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网络技术

传输网络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世银,李晓滨 著
图书标签:
  • 传输网络
  • 网络技术
  • 通信工程
  • 数据传输
  • 网络协议
  • 网络安全
  • 光纤通信
  • 无线通信
  • 网络优化
  • 5G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8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2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华为与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联袂创作,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亲自主笔,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谈振辉教授撰序推荐。
产教融合,在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同时,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华为HCNA官方认证教材,四本教程分别针对四项职业技能认证,100 %覆盖HCNA知识点。
配合华为ICT学堂在线视频,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扫码即看华为名师在线课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传输网络主流技术原理、设备组成和典型组网等内容。全书共9章,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技术原理、网络技术基础、SDH技术原理、WDM技术原理、OTN技术原理、4G LTE业务接入技术等内容,并设置了综合应用案例和实训。全书通过二维码方式,在相应位置穿插了很多在线视频,可以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的内容。

作者简介

李世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矿井通信与精 确定位、矿山物联网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863 项目、江苏省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余篇)。编撰出版《无线通信中的稳健波束成形设计研究与应用》等专著6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先后为主讲《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无线通信》等课程。主持江苏省和教育部教改及专业建设项目5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成果10余项。

目录

第 1章 绪论 1
1.1 4G LTE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2
1.2 传输网络演进 3
1.3 传输设备 4
1.4 本书内容与安排 5
第 2章 光纤通信技术原理 6
2.1 光纤传输基础知识 7
2.1.1 折射和反射 7
2.1.2 光的偏振 8
2.1.3 光的色散 8
2.2 光纤基础知识 8
2.2.1 光纤的结构与折射率分布 8
2.2.2 光纤的模式 10
2.2.3 光纤的损耗 11
2.2.4 光纤中的色散 12
2.2.5 码间干扰 13
2.2.6 截止波长 14
2.2.7 模场直径和有效面积 14
2.2.8 单模光纤的分类 15
2.2.9 单模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16
2.3 无源光器件 18
2.3.1 介质薄膜滤波器 18
2.3.2 光纤光栅 19
2.3.3 阵列波导光栅 20
2.3.4 梳状滤波器 20
2.3.5 耦合器和分光器 21
2.3.6 隔离器和环行器 22
2.3.7 光开关 23
2.4 有源光器件 23
2.4.1 光源 23
2.4.2 光放大器 26
2.5 本章小结 26
2.6 练习题 26
第3章 网络技术基础 27
3.1 局域网简介 28
3.2 以太网技术原理 28
3.2.1 以太网技术简介 28
3.2.2 以太网的物理介质 29
3.2.3 以太网工作机理 30
3.2.4 以太网端口技术 30
3.2.5 以太网协议 31
3.2.6 二层交换工作原理 32
3.3 VLAN技术 33
3.3.1 VLAN的基本概念 33
3.3.2 VLAN帧格式 33
3.3.3 VLAN的划分 34
3.3.4 VLAN的应用 36
3.4 IP协议 38
3.4.1 数据网络和Internet简介 38
3.4.2 协议和标准 39
3.4.3 TCP/IP协议栈以及各层功能 40
3.4.4 IP地址介绍 43
3.5 QinQ 45
3.5.1 QinQ简介 45
3.5.2 QinQ技术原理 46
3.5.3 QinQ应用 46
3.6 QoS 48
3.6.1 QoS基本概念 48
3.6.2 QoS实现技术 49
3.7 本章小结 54
3.8 练习题 54
第4章 SDH技术原理 55
4.1 SDH介绍 56
4.1.1 SDH网络的发展 56
4.1.2 PDH及其缺陷 56
4.1.3 SDH的工作方式 59
4.1.4 SDH的特点 59
4.1.5 SDH传输体制的缺点 61
4.2 SDH原理 61
4.2.1 SDH帧结构 61
4.2.2 复用 63
4.2.3 开销 68
4.2.4 指针 78
4.2.5 逻辑功能模块 81
4.2.6 组网与保护 84
4.3 SDH产品硬件 92
4.3.1 华为SDH产品系列介绍 92
4.3.2 其他厂家SDH产品介绍 97
4.4 业务配置 98
4.4.1 PDH业务配置(MSP/链形1+1/SNCP) 98
4.4.2 以太网业务介绍与配置 100
4.4.3 EPL/EVPL业务介绍 101
4.4.4 EPLAN/EVPLAN业务介绍 104
4.5 本章小结 106
4.6 练习题 107
第5章 WDM技术原理 108
5.1 WDM技术概述 109
5.1.1 WDM的概念 109
5.1.2 WDM技术的发展背景 109
5.1.3 DWDM原理概述 110
5.1.4 WDM系统组成 111
5.1.5 WDM技术的优势 112
5.1.6 传输模式与系统模式 112
5.1.7 DWDM与CWDM 114
5.2 WDM系统关键组件 115
5.2.1 复用与解复用器 115
5.2.2 光放大器 117
5.2.3 监控单元 122
5.3 WDM产品简介 123
5.3.1 传统波分产品 123
5.3.2 NG WDM产品 124
5.4 本章小结 126
5.5 练习题 126
第6章 OTN技术原理 127
6.1 OTN体系介绍 128
6.1.1 OTN概述 128
6.1.2 OTN技术原理 130
6.1.3 OTN功能模块的实现 133
6.1.4 OTN网络接口 133
6.1.5 OTN复用和映射结构 134
6.1.6 OTM复用和映射结构 137
6.1.7 OTN的比特率及容量 138
6.1.8 OTN信号的帧周期 140
6.1.9 ODUk的时分复用 140
6.2 OTN开销 142
6.2.1 电层开销 142
6.2.2 光层开销 150
6.2.3 OTN维护信号和路径层次 151
6.3 OTN产品 154
6.3.1 OptiX OSN 1800设备 154
6.3.2 OptiX OSN 3800设备 156
6.3.3 OptiX OSN 6800设备 157
6.3.4 OptiX OSN 8800设备 159
6.3.5 OptiX OSN 9600和OptiX OSN 9800设备 161
6.4 本章小结 162
6.5 练习题 162
第7章 4G LTE业务接入技术 163
7.1 PTN接入技术 164
7.1.1 PTN典型技术 164
7.1.2 PTN的典型应用 166
7.2 IP RAN接入技术 167
7.2.1 IP RAN典型组网 167
7.2.2 IP RAN业务承载实现 171
7.3 GPON技术 173
7.3.1 PON技术发展 173
7.3.2 GPON系统结构 175
7.3.3 GPON系统数据复用方式 177
7.3.4 GPON协议 178
7.3.5 GPON关键技术 181
7.3.6 GPON终端认证及管理 183
7.3.7 GPON组网 186
7.4 本章小结 186
7.5 练习题 187
第8章 综合应用案例 188
8.1 OTN业务承载解决方案 189
8.1.1 移动承载:提供大带宽、低延迟、低成本、快速部署的解决方案 189
8.1.2 城域宽带承载:解决带宽和光纤不足的困境 190
8.1.3 租赁专线:承载多种类型与速率的专线业务 190
8.1.4 固网移动综合承载:一个网络承载宽带+移动+专线 193
8.2 PTN业务承载解决方案 194
8.2.1 PTN LTE承载解决方案 195
8.2.2 地市L3VPN直接对接EPC 197
8.2.3 静态L2VPN+动态L3VPN方案 198
8.2.4 动态L2VPN+动态L3VPN方案 200
8.3 iManager U2000简介 201
8.4 本章小结 203
8.5 练习题 204
第9章 实训:SDH&OTN;常见业务配置 205
9.1 SDH配置 206
9.1.1 复用段线性1+1保护的业务配置 206
9.1.2 二纤双向复用段环业务配置 207
9.1.3 配置SNCP业务 209
9.1.4 以太网EPL业务配置 211
9.1.5 共享Port的EVPL(VLAN)配置 213
9.1.6 EVPLAN业务(IEEE 802.1q网桥)配置 215
9.2 OTN配置 218
9.2.1 TDX单板业务配置(10GE LAN业务配置) 218
9.2.2 TOA单板业务配置 220
9.3 练习题 225
《光纤通信原理与实践》 一、 引言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传输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对通信网络的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通信方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和低延迟要求。光纤通信作为一种高效、大容量、抗干扰能力强的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传输网络的核心骨干。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从光纤的物理特性到光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再到系统设计与优化,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光纤通信的精彩世界。 二、 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 光的本质与传播: 电磁波理论: 光作为一种电磁波,其传播遵循麦克斯韦方程组。理解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对掌握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机制至关重要。 光子的概念: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这为光电转换器件(如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光的干涉与衍射: 这些光学现象在理解光纤的制造、连接以及某些光通信器件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干涉效应被用于设计高品质的滤波元件。 光纤的结构与原理: 全内反射: 这是光纤实现长距离传输的根本原理。当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射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会发生全反射,从而被限制在光纤内部传播。 光纤的组成: 纤芯 (Core): 传输光信号的部分,通常由石英玻璃制成,具有较高的折射率。 包层 (Cladding): 包围纤芯,折射率低于纤芯,用于实现全内反射。 涂覆层 (Coating): 保护光纤免受机械损伤和环境影响,并提供一定的强度。 光纤的种类: 单模光纤 (Single-mode Fiber, SMF): 纤芯直径极小(通常为9微米),只允许单一模式的光传播,传输损耗低,色散小,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传输。 多模光纤 (Multi-mode Fiber, MMF): 纤芯直径较大(通常为50微米或62.5微米),允许多种模式的光传播,但会导致模间色散,适用于短距离传输。 多芯光纤 (Multi-core Fiber, MCF): 集成多根独立纤芯于一根光纤中,极大地提高了传输容量。 空芯光纤 (Hollow-core Fiber, HCF): 纤芯内部为空,光在空气中传播,具有极低的非线性效应和色散。 光纤中的损耗: 吸收损耗: 光信号能量被光纤材料吸收,转化为热能。主要由光纤材料本身的固有吸收以及杂质吸收引起。 散射损耗: 光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不均匀性(瑞利散射)或结构缺陷(米氏散射)而发生能量损失。瑞利散射是光纤损耗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光波长呈四次方反比关系。 弯曲损耗: 光纤受到弯曲时,部分光信号会从弯曲处辐射出去。微弯损耗由外部应力引起,宏弯损耗由较大半径的弯曲引起。 连接损耗: 光纤接头(熔接或活动连接器)处的能量损失,由芯径失配、端面不对齐、端面反射等因素引起。 光纤中的色散: 模间色散 (Intermodal Dispersion): 在多模光纤中,不同传输模式的光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导致信号脉冲展宽,限制了传输速率和距离。 波导色散 (Waveguide Dispersion): 由光纤的波导结构引起,取决于光纤的折射率分布和工作波长。 材料色散 (Material Dispersion): 由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波长变化引起。 色散补偿: 为了克服色散对传输性能的影响,需要采取色散补偿技术,如使用色散位移光纤(DSF)、色散补偿光纤(DCF)或色散补偿模块(DCM)。 三、 光信号的产生与调制 光源: 激光器 (Laser Diode, LD): 具有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和高光强度的特点,是现代光纤通信中最常用的光源。 半导体激光器原理: 基于PN结的受激辐射原理,产生相干光。 常用激光器类型: FP(法布里-珀罗)激光器、DFB(分布反馈)激光器、DBR(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激光器等。DFB激光器因其窄谱线宽度和良好的波长稳定性,是长距离通信的主流选择。 发光二极管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光强弱、谱线宽,主要用于短距离、低速率的光通信。 光调制: 将电信号信息加载到光信号上的过程。 直接调制: 通过改变光源的驱动电流来改变其输出光功率或频率,从而实现信号调制。简单易行,但会引入啁啾效应,影响传输性能。 外部调制: 使用外部调制器(如电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来调制已有的连续光信号。调制效果更好,可实现高带宽、低啁啾的调制。 电光调制器: 利用某些晶体(如铌酸锂)的电光效应,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改变折射率,从而调制光信号。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 (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 一种常见的电光调制器,可实现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 调制格式: 开关键控 (On-Off Keying, OOK): 最简单的调制方式,代表“1”时有光,“0”时无光。 相移键控 (Phase-Shift Keying, PSK): 改变载波的相位来携带信息。 幅度相位键控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同时改变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携带信息,可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 四、 光信号的接收与解调 光电探测器 (Photodetector, PD): 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 PIN光电二极管: 响应速度快,噪声低,是常用的光电探测器。 雪崩光电二极管 (Avalanche Photodiode, APD): 具有内光电增益,灵敏度更高,适用于接收微弱光信号,但噪声也较大。 光电倍增管 (Photomultiplier Tube, PMT): 灵敏度极高,但体积大,功耗高,已较少用于现代光纤通信。 光电导探测器: 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变化来探测光信号。 光信号的解调: 将光信号中携带的信息还原为电信号。 相干检测 (Coherent Detection): 将本地振荡的相干光与接收到的信号光进行混合,通过测量其拍频信号来恢复信息。灵敏度高,可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 非相干检测 (Incoherent Detection): 直接探测光信号的强度变化来恢复信息,如上述的OOK解调。 五、 光纤通信系统组成与关键器件 光发送机 (Optical Transmitter): 产生和调制光信号,包含光源、调制器以及驱动电路。 光纤链路 (Optical Fiber Link): 传输光信号的介质,包括光纤本身、连接器、跳线等。 光接收机 (Optical Receiver): 接收和解调光信号,包含光电探测器、放大器、滤波器和解调电路。 光放大器 (Optical Amplifier, OA): 在光信号衰减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放大,以弥补损耗,延长传输距离。 掺铒光纤放大器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 最常用的光放大器,工作在1550nm波段,具有高增益、低噪声、宽带宽等优点,是实现超长距离通信的关键设备。 拉曼放大器 (Raman Amplifier): 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效应放大光信号,具有分布式放大和低噪声的特点。 半导体光放大器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 SOA): 结构紧凑,可集成,但增益和噪声性能不如EDFA。 光开关 (Optical Switch): 实现光路切换,用于网络重构、故障转移等。 光复用器/解复用器 (Optical Multiplexer/Demultiplexer): 实现波分复用(WDM)功能,允许在同一根光纤上同时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波分复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 粗波分复用 (Coarse WDM, CWDM): 通道间隔较宽,成本较低,适用于城域网。 密集波分复用 (Dense WDM, DWDM): 通道间隔非常窄,通道数量多,适用于长途骨干网,是当前光通信的主流技术。 六、 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应用 光纤接入网 (Access Network): 将通信业务从本地交换局延伸到用户端,包括FTTH(光纤到户)、FTTB(光纤到楼)等。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连接城市内部的用户和数据中心,承载大量数据流量。 骨干网 (Backbone Network): 构成全球通信网络的主干,连接各大洲和区域,通常采用DWDM技术实现超大容量传输。 数据中心互联 (Data Center Interconnect, DCI):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光纤通信提供了高带宽、低延迟的连接方案。 无线通信基站回传 (Backhaul): 为4G、5G等无线基站提供高速连接,支持海量数据传输。 七、 未来发展趋势 更高的数据速率: 随着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下一代光通信系统将追求更高的比特率,例如100Gb/s、400Gb/s、800Gb/s甚至Tb/s级别。 更灵活的调制格式: 采用更先进的调制技术,如相干通信、多进制QAM等,以提高频谱效率和传输容量。 新型光器件: 研发更高效、更紧凑、更低功耗的光器件,如硅光子器件、相干光模块等。 智能化与自动化: 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于光网络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实现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运行。 新型光纤技术: 如柔性光纤、可重构光纤网络等,为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 八、 结论 《光纤通信原理与实践》一书,通过深入剖析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关键技术、系统构成以及应用场景,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扎实的光纤通信知识框架。本书不仅涵盖了光纤通信的核心原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让读者在理解概念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工程实现的复杂性和巧妙之处。掌握光纤通信技术,对于理解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未来通信网络的演进方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奔跑感到好奇,所以买了这本《无线通信基础》。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科普读物!从最基础的电磁波理论讲起,就像是把我带回了物理课的课堂,但是又比课本生动有趣得多。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4G、5G技术,而是循序渐进地解释了信号是如何产生、传播以及被接收的。我特别喜欢他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类比,比如把无线信号比作水波,从一个点向外扩散,解释了信号衰减和干扰的原因。他还详细介绍了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通信中的应用,比如为什么广播使用较低频率,而手机通信则需要更高的频率。书中对于天线的设计原理也有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手机的天线形态各异,以及它在信号接收和发射中的关键作用。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涉及了调制解调的技术,虽然我不是技术背景出身,但通过他的解释,我大致理解了信息是如何被“打包”成信号,又是如何被“拆包”还原的。他还探讨了不同通信标准(如Wi-Fi、蓝牙、蜂窝网络)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尤其让我感到“原来如此”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信号盲区,信号会变得很差,以及运营商是如何通过增加基站来覆盖这些区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讲解,还穿插了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比如讲解了早期的无线电报,然后过渡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通信。让我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无线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依赖手机上网,而是开始思考背后那个庞大而精密的无线通信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那些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看不见的血管”,也就是通信的底层技术,然后偶然间发现了这本《数字信号处理概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科技感,打开后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的教科书,而是非常注重原理的讲解。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信号”概念具体化了。例如,在讲解采样时,他会用一个电影帧来比喻,你不可能记录下每一秒钟的所有瞬间,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捕捉,而这个捕捉的频率,也就是采样率,直接影响到你最终看到的画面是否流畅。然后他又将这个概念延伸到声音信号,解释了为什么CD的采样率是44.1kHz,以及更高的采样率能带来什么好处。书中对滤波器原理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滤波器只是简单地“过滤掉”一些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滤波器可以做到很多事情,比如去除噪声,保留我们想要的声音,甚至改变声音的“音色”。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书中讲解了傅里叶变换,虽然我不是数学专家,但作者通过图示和形象的比喻,让我大概理解了如何将一个复杂的信号分解成无数个简单的正弦波叠加而成。这就像是把一个嘈杂的乐队演奏曲分解成每一个乐器单独演奏的声音。他还探讨了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如何防止失真,以及如何通过一些编码技术来纠正错误。这本书让我对数字信号处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各种通信和影音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精妙算法。

评分

出于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心,我最近购买了《互联网协议与体系结构》这本书。初读之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的世界。他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协议的细节,而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互联网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分层模型”的讲解,就像是把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分解成不同的施工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接口。TCP/IP协议栈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可以流畅地浏览网页,为什么电子邮件能够准确送达。他用生动的比喻,将IP地址比作邮政编码,将MAC地址比作门牌号,让我瞬间理解了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被定位和转发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路由协议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信息在网络中能够找到最短、最快的路径,而不是简单地直线传输。他还探讨了DNS(域名系统)的作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只需要记住网站的名字,而不需要记住那些复杂的IP地址。对于HTTP协议的介绍,让我理解了浏览器是如何与服务器进行交互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它还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决策和演进,让我感受到了技术背后的人类智慧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上网”这个表层,而是开始窥探到它背后那个复杂而有序的运行机制。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那些能够串联起世界、让信息飞速流转的幕后英雄——传输网络。手边正好有一本《城市交通脉络》,拿到手里就爱不释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解书,不如说是作者带着我走了一趟他眼中的现代城市。翻开第一页,不是枯燥的技术参数,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卷,从繁忙的十字路口到蜿蜒的地下管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城市如同生命体般跳动的心脏。他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先让你“看见”它。例如,在描述如何缓解高峰期拥堵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智能信号灯”的概念,而是先描绘了清晨街道上车辆缓慢挪动的景象,然后引出“流体力学”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比如如何根据车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让车流像水一样顺畅地涌过。接着,他又将视角拉远,谈到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如何影响其交通负荷,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来分散压力。读到关于“公交优先道”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不仅仅是减少了几辆车的等待时间,而是通过重塑交通秩序,为公共交通赋予了更高的效率和优先级,从而引导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书中对于不同类型道路的设计理念,例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分工,以及它们如何层层递进,将人流和车流导向目的地,也让我耳目一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交通系统看作是孤立的,而是强调了它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信的相互依赖性。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比作人体的神经网络,每一个节点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瘫痪都可能影响全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我认识城市的新视角,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我以前可能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并且开始思考,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城市里,交通是如何被精心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运转。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连接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如何被串联起来的,所以便入手了这本《光纤通信原理》。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闪耀着光芒的世界。作者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光纤是如何将信息以光的形式进行传输的。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深入技术细节,而是先讲述了光是如何被引导和弯曲的,就像是河流在河道中流淌一样,光在光纤中也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对“全内反射”原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光能够被“困”在光纤里,并沿着它向前传播,而不会轻易地“泄露”出去。我还学习到了不同类型光纤的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比如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区别,以及它们分别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和短距离传输。书中对光源和探测器的介绍,让我明白了光信号是如何被产生和接收的,就像是发送信息的人和接收信息的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讲解了如何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以及如何将光信号再转换回电信号,这其中涉及到的光电器件技术,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他还探讨了光纤通信在互联网、电信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让我看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玻璃丝”是如何支撑起我们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光纤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便利和可能性。

评分

产品与描述一致,外观完好,送货快。

评分

路由交换这样的基础书,我应该有好几本呢。

评分

京东快!

评分

我是单位的都是华为设备,以前在学校学的都是思科的,没办法得自学了,不过书很好,知识点也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 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不错

评分

。。。

评分

书应该还是不错的,希望能好好地学习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