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朝纲 著
图书标签:
  • 禅宗
  • 音乐
  • 美学
  • 中国哲学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音乐哲学
  • 宗教音乐
  • 传统文化
  • 心灵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4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0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2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是一部本填补空白的学术基础研究。禅门中人关于音乐的论述,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都未被学界引入相关论著之中。禅宗音乐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至今,对它的文献发掘、整理,还未起步,对它进行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的发掘、整理、研究,就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这不仅能为创建“禅宗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做好基础的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并且能拓宽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领域,扩大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充实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内容,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提供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国化美学话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阐释,下编为文献汇编。

作者简介

  皮朝纲,1934年10月生,四川南川县(现为重庆市南川区)人。1954年于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前身)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留校,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校长等职。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要有:《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游戏翰墨见本心:禅宗书画美学著述选释》、《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禅宗的美学》(合著)、《审美心理学导引》(合著)、《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论纲》(合著)、《中国美学体系论》(主编,合著)、《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主编,合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主编,合著)。其论著曾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七项(荣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1项)、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二等奖)。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上编 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视域下的禅宗音乐美学著述诠释
引言
第一章 “以音声为佛事”:禅门音乐审美化生存方式
一 “以音声为教体”:禅宗文化的重要特性
(一)“以音声为佛事”,是“高扬向上宗乘,大作无边佛事”,获“超劫成佛之功”的重要法门
(二)“以音声为佛事”是“即事显理”,“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的重要场所和渠道
(三)“以音声为佛事”具有巨大功能,源于它的“梵音清雅,令人乐闻”,“音声微妙,称适人心”,有很强的审美感召力
二 禅道万千法门,“音声佛事”处于优先地位
(一)“世间所有一切事法”,“莫不皆从音声演出”
(二)“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三 创“清规”,建“仪轨”:禅宗音乐生活制度化
(一)“兴礼乐,定宗纲”,“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
(二)“朝暮课诵”:禅宗基本生活与音乐审美活动
第二章 “村歌社舞释迦禅”:禅宗音乐审美世俗化
一 佛曲的俗化与传播
(一)禅师用俗曲“唱道”与“授徒”
(二)“法乐自娱”与俗曲“度尽迷云”
二 “耍笑讴歌是佛法”,“酒肆歌楼,是佛境界”
(一)“耍笑讴歌作佛事”,“耍笑与讴歌,愈听声愈好”
(二)“或歌或舞,头头尽是吾家事,处处全彰妙总持”
(三)“小艳情词、绵州巴歌,皆足使学者销意中之积滞,出眼内之金尘”
(四)“歌楼舞榭,箫鼓齐鸣,尽是触著磕著透露风光底时节”
三 “村歌社舞,共话无生”、“樵歌牧语,句句吐佛祖心髓”
(一)“看取村歌社舞”以“识祖意西来”
(二)“村歌社舞释迦禅”
(三)“村歌社舞,此是新年头底佛法”
第三章 以乐喻禅:禅宗音乐美学的独特风貌
一 “以琴理喻禅”:以乐喻禅命题的提出
(一)“以琴理喻禅”
(二)“以琴说法”
(三)“合琴与禅为一致”
二 “妙音”与“妙指”
(一)“修行六度”,修持“楞严大定”
(二)“衲僧分上”用功夫
(三)“善用其心”,清除“妄想颠倒”
(四)求“诸大佛祖,曲垂方便”
(五)不能“执之失度”,只能“放之自然”
(六)“非妙音妙指能发”
三 “参禅如调弦之法”
(一)“受戒参禅,如调弦相似,缓急得中,则思过半矣”
(二)参禅用心如弹琴,“心若调适乃可得道”
四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与“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二)“竹不如丝,丝不如肉”
……

下篇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撷要
后记

精彩书摘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和音乐教育,积累了非常丰富而深厚的音乐美学思想和美育思想。其中,“乐教”即“礼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的内容,就特别丰厚而有特色①。并且,由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睿智,很早就敏锐地发现审美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能使人变得有道德修养,美的音乐乃是道德的表现、道德的花朵,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②;“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③;“夫乐以安德”④;“乐者,所以象德也”⑤;“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⑥,等等,这些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论断,就是有关审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精当表述。
  在西方,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直接论述了审美与道德、美学与伦理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其共同根源。他说:“美作为道德的象征”①,“美者是道德上的善者的象征”②;“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是培育一种“纯正的鉴赏才能”的“真正预科”③,等等。那么,依照康德的观点,“审美有利于培养人们对道德的敏感性”④,“通过鉴赏而变得有道德”⑤;而且,审美的“价值对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来说,只有在同道德的联系中才能显示出来。因为只有通过这种联系,审美所产生的愉悦才不仅诉诸于人的感官、情感,同时也诉诸人的理性”⑥。从康德的观点,反观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论述,可以看见我国古代思想家智慧的深刻和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
  对先秦时期提出的“乐教”说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作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⑦。我们应进一步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阐释,为当今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审美教育工作提供理论资源和参考意见⑧。
  禅宗也重制礼作乐,“兴礼乐,定宗纲”⑨,“礼以立中道,乐以导性情”⑩。宋代著名禅师契嵩还有专论《礼乐》,明确提出“乐之本者在乎人和也”,“乐者所以接人心而达和气也”的主张。禅宗也十分重视音乐和音乐教育,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其“以音声为佛事”,主张“声教”,就是“乐教”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曾明确指出:“音乐可使社会之心理互相沟通,如吾作乐,赏乐者闻音,即知吾之心理。人类社会既成组织,必须人人心理互相沟通;音乐为人类社会心理沟通划一之作。古之礼乐同说,缺一则颠,礼仪是内心之见于形色者,音乐是内心之通于声气者。”①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弘一法师也曾说过,“声音之道,感人深矣”,其“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②。诚然,在禅宗史上,禅门大师重视“以音声为佛事”,主张“声教”,乃是立足于宗教立场,以坚定、强化宗教信仰为前提,以息妄心返真心为宗旨,以期明心见性为目的,因而其论述中,有若干宗教说教。但他们关于音乐的论述,特别是有关音乐教育功能的论述,却有不少合理可资借鉴的内容。
  禅宗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并未忽视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而禅宗音声佛事中的音乐本身,由于“梵音清雅,令人乐闻”③,“琴瑟琵琶箜篌鼓乐,人之所乐闻也”④,因而其音乐活动本身就具有艺术的感染力量。比如禅僧们每天必须进行的早晚课诵,乃是“以音声作佛事”.是生活在美妙和雅的佛音的熏陶之中,在接受佛法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
  禅宗音乐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美学观的指导下,对它们加以诠释,可以扩大禅宗美学思想研究的范围,充实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容,为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提供经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建构中国化美学话语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以宋代词学视角审视明清佛曲的文体流变与精神内涵 本书导论:探寻“禅”与“乐”的交融之境 本书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与“音乐美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尤其聚焦于宋代词学传统对后世佛曲文本形态与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着眼于对既有《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一书内容的重复或替代,而是从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宋代词学范式对明清佛曲文体演变与审美取向的塑造——来构建一套全新的研究框架。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禅宗的体悟与超脱如何在具体的音乐文学载体中被表达出来?宋人对“言意之辨”的探讨,如何化转化为佛曲创作者对“俗乐格律”的化用与“禅机表达”的平衡? 第一章:宋词的“禅化”倾向与审美范式移植 宋代是士大夫阶层将禅宗思想融入日常审美活动的高峰期。李清照、苏轼等词人笔下,常有对空寂、无常、瞬间体悟的描摹,这使得宋词在主题上天然地与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具有了契合点。 本章首先梳理宋词中“禅机暗示”的词汇与意象谱系,例如对月、水、风、梦等意象的运用,及其在不同流派中的语义侧重。继而,我们将重点分析宋词的“双重结构”:其外在是精妙的格律形式(以周密为代表的格律派对音律的精准把握),其内在则是对“境界”的追求(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对情感的爆发与消融)。 这种“格律之美”与“境界之思”的结合,为后来的佛曲文本提供了初步的范式。佛曲,特别是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赞颂与梵呗唱诵文本,在吸收民间俗乐和戏曲格律的同时,其对“清净心”的追求,明显可见宋词中那种从浓烈回归平淡、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审美倾向。我们认为,宋词并非直接为佛曲提供了“内容”,而是提供了“如何安放内容”的文体容器和审美基调。 第二章:明清佛曲的文体复杂性:俗乐、雅乐与禅音的张力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宗教活动的兴盛,佛曲的创作迎来了“俗化”与“精致化”并存的局面。大量佛曲采用戏曲曲牌(如散曲、小令、套数)入乐,这使得其音乐性和叙事性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美学上的挑战:如何在高歌猛进的俗乐表象下,保持住禅宗追求的“不立一字”的超验性? 本章将细致考察明清佛曲在文本结构上对宋代文人词的继承与变异。我们发现,许多注重“唱颂”的佛曲文本,其韵脚处理、对仗工整度,以及句式长短的控制,明显参考了宋词的词牌体式。然而,佛曲的“目的性”极强,它必须服务于宗教仪轨或弘法教化,因此,其在“意境的含蓄性”上往往弱于宋词,而更偏向于“道理的直陈性”。 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佛曲集,如《禅林宝训》中的唱词部分,对比其与宋人“禅意诗词”在语体和情绪张力上的差异。研究表明,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雅俗之别”,而是不同历史阶段对“禅宗美学”在传播媒介上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第三章:从“言意之辨”到“唱念之别”:禅宗本体论在佛曲中的体现 禅宗美学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便是对语言的警惕性——“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宋代以来,儒释道三家在“言意之辨”上的探讨,深刻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艺术的看法。 本书将从这一哲学高度切入,探讨佛曲文本如何处理“能说”与“不可说”的矛盾。如果说宋词是士大夫在格律限制下,巧妙地绕开“直说”的尝试,那么明清佛曲则是直接在“可说”的曲牌框架内,尽可能地渗透“不可说”的禅意。 我们提出“唱念之别”的概念:唱,代表了对音乐形式(格律、声腔)的依赖,是“入世”的表达;念,则代表了对核心禅理的专注与内化,是“出世”的回归。一部优秀的佛曲文本,必须在“唱”的繁复中实现“念”的空寂,这与宋词中“清空之美”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其路径更为直接,也更依赖于音乐的引导。 第四章:审美旨归的差异:超脱与沉醉的张力 宋代词学的审美高峰,往往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后,达成的旷达或苍凉的超脱感。这种超脱是带有知识分子个体生命体验的痕迹的。 而明清佛曲的审美旨归,则更偏向于“宗教的群体性安慰”与“修行中的入定状态”。佛曲的美感往往体现在其引导听者进入一种循环往复、绵延不绝的听觉状态,以达到“忘我”乃至“法喜充满”的目的。 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代佛曲文本中情感释放的程度分析,来对比这两种审美导向:宋词的审美是向外的、对世界的映照;而佛曲的审美是向内的、对自我的重塑。这种导向的差异,决定了即使佛曲借用了宋词的句法结构,其最终达到的美学效果也迥然不同。 结语: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本书通过对宋代词学范式如何被明清佛曲所吸收、改造和运用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能动性与适应性。我们并非试图重构《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的论断,而是从文体学和审美史的角度,补充了一条关于“禅意如何通过规范化的文学形式得以长久流传”的清晰脉络。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跨越数百年的不同文体之间,存在着对“超越性经验”表达的深刻共通与形式上的巧妙转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超然物外的禅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艺术的融合颇感兴趣,而“禅宗”与“音乐美学”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想象一下,那些悠远空灵的旋律,那些不着痕迹的留白,那些瞬间触及灵魂的顿悟,如果能用美学的视角去剖析,去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东方智慧,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体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禅宗的哪些核心思想,比如“无我”、“空性”、“当下”,是如何体现在音乐的创作、演奏和听赏中的。是节奏上的留白,还是旋律上的克制?是音色的选择,还是曲式的结构?又或者,它是一种超越具体音乐形式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感悟?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跨学科的探索,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启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深邃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美学分析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探索过程,但同时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韵味。我猜测作者可能对历史上与禅宗相关的音乐理论、音乐家,以及流传下来的音乐文献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梳理。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以及对早期禅宗音乐实践的独特见解。比如,是否有一些古老的禅寺,曾经有过专门的音乐活动,或者流传着一些失传的禅乐?作者又是如何从浩如烟母的文献中,挖掘出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线索,并将其与禅宗的核心思想联系起来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敏感。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传统智慧的现代解读,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作者对禅宗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并可能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音乐情有独钟的乐迷,我一直觉得古琴、箫、笛子等乐器演奏出的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神气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禅宗”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这层联系具体化、学术化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选取一些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例如古琴名曲《广陵散》或者《流水》,去分析其中可能蕴含的禅宗意境。是那些若有若无的泛音,营造出的空寂之感?还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旋律,象征着人生无常的哲理?亦或是演奏者在指尖流转中,所传递出的“忘我”境界?我同样对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感到好奇,是通过文献梳理,还是对现存的音乐进行美学解读,又或是结合了音乐学和宗教学的理论?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清晰的研究路径,帮助我们理解禅宗音乐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扎实的思想根基和艺术实践。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青灯古佛旁,一位僧人悠然抚琴;或是山林深处,传来悠扬的箫声,回荡在空谷之中。我想,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如何从“声”的层面,去理解禅宗的“道”。“禅”讲究“不立文字”,追求的是一种直观的体悟,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形式,似乎天然地与这种精神有着某种契合。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寂静”在禅宗音乐美学中的地位,是作为一种听觉的留白,还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回归?又或者是如何理解“意境”,是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现?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论述,帮助读者在聆听音乐时,不仅仅是被旋律和节奏所吸引,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那种“听”的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禅宗音乐美学著述研究》,让我对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禅宗音乐美学的简单描述,而更侧重于对其“著述”本身的梳理和研究。这意味着作者可能要深入探究历史上与禅宗音乐美学相关的各种文献、论述,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早期的音乐理论著作、高僧的语录、甚至是与音乐相关的诗文,去分析这些著述是如何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演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禅宗音乐美学”的范畴,哪些著述会被纳入研究的范围,又有哪些是作者的创新性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帮助读者了解“禅宗音乐美学”这个概念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对此做出了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