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华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政治
  • 文化
  • 红色经典
  • 一师
  • 回忆录
  • 时代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46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00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个从山区农民家庭走出的年轻人,为何能够成为改天换地的旷世奇才?毛泽东何以成为毛泽东?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深度揭示了他在一师求学期间的追求之奇,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关键奠基期。丈夫要为天下奇,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能有那样特立独行的执着追求,能达到那样深邃独到的思想境界,后来能够成就那样的伟业、成为那样的伟人也就不奇怪了。
  人与人有数不清的相同,为什么结局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如何生活才能达到人生目的?创业立世的可大可久之基是怎样打下的?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为在校求学者、事业奋斗者、领导管理者,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经典样本。

作者简介

  王立华,中共党员,解放军原总参政治部宣传部领导、正师职研究员、大校,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中心红色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副院长兼秘书长,捍卫“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案法庭代理人。著有《九谈》,负责组织编撰《世界新军事变革丛书》共12册、《“四会”政治教员实用读本》《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讲稿集粹》等著作,参与撰写过多种内部教材。

目录

引言

一、立奇志
见地1: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
见地2:真欲立志,须得真理
见地3:圣人,惟在得一大本
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见地5:要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见地6:读书为上,教书办事为下
行迹1:昭山寺论道
行迹2:岳麓山夜谈

二、读奇书
例1:读《雪中遇猎》
例2:读《孙子集注序》
例3:读《农书》
例4:读《西师意<实学指针>序》
例5:读《日知录序》
例6:读《朴学斋藁序》
例7:读《韩昌黎全集》
例8:读《庄子·逍遥游》
思悟1:有无生于心理
思悟2:“我”是万事万念的中心
思悟3:以我立说,才有起点和本位
思悟4:自利,主要是利自己的精神
思悟5:即使世上止有我一人,也要尽吾之性、完吾之心
思悟6:义务和道德与利己不冲突
思悟7:百般价值依个人而存
思悟8:善是“关系点”
思悟9:且为作用,且为正鹄,则无往不乐
思悟10:理想不能达到,惟事能达到
思悟11:人类只有精神生活
思悟12:圣人,抵抗极大之恶而成
思悟13:人类理想谬误性多
思悟14:恶是次等的善
思悟15:思留名于千载者妄也
思悟16:“能”与“尚未能”,性质相等
思悟17:死不可怕,无非是散与此而聚于彼
思悟18: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无生灭成毁
思悟19:一日个人主义,一曰现实主义
思悟20:良心与冲动理应一致
思悟21:心灵只有变化,而无创作之力
思悟22:英雄豪杰的行动,决无有能阻回者
思悟23:知也,信也,行也,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思悟24:我即宇宙
思悟25:义务是我精神中自然发生的
思悟26:对己之义务无有在一定程度中止之理
思悟27:人类生活的本意,在发达其个体
思悟28:宇宙一切差别,皆不过其发显的方面不同
思悟29:真伪所分,即优劣所分
思悟30:君子小人之别,在其识见有高下
思悟31:福德同一
思悟32:宗教可无,信仰不可少
思悟33:世上有成毁无生死,有空间无时间
思悟34: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
思悟35: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
思悟36:心力

三、交奇友
友1:与陈昌
友2:与易昌陶
友3:与罗章龙
友4:与李立三
友5:与萧子升
友6:与蔡和森
友7:与何叔衡
友8:与萧三
友9:与罗学瓒
友10:与张昆弟
友11:与周世钊
友:12:与陈书农
友13:与陈赞周
友14:与邹鼎丞
友15:与周晓三
友16:与叶兆祯
友17:与邹蕴真
友18:与熊昆甫
友19:与熊瑾玎
友20:与李维汉
友21:与傅昌钰
友22:与曾以鲁

四、创奇事
奇事1:超然物外
奇事2:特别学生
奇事3:不抄
奇事4:野蛮其体魄
奇事5:开除校长
奇事6:自讼
奇事7:论“汤督”
奇事8:论国局
奇事9:预言
奇事10:打秋风
奇事11:智胜

后记

精彩书摘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见地4:使愚人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毛泽东的志向是动天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办法,是先动天下之心。那么,天下之心是什么状况?能让人乐观吗?他说:
  “吾见今之人,为强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
  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如商货,如土木,
  不亦大可哀哉!”
  我看到现今的人们,大都为强人所利用,盲从于他人的是非判断,丧失了独立思考与选择,就像没有思想的商货和土木,被人任意颠倒、播弄、摆布,这种状况太让人悲哀了!
  一位朋友曾不解地感叹:世间为何愚者多而智者少呢?那些老朽已经耳不聪目不明,讲真理不能听了,推促也不能动了,这不足为怪。但为何在少年中也有那么多不顾道理之人,他们一味在那里摸黑行路、盲目行事,即使在学习哲学的讲堂上,也昏昏欲睡不愿意听讲。古人讲“死生亦大矣”,可他们连死和生这类大问题都那样不求解释,只为眼前那些梯米尘埃一样的小事去争,真的是太不智了!
  如何看待这种可悲现象?毛泽东认为,这是千百年恶社会熏陶所造成的,那些不懂道理的人也非常可怜,因为终日在他们心中烦恼作战的,就是那几件事:一个是生与死,一个是义与利,一个是毁与誉。他说:
  “愚者当前,则只曰于彼乎,于此乎?歧路徘徊,而无一确实之标准,以为判断之主。此如墙上草,风来
  两边倒,其倒于恶,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
  对那些愚人来说,生死、义利和毁誉这些问题,人生面临着那么多的岔路口,到底如何去判断抉择,并无一个确实标准。他们像随风倒的墙头草,或倒向善,或倒向恶,都是由偶然的风向决定。用一种笼统的社会制裁方法,对行善者鼓吹表彰,对作恶者惩罚裁抑,一切人都被赶到这种管束之下,才相继做到为善不为恶,如守节、育婴、修桥、补路,乃至孝敬、友爱、亲睦、雍和、信任、体恤等,这些固然是好事,但却是一些盲目的动作,只是借助于制裁与被制裁两个方面的心理,强力推行的一些盲目行动,而不是他们的自觉作为,更不是基于对大本大源的认识。
  怎样才能让愚人不再盲从,依据自己感悟的正确主张自觉做事呢?毛泽东提出:
  “吾人欲使此愚人而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要改变这种状况,改变这个世界,必须让大家都来学哲学。人人都掌握了哲学,才有可能使愚人逐渐变成智者,做事不再盲从于他人的是非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合乎真理的要求。人人都具有正确的哲学见解,整个社会才能人己安宁,争端平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在全社会普及哲学,使广大群众都成为有觉悟、有智慧、有自己正确主张来主导行动的人,这样的崇高境界能达到吗?应当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对毛泽东来说,这决不只是理想与空谈,而是一生事业中不懈推动的大规模的实践。
  他的领导方法最根本的特点是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使广大群众变成自觉的战士,依靠他们完成翻天覆地的伟业。革命战争年代,他所缔造领导的党和军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课程,学唯物辩证法,学社会发展史,学《实践论》《矛盾论》,硬是把一支主要成分为贫苦农民的队伍,改造成世所罕见的最有觉悟、最先进、最强大的所向无敌的革命力量,把一盘散沙凝聚成坚不可摧的钢筋水泥。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又大力号召学哲学、用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使人民群众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了,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助人为乐、朝气蓬勃、豪情万丈的毛泽东时代,在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一个走向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掌握了哲学武器的人民大众,真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
  而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仍会退化为一盘散沙。
  ……

前言/序言

  本书主旨:揭示学子毛泽东的追求之奇。
  聚焦时段:1913年春~1918年夏,年龄20~25岁。
  简要经历:先是考人湖南省第四师范,一年后并人一师,在一师学习直到毕业。
  基本评价:这5年半时间,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变升华期,也是领袖成长的关键奠基期。现在看来,当时能有那样特立独行的执着追求,能达到那样深邃独到的思想境界,后来能成就那样的伟业、成为那样的伟人,也就不奇怪了。
  那时,一师有个外号叫“毛奇”的学生,他就是毛泽东。
  为何会有这样的外号呢?直接起因好像在外部。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中国也是参战国,战争发起国的德军总参谋长叫毛奇,世界声名远扬。还有他的叔叔老毛奇,也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名将,也曾任职总参谋长,他在会见晚清重臣李鸿章时,曾讲过一句非常强权的话,让国人印象极深:
  “所谓万国公法者,惟小国之事尔,大国之间,惟有实力。”
  关注时事的学子们,自然对毛奇大名耳熟能详,便拿来戏称毛泽东。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背景机缘,更重要的原因在人。学子毛泽东确为一奇人,那外号中的“奇”名符其实。
  当年,同班同学彭道良,与人介绍毛泽东时说:
  “颇知其为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此君可谓奇特之士。”
  一师同学好友陈赞周,也曾对人评价他说:
  “润之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
  学生时期的毛泽东,也绝不回避对“奇”的追求,常对人说
  “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
  要为天下奇,这真的是人生追求,还是随意说说而已?
  毛奇,奇士,奇男子,与领袖成长究竟是何种关系?
  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环境条件,同样的学校和老师,同样的个人机遇,人与人有数不清的相同,为什么结局会有那么大的不同?人的成长、成就与价值,到底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还是内在素质和追求决定?一些人认为,一切取决于命运和机遇,或者是因为神佛保佑、祖宗福荫、风水造就及贵人相助等,归根结底是由外因决定。而毛泽东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信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把发展看成事物内部的必然运动,是一个与外部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自己的运动,这既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方法,也是探索领袖成长的钥匙。
  在毛泽东的成长过程中,固然离不开外部环境和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他那些与众不同的内在追求之奇,却蕴含着更多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探求大有裨益。
  毛泽东追求要为天下奇,到底“奇”在哪里?
  本书就围绕这个“奇”,从四个方面深人展开。即: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
  立奇志,读奇书,是书的前两部分。读起来或许没有一般故事的趣味,甚至会感到有些内容生涩艰深,但那却是学子毛泽东思想探索与升华的过程,是他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与灵魂,其中有直接穿透心扉的特别思悟乐趣,还有哺育领袖成长的特殊思想营养,内含关于宇宙、人生和事业的本原之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在写作过程中,曾为闻所未闻的发现激动不已,那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也是很少有人讲起的妙道真经,所以书中不吝篇幅展开。书中阐释的思想观点和论据,基本来自于毛泽东文稿原文,只是由难懂的文言转变为易懂的白话,再加笔者的理解延伸而已。正是由于学生时期的毛泽东有那样的思想高度,才有可能成就后来那样奇伟的功业。了解那些大本大源层面的至理,方知伟人出现并非偶然。
  交奇友,创奇事,是书的后两部分。主要讲述学子毛泽东的交友和做事,读起来相对轻松些。他在一师的那些奇友奇事,应是这方面著作中第一次系统挖掘整理。他的奇伟志向和精深思考初步进入人生实践后,表现出种种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细心琢磨那些行迹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领袖成长的奥秘。
  过去的都是现在的,现在的也将成为过去。
  读懂真实的历史与伟人,为了今天和明天的不懈奋斗。
历史的转折与民族的觉醒: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变革的深度剖析 书名:风云激荡: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精英群像(暂定)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微的史料考据,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也最为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聚焦于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出路的艰难历程,描摹那个时代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关键人物群像,并探讨那些深刻影响了民族命运的思潮冲突与制度变迁。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崩塌与外部冲击的洗礼(约 400 字) 近代中国的剧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传统帝国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与内部结构性矛盾激化下,无可避免的瓦解过程。本书将从晚清的政治生态入手,细致梳理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如何被迫打开国门,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战争叙事,而是深入探究清廷在外交、军事、财政等层面所暴露出的系统性危机。 特别地,本书将引入“地方权力重构”的视角。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内部动荡,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促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这种权力的下放与重组,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变化埋下了伏笔。同时,我们将考察洋务运动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努力,分析其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新式企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深刻地揭示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局限性——即在维护封建伦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的尝试,注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困境。这一阶段的叙述,侧重于“挣扎”与“适应”,展现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面前的笨拙与努力。 第二部分:启蒙的阵痛与思想的熔炉(约 500 字) 转型时期最剧烈的冲突往往发生在思想领域。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描绘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如何进行痛苦的思想探索与阵地转移。从早期对西方政治制度的零星介绍,到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的爆发,再到戊戌变法的雷厉风行与功亏一篑,我们详细梳理了知识分子群体从改良主义到革命主义的心理转变轨迹。 重点章节将聚焦于梁启超、康有为等思想巨匠的理论构建,分析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蓝图。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无情的。本书将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仅归咎于保守势力的阻挠,更在于其脱离了社会基础和民众认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精英尝试。 随后,我们将进入一个思想更为激进的时代。革命理论的传播、排满思想的兴起、以及西方各种思潮(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熔炉”阶段。我们探讨革命党人如何通过文学、会党和暗杀等方式动员民众,为推翻帝制做舆论准备。此阶段的叙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与实践的残酷。 第三部分:共和的试验与军阀时代的乱局(约 400 字)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两千年帝制的终结,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繁荣。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审视“共和”在中国的艰难开局。我们分析袁世凯的崛起与覆灭,揭示了新生的共和政体在权力结构、地方势力和军队控制上的先天不足。 军阀混战时期的历史,往往被简化为权力斗争的零散片段,但本书将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央权威的真空如何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同军阀集团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如北洋系、皖系、直系之间的分化)如何影响了国家资源的配置和民生福祉? 同时,我们不会忽视文化上的觉醒。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从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向更深层的文化启蒙的转向。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批判,对白话文的推广,对科学与民主的呼唤,为后续的政治选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这一部分强调的是:政治秩序的重建,必须以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的重塑为前提。 第四部分:民族主义的淬火与新政治力量的崛起(约 250 字) 在军阀割据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侵略的背景下,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浪潮。本书最后将考察中国政治力量的再组织化过程。 国民党如何整合孙中山晚年的“三大政策”,努力实现南北统一;而一股新的、具有深刻群众基础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工农阶层,探索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精英道路的革命路径。本书将对比分析不同政治派别在动员社会资源、争取国际支持以及制定国家建设纲领上的异同,为理解中国走向最终统一与独立奠定坚实的分析基础。 总结: 《风云激荡: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精英群像》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重细节的历史叙事,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着力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不同历史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希望理解现代中国根源的读者的严肃历史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描绘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让人对书中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不得不放下书本平复一下心情。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凑激烈,时而舒缓悠远,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走向和人性的复杂。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感悟,这才是真正的好书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对场景和环境的描写功力非凡,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幽深静谧的府邸,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气味和温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笔下的人物绝非脸谱化的符号,他们有优点,有缺点,有挣扎,有妥协,充满了真实的人性光辉与阴影。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他们的欢笑与泪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它的魅力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那些未言明却又心照不宣的情感流动。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对它的篇幅感到有些畏惧,但一旦进入状态,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作者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自洽,其中的细节考据得非常扎实,这看得出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可信度。此外,这本书在探讨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选择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引人深思。它成功地在娱乐性和思想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仍然久久回荡着书中的某些片段和台词,这无疑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伟大的重要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丰富的。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理想与代价的深刻寓言。作者的叙事视角不断在宏观的时代洪流和个体命运的微观视角间切换,这种跳跃感非常有效地避免了叙述的单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对“何为英雄”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判断权交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耐读性。我感觉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对书中某些角色的行为产生新的理解。这是一部值得被反复阅读、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杰出作品,它的价值远超于纸张本身所承载的文字。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结合起来,使得叙事既有史诗般的广度,又不失人情味。作者在铺陈故事情节时,展现了极高的驾驭能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处处暗藏伏笔,最终汇集成一个逻辑严密、水到渠成的结局。这种精心的布局,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而且,作者在语言运用上颇具匠心,时而使用古典雅致的辞藻,时而又夹杂着生动鲜活的口语,这种混搭非但没有显得突兀,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叙事技巧有较高要求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