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已经揭示了现代协商民主的两个必备要素:协商过程的参与者,尤其是官方和民众的意见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考虑;协商过程应该在媒体的监督下进行。如果不具备这两个要素,即使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商。批判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并且提炼出了协商民主的两大核心:平等参与和理性交往。
《批判理论视阈中的协商民主》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在批判理论的宏观视阈下,对协商民主进行细致研究。批判理论的宗旨是批判现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议会民主,探寻具有进步潜能的政治模式,其中尤以“协商民主”具有影响。协商民主经历了理论萌芽、成形、成熟、实践四个阶段。本书也就此分为四章,依次论述了马尔库塞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阿伦特的公共空间理论为协商民主提供了规范基础;哈贝马斯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集大成者;塞拉.本哈比、艾里斯.扬、南希.弗雷泽和詹姆斯.博曼对哈贝马斯的理论进行了辩护和调整;瓦尔特.巴伯、罗伯特.巴莱特和黛拉.波尔塔则倾向于把协商民主当作一种社会运动。作者贺羡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中央编译局战略部博士后(已出站)、助理研究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英美马克思主义和正义理论、民主理论研究。
贺羡,生于1986年,山东泰安人,2013年获得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从事博士后工作,后转入世界发展与战略研究部,2015年出站。现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全球治理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研究领域团队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英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协商民主、女性主义等;出版一本个人专著《一元三维正义论——南希?弗雷泽的正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二十余篇,主持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部级课题。
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著作,它们深刻地改变了我看待权力、知识和社会结构的方式。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下了。题目中的“批判理论视阈”立刻点燃了我研究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我熟悉的那些关于批判理论的深刻洞见,应用到对民主这一古老而又至关重要的政治形式的分析中。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资本主义、权力结构以及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张力,并把它们与民主的运作机制联系起来。特别是“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它在批判理论的框架下会呈现出怎样独特的面貌?是否会揭示出传统协商民主理论中可能被忽视的权力不对等问题,或者提出更具颠覆性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精细、更加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民主制度如何在看似自由平等的协商背后,依然可能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限制,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一种更具解放性的民主。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深感忧虑的读者,我对任何能够揭示社会不平等根源并提供深刻反思的著作都抱有极大的期待。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批判理论视阈”几个字,直接触及了我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质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尽管口头上强调民主和自由,却依然存在着如此显著的贫富差距、权力集中和边缘群体被压迫的现象。这本书似乎承诺提供一种理论工具,来剖析这些问题的深层结构。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民主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分析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着民主的实际运行。特别是“协商民主”的视角,我猜想作者会从批判理论的角度,对“协商”这一行为本身进行解构,揭示出不同群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地位差异,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能够代表所有声音,而不是仅仅迎合既得利益者的协商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沉的蓝色搭配着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理性而又不失深度的感觉。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上“批判理论视阈”几个字,就预示着这是一次深入的理论探索。我一直对民主的运作机制和其理论基础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跳出传统框架,进行深刻反思的理论。我知道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民主的书籍,但往往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强调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的根基。而这本书的题目,则让我看到了将批判性思维引入民主讨论的可能性,这正是我一直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民主在当下的复杂语境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理论的深化来应对这些挑战。我对书中对“协商”的理解尤其好奇,因为在我看来,有效的协商是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商,如何避免协商沦为形式,这其中的理论难点和实践困境,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评分我一直对政治哲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想家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对现代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深刻反思的思想。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批判理论视阈”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等重要的批判理论家。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学派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分析当代的民主实践。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框架下,对“协商民主”进行一次全新的解读。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挑战我们对民主的传统认知,揭示出在看似民主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蔽的强制力量,或者对协商的参与者群体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分析。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如何实现有效的、包容性的协商,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理论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构建和维护一个更具实质意义的民主。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论的深度决定了我们理解现实的广度和高度。因此,在阅读任何关于社会政治议题的书籍时,我都会特别关注其理论的扎实程度和视角的新颖性。这本书的题目“批判理论视阈中的协商民主”,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批判理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深刻的、反思性的分析路径,而“协商民主”则是当代民主理论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协商民主的优点或缺点,而是会尝试用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去审视和评估协商民主的潜能与局限。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批判理论如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协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权力不对称、社会不公以及话语霸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如何构建更具解放性和包容性的协商民主模式的见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民主的一个话题,更是一次用深刻理论武装我们理解现实,进而思考如何改变现实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