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文阁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倪海东作序。全书共收录了2015—2017年在北京语言大学给国内外学生所做的“中国道路大讲堂”高端系列讲座中的12讲。主讲嘉宾包括知名学者、智库领导、资深外交官、国际公务员和著名作家。讲座多视角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阐发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及其对世界的一般意义。
丁文阁 辽宁朝阳人,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副教授,哲学硕士。曾获校青年教师优秀教学“一等奖”,获北京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先进师德个人”等称号,入选北京市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目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国情等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曾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重大课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撰写相关领域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全球治理变革——新时代中国的国际经济组织参与》。
第一讲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王帆
第二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与全球意义王义桅
第三讲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故事阮宗泽
第四讲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孔根红
第五讲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中国道路苏长和
第六讲和合主义与中国道路余潇枫
第七讲中美战略竞争趋势及其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阎学通
第八讲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促进全民学习肖丽萍
第九讲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王嵎生
第十讲全球格局的变化趋势王逸舟
第十一讲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写作陈志瑞
第十二讲中国创造与文化自信赵晏彪
“转型期”概念界定及其一般特点国际格局自冷战后出现转型期。所谓“转型期”,就是指国际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之后,始终没有相对定型和固化,而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与调整之中。旧的力量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力量平衡尚未形成,世界继续向着不确定的方向变化发展。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拐点:国际关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但这显然是指进行的过程,而非结果。
第一讲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0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00转型期一般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时间跨度较长。阶段性变化虽然周期缩短,但结构性变化仍然处于波动起伏之中。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几次大的转变:从冷战结束时的大变局到20世纪末;2001年“9·11”事件导致国际安全形势大变,反恐成为时代主题,大国安全协调得到提升;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金融危机具有全球影响,而且金融动荡、体系变革、力量对比调整相互交织,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演变在加速。从时间段来分析,1989年到2001年为12年,而2001年到2008年则为7年,较之20世纪约30年为一周期,具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的爆发周期在缩短,且呈现不均衡的周期变化。
第二,大国关系趋势性紧张。从历史上看,转型期通常伴随着大国关系紧张和热点升温,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这几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国际局势和大国关系都处于相当紧张和尖锐对峙的态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兼之相互依存和核威慑平衡的制约,大国关系也显现出不同的表现态势。比如,虽然中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紧张,但并非失控。
第三,内部转型与外部转型同步。转型期的变化还涉及各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各国国内的形势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同样面临失业、贫富分化加大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对它们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新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国内转型引发的矛盾很可能外溢到国际转型进程中,增加国际转型的复杂性。这种转型也包括亚太地区各国的国内经济转型。
第四,转型期与复杂性不断增加相伴……
即便我还没有机会深入品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但这个书名便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我能感受到,本书汇集的绝非等闲之辈,而是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独到见解的智者。他们或许会以人文主义的关怀,审视当下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贫富差距的加剧、社会不公的蔓延,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冲突。从这些名家的视角出发,我期待能看到他们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丰富解读,它是否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去追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它是否要求我们在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上,寻求更广泛的共识?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幅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全球图景,它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政治或经济层面,更可能触及到个体的情感、尊严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我憧憬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同理心,去理解不同人群的困境与诉求,并以此为基石,共同探索通往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和谐的世界的路径。
评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尽的联想和期待。我仿佛看到,一群目光深邃的智者,正坐在一个宏大的舞台上,侃侃而谈。他们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各自独特的专业领域出发,为我们描绘出“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我猜测,书中定然会有关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反思,这些名家或许会分析当前国际机构的局限性,并提出更具包容性和效率的改革方向。他们可能还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不同文明如何在这种共同体中实现互鉴共荣,而非简单地被同化或冲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共同体”的伦理维度和实践路径的探讨,比如,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时,如何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如何承担共同责任,又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审视自身在构建美好未来中的角色;它也是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以更宏大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去拥抱那个属于全人类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评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前瞻性。即便我还没拜读,我已能想象到书中汇聚的将是怎样的高屋建瓴的智慧。我猜测,那些被冠以“名家”之称的作者们,必定是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进行深刻的梳理和预判。他们或许会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出发,剖析国家间的互动模式,并提出如何从零和博弈走向共赢发展的理论框架。又或者,会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如何改变人类社会,以及我们如何在共享科技红利的同时,规避潜在的风险。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比如,在资源有限、利益冲突加剧的当下,如何建立起一种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以及如何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感受到尊严和归属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概念的阐释,更是关于一种愿景的描绘,它召唤着我们所有人,无论身处何方,都应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前瞻性的态度,去共同面对和塑造我们所处的这个地球村,去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播撒希望的种子。
评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但这个书名本身就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它让人联想到那些站在时代潮头、具有国际视野的思想巨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星球上日益交织在一起的命运的。我想,书中收录的肯定不乏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当下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独到分析。或许,会有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人类文明发展中合作与冲突的脉络,指出团结互助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可能,会有经济学家剖析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强调构建互惠互利的经济体系对于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如何超越隔阂、增进理解的讨论,因为“命运共同体”绝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联盟,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认同和价值观的共通。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鼓励我们跳出狭隘的国家或民族视角,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同理心的方式来思考和行动,去迎接那个属于全人类的未来。
评分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即便我尚未有机会细读它,但单从书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名家视角》本身,就已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画卷。它预示着我们将从一群拥有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的人物那里,窥见通往一个更美好、更团结世界的路径。我能想象,书中收录的定然是那些在国际关系、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享有盛誉的思想家们的精辟论述。他们或许会以历史的纵深感,回顾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挑战与合作,分析当今世界格局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期待着书中能有关于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疫情等,如何超越国界,通过协同努力来应对的独到见解。同时,我也好奇这些名家会如何解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它是否意味着在价值观、利益和责任上的深度融合?是单纯的国际合作,还是更深层次的文明互鉴与共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探讨的著作,更可能是一份献给未来世界的行动指南,激励着我们以更开阔的胸怀和更坚定的信念,去拥抱这个日益紧密相连的世界,共同承担起塑造未来的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