这种对社会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关注,使得整套指标体系显得格外有温度,超越了传统上仅关注客流量和媒体曝光度的表面功夫。不过,坦白讲,对于初次接触此类研究的读者,章节之间的过渡有时略显跳跃,可能需要结合其他背景材料才能完全理解某些专业术语的引用背景,但这或许是跨学科研究固有的复杂性体现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