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本报告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用于跟踪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的协同指数和比较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的地区发展指数。从京津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个协同指数变化趋势看,京津冀共享发展进步显著,绿色发展明显进展,协调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创新发展成效较小,开放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京津冀三地社会科学院及首都经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联合发起的专业性智库。智库旨在联合京津冀的社会科学人才资源,促进三地智库资源联动,充分发挥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推进形成京津冀社会科学创新共同体。
第一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二雄安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较大突破()
四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设()
五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六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
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进展()
第二章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
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
三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
四指标测算的数据说明()
第三章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的结果分析()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总体趋势()
二京津冀创新发展协同指数()
三京津冀协调发展协同指数()
四京津冀绿色发展协同指数()
五京津冀开放发展协同指数()
六京津冀共享发展协同指数()
第四章京津冀三地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一京津冀综合发展指数比较()
二京津冀创新发展指数比较()
三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比较()
四京津冀绿色发展指数比较()
五京津冀开放发展指数比较()
六京津冀共享发展指数比较()
第五章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专题研究()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雄安新区产业
定位()
二雄安新区建设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
几种倾向()
三雄安新区打造世界级“新经济”新区的
思路()
四雄安新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的
思路()
五建立与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
人口与住房政策()
六国外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
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第六章继续推动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发展的
建议()
一建立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区域
产业协同发展()
二推动京津优质服务资源对外辐射,
促进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
三引入多元化的治理机制,改善区域
生态环境质量()
四引导区域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促进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五创办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建设
京津冀对外开放新高地()
作为一名关注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师,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调整,更涉及到产业布局的优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以及公共服务的共享。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7)》所承诺的“指数”概念,让我对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个量化的框架,来评估协同发展在不同领域的实际成效。比如,在交通一体化方面,报告是否量化了城际交通网络的建设成果?在产业协同方面,是否分析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情况?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否提供了跨区域的污染物监测和治理效果数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份报告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能够通过指数的变化,揭示出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在要素流动方面,是否存在阻碍?在创新资源共享方面,效率如何?这些都将是我在阅读中重点关注的。
评分我是一位对宏观经济和区域战略研究颇有兴趣的学者,在我的研究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过去几年,围绕这一国家级战略,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解读,但真正能够提供系统性、量化分析的报告却并不多见。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7)》的出现,在我看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我非常关注这份报告是如何构建其“指数体系”的,它是否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个维度,比如经济一体化程度、创新能力协同、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报告中使用的统计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分析方法是否严谨?这些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观察的洞见,揭示出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深层逻辑和潜在挑战。例如,不同区域在协同发展中的角色分工是否清晰?资源配置的效率如何?是否存在新的瓶颈或制约因素?我希望通过对这份报告的深入研读,能够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劲儿,深蓝色基调,加上金色的字体,既显得专业又不失大气。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是一名在京津冀地区工作的普通市民,平时也挺关注区域发展的,尤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我一直觉得,这么大规模的区域战略,肯定涉及方方面面,光靠新闻报道了解到的信息总是碎片化的,不够系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7)》时,就觉得找到了一个深入了解的好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有数据支撑的视角,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过去一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产业、环境、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进展和变化。特别是那些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比如跨区域的交通便利度提升了多少,空气质量是不是真的在好转,教育和医疗资源如何实现共享,这些我都很期待能在报告里找到答案。一本好的报告,不应该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更应该能够反映出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读懂、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评分我对投资和商业机会非常敏感,尤其是在看到国家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从中受益的投资方向。一本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的报告,对我来说就像是市场风向标一样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7)》能否为我揭示出哪些行业正在受益于协同发展?哪些地区的投资潜力正在显现?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希望报告中的指数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活跃度、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例如,如果报告显示某个领域的协同指数在快速提升,那么就意味着该领域可能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样,如果某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指数表现出色,那么该区域的房地产、消费等市场也可能迎来增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战略指导,帮助我更精准地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规避潜在的风险。
评分我是一名在京津冀地区生活多年的普通居民,对这里的城市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尤其是在近几年,明显能感受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努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一体化发展。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对这些宏大的政策和战略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缺乏具体的概念。《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17)》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了解这一切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数据,让我明白“协同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我每天通勤的路上,是不是更顺畅了?孩子们上学、看病的便利性有没有提升?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不是更干净了?这些都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回答这些“百姓的账本”式的问题,让我感受到政策的温度,理解国家战略的意义,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