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

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祖怡 著
图书标签:
  • 国文教育
  • 文章学
  • 经典
  • 教材
  • 教学
  • 语文
  • 修辞
  • 写作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278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53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合语文教师及对语文感兴趣的中学生和家长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国学家蒋伯潜、蒋祖怡父子合作编撰的“国学汇纂丛书”十种之一,1942年由上海正中书局出版,1947年再版,以后又多次在中国台湾地区再版、重印。全书共分二十章,是一本集语言学、修辞学、篇章学等方面综合研究文章及其写作的书籍,适合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中学生和语文爱好者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的阅读或教育教学参考读物。

2017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正式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有一篇报道说,部编本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我很赞赏这个说法。关于怎么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我说了很多,重要的是什么?我看就是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希望我们这套“以增进阅读兴趣为宗旨”的“国文教育经典”丛书能够为此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蒋祖怡(1913—1992),著名学者、教育家,国学家蒋伯潜之子。1937年毕业于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历任中学国文教员,上海世界书局编辑、编审。1946年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受聘于浙江大学文学院。后长期担任浙江师范学院与杭州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蒋祖怡先生存学深思,勤于笔耕,著有《文章学纂要》《诗歌文学纂要》《骈文与散文》《小说与戏曲》《文心雕龙论丛》等数十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绪说 ………………………………………………001

第二章?字的形态与意义 …………………………………019

第三章?字音的变化 ………………………………………033

第四章?复词的组织 ………………………………………047

第五章?词性及其活用 ……………………………………065

第六章?实数与虚数 ………………………………………082

第七章?遣词的方法 ………………………………………092

第八章?句子的构成式 ……………………………………124

第九章?句子的变化 ………………………………………137

第十章?明喻、暗喻和寓言 ………………………………157

第十一章?夸饰 ……………………………………………168

第十二章?大名与小名 ……………………………………177

第十三章?造句上应注意的事项 …………………………187

第十四章?章篇的安排 ……………………………………213

第十五章?开端与作结 ……………………………………228

第十六章?动作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 ……………………242

第十七章?题目的研究 ……………………………………259

第十八章?写作的准备 ……………………………………269

第十九章?文章流变(上) ………………………………281

第二十章?文章流变(下) ………………………………311


精彩书摘

现代通行的是语体文,可是报章、公文还都通行文言。当民国四五年,《新青年》上登载着许多争辩的文章:有人主张仍用文言文,有人却以为非加改革、用语体文不可。现在语体文已奠定了根基,许多人都将这功劳归之於蔡元培、胡适、钱玄同诸人。胡适又有《白话文学史》的创作。可是只有上册,只谈到唐代,而忽略了宋代以后的演变;同时他只注意到古代平易的文章,以为平易便算是白话。其实语体文之所以成立,全是语文能一致的缘故。

我疑心三代以前是语文一致的。如《尚书》所载完全是佶屈聱牙的文章,而秦汉之文反较《尚书》为平易;这决不是中国文化的倒退,大抵《尚书》所载,完全是当时的口语,所以变成佶屈聱牙了。司马迁的《五帝本纪》之中,大抵是翻译《尚书》;也许因为纯写当时口语,汉代人不易明白,又或嫌它不文雅,所以改译了。又如《论语》中所用的助词,又与后来文言文所用的方式不同,大约这也是依当时口语来写录的。

…………

我们叙述白话文的开端,似乎应该从宋朝说起。宋代白话文的通行,最大的原因是杂剧讲史的盛行和理学的勃兴。

杂剧必须道白;在唐代只具雏形,而在宋代才成立。既有道白,那末,写录时一定得将道白一起写下来,不容翻译成文言。这便是实实在在的口语了。可惜在现代宋杂剧的本子不能找到。所记录的,大抵已是文人翻译过的。所谓讲史,类似今日之说书。说书当然是口语而不是文言。所以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说:

小说起宋仁宗……故小说得胜回头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

即就现在所存的《宣和遗事》而言,是口头语后来稍加润色的,与唐代的传奇大不相同,如:

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去大内门直上一条红绵绳上,飞下一个仙鹤儿来,口内衔有一道诏书,一员中使接得展开。奉圣旨:宣万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着金字牌,喝道:“宣万姓!”少刻,京师有似雪浪,尽头上载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下山看灯。

此外说话之本,如《京本通俗小说》,较唐代小说冗长,且更多曲折,起首虽然好引诗词,而内容文字却是语体。此外如《古今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非吴承恩所作者,本收於《永乐大典》中)等等,也可以说是语体的作品。

为什么宋代小说突然会有语体写的?这一半也是戏剧的发达与说书的盛行,但一半也是承唐末五代的风气;不过在宋代始有明白可考的证据罢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清光绪的时候,敦煌千佛洞的藏经才显露,大抵都运入英、法,中国也有拾其目录藏京师图书馆。书为宋初所藏,多佛经,而内有俗文体的故事数种,盖唐末五代人抄。如《唐太宗入冥记》《孝子董永传》。秋胡小说则在伦敦博物馆,伍员入吴故事则在中国某氏,惜未能目睹,无以知其与后来之关系。

宋代以帝王而喜平话,这也是平话能盛行、能保留到现代的缘故吧。

宋儒理学盛行,而有“语录体”,以为“工文则害道”,所以用平凡的俗语来解释大道的。《唐书?艺文志》已有《神清参禅语录》。学者都重口语的实录,因此白话文便通行。但是钱大昕却反对道:

释子之语录始於唐,儒家之语录始於宋。儒其行而释其言,非所以垂教也。君子之“出辞气必远鄙倍”。语录行,而儒家有鄙倍之词矣。

而当时宋儒,也确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的语解嘲的。其实,用口语作文章,宋儒也不必解嘲,后人也不必诟骂。宋儒使语体遗留下来,使口语与文章一致,他们的功劳,当在说述儒理以上。兹举陆象山语录做例:

凡事莫如此滞滞泥泥,某平生於此有长,都不去著他事。凡事累自家一毫不得。每理会一事时,血脉骨髓都在自家手中。然我此中却似个闲闲散散,全不理会事的人,不陷事中。


前言/序言

“文章”两字的本义,即“彣彰”,是文彩的意思。《考工记》:“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解释作文彩的,后来引申作“文辞”讲,和“文采”两字一样。《礼乐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疏》:“文采,谓乐之宫商相应,若五色文采。”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亦作“文辞”解:“文采不表於后世。”现代所用,都是它们的引申义。

“文采”“文辞”“文章”三者的意义是相近的。《史记?孔子世家》:“约其文辞而指溥。”杜甫诗:“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文章是代表语言的,所以也可以称作“文辞”。《论语》中说“辞达而已矣”,即以辞代“文章”;《左传》中也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话,它将“言”和“文”混在一起讲,可见文章和语言关系之密切了。我以为三代以前言语和文章一致,语文并不分途,这也是一个证据。

由此看来,文章和天分有关,也和个性有关。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便以为乡民村女所哼出的歌辞,有的也是“绝妙好辞”,并不是一定要博学通儒才能够做出来的。他说:“有读破万卷不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照他的话看来,我们不必学做文章而写出来的一定非常佳妙了。但是这又不尽然。我们不是天才,不能舍弃了规矩方圆而单重灵感,因此,也不能忽略於作文方式的探讨的。

古人常常以为文章之道是非常奥妙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什么在他们眼光里看来,文章是如此神秘的东西呢?这不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他们作文的目的是学古,脱离了现实而专拟古人,便难以逼真,不能逼真,便慨然兴叹,说文章之不易做了。扬雄在他的《解难》中说:

昔人有观象於天,视度於地,察法於人者。天丽且弥,地普而深。昔人之辞,乃玉乃金。

因为“昔人之辞,乃玉乃金”了,便不得不造《法言》来学《论语》,造《太玄》来学《易经》。《法言》中又说:“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也是这个意思。明代是专事拟古的时期。王世贞在他的《艺苑卮言》中提出他的模仿论道: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於笔端搅扰,驱斥为难。若摹拟一篇,则易於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斫轮手。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周礼》《孟子》《老》《庄》《列》《荀》《国语》《左传》《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咏之,令其渐渍汪洋。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

这种刻意求古之说,明代最为盛行,所以清代侯方域的《壮悔堂文集》评论他们:

明三百年之文,拟马迁,拟班固,进而拟《庄》《列》,拟《管》《韩》,拟《左》《国》《公》《穀》,拟《石鼓文》《穆天子传》,似矣;卒以谓唐宋无文,则可谓溺於李梦阳、何景明之说,而中无确然自信者矣。

第二,以为文章是“敷赞圣旨”的工具,因此文章便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而“神而明之”了。“敷赞圣旨”之说,始於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群其本源,莫非经典。

到了唐代,韩愈乃益张其说,以为“愈所能言者,皆古之道”,“文宜师古圣贤人”,“师其意,不师其辞”。《新唐书?艺文志》中也说他“擩哜道真,涵泳圣涯,韩愈倡之”。

宋代欧阳修也有类似此种冠冕堂皇的话。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

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耳。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后世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文而已,故用力愈勤而愈不至。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於渊泉,无不之也。

南宋真德秀有《文章正宗》以“穷理致用”为文章的功用。“夫士之於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清代方苞倡“古文义法”之说,更强调了这种传统观念。他《与申居谦》一书中说:

古文本经术而依於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韩子有言:“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兹乃所以能约六经之旨以成文,而非后世文士之所可比也。

自从韩愈以后,这种观念直深入於人心。即自以为较方苞眼光廓大的曾国藩,也不免有此成见。这也和帝制时代的环境很有关系。他说:

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於文字……所贵乎圣人者,谓其立行与万物相交错而曲当乎道,其文字可以教后世也。吾儒所赖以学圣贤者,亦借此文字,以考古圣之行,以究其用心之所在。

自古迄今,一直相传,认为这种说法是颠扑不破的大道理。因此认为做文章是一件非常艰深、伟大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是和圣贤之道有关系的。

由於上面两种原因,文章变成为至高无上而神妙莫传的秘宝。於是字字就有其出典,语语求其神似古人的语气。文章既然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便应该和它发生联系,为什么还要唯古是求?为什么一定要使它成为“赞圣”“载道”“穷理”的工具呢?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说得好:“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宾、嘉,用之则有所。未闻吟咏性情,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

唐刘知几的《史通?言语篇》中有更精辟的意见:

夫三传之说,即不习於《尚书》;两汉之制,又多违於《战策》。足以验甿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时口语,罕能从实而书,方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即遍摹《左传》;爱子长者,则全学史公。用使周秦言辞,见於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而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他所论言语文章之关系,甚为明确。从此可知专事学古的不应该了。

…………



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中国古代文章批评与创作的智慧结晶 《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并非一本简单的文章写作教程,而是对中国古代文章学思想的系统梳理与精炼提炼。它承载着历代文人对文章艺术的深刻洞察,凝聚了他们在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中淬炼出的精华。本书旨在揭示文章的内在生命力,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生成逻辑,掌握其精妙之处,从而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内容并非零散的技巧罗列,而是围绕着“文章”这一核心概念,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它首先将文章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阐述文章与道、文与天下、文与人生的内在联系。在古代文论中,“文章”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承载着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乃至治国平章的重任。“道”是文章的灵魂,而“文”则是“道”的外在表现。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厚意蕴,理解文章如何成为个体精神的载体,以及如何通过文章来影响社会、教化民众。 接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文章的“体”与“用”。“体”指的是文章的内在结构、章法布局、体裁风格;“用”则强调文章的实际功能与社会价值。作者将细致剖析不同文体的特点,如奏疏的严谨奏议,书信的委婉抒情,铭诔的庄重肃穆,赋的铺陈描绘,诗的意境营造等等。每一种文体都蕴含着独特的创作规则与审美追求。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这些规则,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艺术原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在特定的情境下,某种文体能够最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文章的“用”则涉及文章的功用性,这在古代尤为重要。文章既是思想的传播媒介,也是政治斗争的武器,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优秀的文章往往能够实现“言在此而意在彼”,以精炼的文字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甚至引导思想潮流。通过对历代经典文章的分析,读者将能体会到文章的“应变”能力,即根据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对文章“神”与“形”的辨析。“形”指的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如字词的选择、句子的组织、段落的划分等;而“神”则是文章的内在精神,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构思、意境氛围等。许多文章学理论都强调,只有形神兼备,文章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本书将深入阐释如何通过精妙的“形”来表现深邃的“神”,如何避免“言辞华美而无实”的空洞,以及如何追求“意境深远、气象宏大”的艺术境界。 在具体到文章创作的层面,本书将系统介绍“意”、“言”、“气”、“韵”等关键概念。 “意”是文章的魂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本书将强调“意”的生成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没有充沛的“意”,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苍白无力。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培养深刻的洞察力,如何锤炼真挚的情感,从而源源不断地为文章注入“意”。 “言”是“意”的载体,是文章的物质基础。本书将探讨字词的精确性、句子的节奏感、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然而,它并非提倡雕琢字句,而是强调“以少胜多”、“言外之意”的艺术境界。古人讲求“炼字”、“炼句”,但这种“炼”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意”,而非炫耀技巧。本书将揭示如何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如何组织最富于表现力的句子,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言”为“意”服务,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 “气”指的是文章的整体气势和风格。有的文章雄浑奔放,有的则委婉细腻;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则沉郁顿挫。这种“气”是作者个性、学养、情怀的自然流露。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气”,并探讨如何通过结构安排、语势变化、意境烘托等方式来营造文章的“气”。理解并掌握“气”的运用,是写出具有强大感染力文章的关键。 “韵”则更加侧重于文章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尤其在诗歌和散文中表现更为明显。这包括语音的和谐、句式的跌宕、意象的流转等。本书将引导读者关注文章的内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之美,让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动人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除了以上核心概念,“文章学纂要”还将深入探讨文章的“法”。这里的“法”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历代文人总结出的创作经验与方法论。这可能包括: 起兴与铺垫: 如何巧妙地开篇,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承转与呼应: 如何将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观点自然地联系起来,形成流畅的整体。 虚实结合: 如何在叙述中虚实相生,使得文章既有具体形象,又有深刻寓意。 抑扬与对比: 如何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炼意与炼句: 如何反复推敲,让文章的思想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精炼。 通篇结构: 如何进行宏观的谋篇布局,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本书并非照搬古人的写作模式,而是强调“为我所用”。它将带领读者批判性地学习古代文章学的智慧,从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创造出属于当代的优秀文章。 总而言之,《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是一部融汇了中国古代文章学精髓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文章的内心世界,理解文章的生命法则,掌握文章的艺术规律。无论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还是对现代文章创作的技巧提升,本书都将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门,一盏照亮文章创作道路的明灯。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二字的重量,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乍一看有些“古板”,我担心它会不会过于理论化,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趣。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这个对文章学涉猎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文章的“文气”和“神韵”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给出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范例,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精神力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的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回甘和悠长的余韵。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欣赏一篇好文章,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让我开始思考,写一篇真正有价值的文章,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内心的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评分

当我翻开《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时,我并没有想到它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文章的“精髓”的捕捉,那种深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灵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写作技巧,而是带领读者去探寻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他深入地探讨了文章的“情”与“理”的统一,以及如何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严谨的逻辑结构中。书中的“辨析”部分,让我对很多曾经不理解的文章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作者旁征博引,旁观者清地分析了不同观点,让我看到了文章赏析的多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它提醒我,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要追求更深层次的内涵。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文章学,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优秀思想的深度对话。

评分

刚拿到这本《国文教育经典:文章学纂要》的时候,我并没有报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文章学的书不在少数,很多都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带领我们回顾了文章学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这种梳理让我对整个学科的框架有了清晰的认识。随后,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章的结构、语言、意境等多个维度,尤其是对“意境”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这本书告诉我,好的文章更是“意”与“境”的巧妙融合,是作者情感、思想与自然、生活的深度共鸣。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时代的优秀篇章,并针对这些篇章,逐字逐句地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灵律动。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我阅读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提升写作能力,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来说,它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文章学的各种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了具体的写作指导中。他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构思文章、如何组织材料、如何锤炼语言,以及如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书中提供的“写作练习”部分,更是让我跃跃欲试。通过这些练习,我能够将书中所学的知识立即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反复的尝试中不断加深理解。虽然一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但书中详尽的范例和作者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教练,在我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我,让我看到了自己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也让我对未来的写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是一本我珍藏了多年的老书,初次接触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的。当时我对文章的鉴赏和写作技巧还处于朦胧阶段,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差那么点意思,缺乏灵魂和深度。翻开这本书,我几乎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扉页上“国文教育经典”几个大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分量。书中对文章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文章风格都有极为详尽的论述。我尤其喜欢它对古代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的分析,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却变得生动有趣,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书中引用的范例也是精挑细选,每一篇都堪称经典,配合着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写作秘籍”,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反复揣摩的“武功秘籍”。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打开了认识文章的新视角,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崇高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