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是一部本填補空白的學術基礎研究。禪門中人關於音樂的論述,至今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都未被學界引入相關論著之中。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它的文獻發掘、整理,還未起步,對它進行理論研究,還十分薄弱。因此,開展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的發掘、整理、研究,就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這不僅能為創建“禪宗音樂美學”這門學科,做好基礎的文獻發掘整理工作,並且能拓寬禪宗美學思想研究的領域,擴大中國漢傳佛教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範圍,充實中國音樂美學史研究的內容,為建立中國美學文獻學提供經驗,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體係、建構中國化美學話語體係,提供可資藉鑒的思想資源。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闡釋,下編為文獻匯編。
作者簡介
皮朝綱,1934年10月生,四川南川縣(現為重慶市南川區)人。1954年於四川師範學院(四川師範大學前身)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留校,曾任係黨總支副書記、校黨委辦公室主任、副校長等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美學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四川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齣版著作10餘部。主要有:《中國古典美學探索》、《中國美學沉思錄》、《中國古典美學思辨錄》、《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概要》、《禪宗美學史稿》、《禪宗美學思想的嬗變軌跡》、《丹青妙香叩禪心:禪宗畫學著述研究》、《墨海禪跡聽新聲:禪宗書學著述解讀》、《遊戲翰墨見本心:禪宗書畫美學著述選釋》、《中國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綱》、《禪宗的美學》(閤著)、《審美心理學導引》(閤著)、《中國古代審美心理學論綱》(閤著)、《中國美學體係論》(主編,閤著)、《審美與生存——中國傳統美學的人生意蘊及其現代意義》(主編,閤著,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曆代美學文庫明代捲》(主編,閤著)。其論著曾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奬七項(榮譽奬1項、二等奬2項、三等奬3項、優秀學術著作優秀奬1項)、優秀教學成果奬1項(二等奬)。獲曾憲梓教育基金奬。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上編 中國美學文獻學學科建設視域下的禪宗音樂美學著述詮釋
引言
第一章 “以音聲為佛事”:禪門音樂審美化生存方式
一 “以音聲為教體”:禪宗文化的重要特性
(一)“以音聲為佛事”,是“高揚嚮上宗乘,大作無邊佛事”,獲“超劫成佛之功”的重要法門
(二)“以音聲為佛事”是“即事顯理”,“警昏怠,肅教令,導幽滯,而和神人”的重要場所和渠道
(三)“以音聲為佛事”具有巨大功能,源於它的“梵音清雅,令人樂聞”,“音聲微妙,稱適人心”,有很強的審美感召力
二 禪道萬韆法門,“音聲佛事”處於優先地位
(一)“世間所有一切事法”,“莫不皆從音聲演齣”
(二)“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
三 創“清規”,建“儀軌”:禪宗音樂生活製度化
(一)“興禮樂,定宗綱”,“禮以立中道,樂以導性情”
(二)“朝暮課誦”:禪宗基本生活與音樂審美活動
第二章 “村歌社舞釋迦禪”:禪宗音樂審美世俗化
一 佛麯的俗化與傳播
(一)禪師用俗麯“唱道”與“授徒”
(二)“法樂自娛”與俗麯“度盡迷雲”
二 “耍笑謳歌是佛法”,“酒肆歌樓,是佛境界”
(一)“耍笑謳歌作佛事”,“耍笑與謳歌,愈聽聲愈好”
(二)“或歌或舞,頭頭盡是吾傢事,處處全彰妙總持”
(三)“小艷情詞、綿州巴歌,皆足使學者銷意中之積滯,齣眼內之金塵”
(四)“歌樓舞榭,簫鼓齊鳴,盡是觸著磕著透露風光底時節”
三 “村歌社舞,共話無生”、“樵歌牧語,句句吐佛祖心髓”
(一)“看取村歌社舞”以“識祖意西來”
(二)“村歌社舞釋迦禪”
(三)“村歌社舞,此是新年頭底佛法”
第三章 以樂喻禪:禪宗音樂美學的獨特風貌
一 “以琴理喻禪”:以樂喻禪命題的提齣
(一)“以琴理喻禪”
(二)“以琴說法”
(三)“閤琴與禪為一緻”
二 “妙音”與“妙指”
(一)“修行六度”,修持“楞嚴大定”
(二)“衲僧分上”用功夫
(三)“善用其心”,清除“妄想顛倒”
(四)求“諸大佛祖,麯垂方便”
(五)不能“執之失度”,隻能“放之自然”
(六)“非妙音妙指能發”
三 “參禪如調弦之法”
(一)“受戒參禪,如調弦相似,緩急得中,則思過半矣”
(二)參禪用心如彈琴,“心若調適乃可得道”
四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與“竹不如絲,絲不如肉”
(一)“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二)“竹不如絲,絲不如肉”
……
下篇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擷要
後記
精彩書摘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音樂和音樂教育,積纍瞭非常豐富而深厚的音樂美學思想和美育思想。其中,“樂教”即“禮樂教育”的理論研究和美育實踐的內容,就特彆豐厚而有特色①。並且,由於中國古代思想傢的睿智,很早就敏銳地發現審美與道德之間的密切關係,通過音樂審美教育,能使人變得有道德修養,美的音樂乃是道德的錶現、道德的花朵,所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②;“樂者,通倫理者也。……知樂,則幾於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③;“夫樂以安德”④;“樂者,所以象德也”⑤;“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⑥,等等,這些産生於先秦時期的論斷,就是有關審美與道德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的精當錶述。
在西方,19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傢康德,從哲學美學的高度,直接論述瞭審美與道德、美學與倫理學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及其共同根源。他說:“美作為道德的象徵”①,“美者是道德上的善者的象徵”②;“發展道德理念和培養道德情感”是培育一種“純正的鑒賞纔能”的“真正預科”③,等等。那麼,依照康德的觀點,“審美有利於培養人們對道德的敏感性”④,“通過鑒賞而變得有道德”⑤;而且,審美的“價值對於作為理性存在的人來說,隻有在同道德的聯係中纔能顯示齣來。因為隻有通過這種聯係,審美所産生的愉悅纔不僅訴諸於人的感官、情感,同時也訴諸人的理性”⑥。從康德的觀點,反觀我國古代的音樂美學論述,可以看見我國古代思想傢智慧的深刻和音樂美學思想的豐富。
對先秦時期提齣的“樂教”說的內涵、特徵、價值以及對當代的啓示作用,已有不少學者,進行瞭深入細緻的討論和研究⑦。我們應進一步作齣更為全麵準確的闡釋,為當今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審美教育工作提供理論資源和參考意見⑧。
禪宗也重製禮作樂,“興禮樂,定宗綱”⑨,“禮以立中道,樂以導性情”⑩。宋代著名禪師契嵩還有專論《禮樂》,明確提齣“樂之本者在乎人和也”,“樂者所以接人心而達和氣也”的主張。禪宗也十分重視音樂和音樂教育,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其“以音聲為佛事”,主張“聲教”,就是“樂教”這種音樂美學思想的一種體現。中國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曾明確指齣:“音樂可使社會之心理互相溝通,如吾作樂,賞樂者聞音,即知吾之心理。人類社會既成組織,必須人人心理互相溝通;音樂為人類社會心理溝通劃一之作。古之禮樂同說,缺一則顛,禮儀是內心之見於形色者,音樂是內心之通於聲氣者。”①近代史上著名的音樂傢、音樂教育傢弘一法師也曾說過,“聲音之道,感人深矣”,其“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寜有極矣”②。誠然,在禪宗史上,禪門大師重視“以音聲為佛事”,主張“聲教”,乃是立足於宗教立場,以堅定、強化宗教信仰為前提,以息妄心返真心為宗旨,以期明心見性為目的,因而其論述中,有若乾宗教說教。但他們關於音樂的論述,特彆是有關音樂教育功能的論述,卻有不少閤理可資藉鑒的內容。
禪宗在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的同時,也並未忽視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而禪宗音聲佛事中的音樂本身,由於“梵音清雅,令人樂聞”③,“琴瑟琵琶箜篌鼓樂,人之所樂聞也”④,因而其音樂活動本身就具有藝術的感染力量。比如禪僧們每天必須進行的早晚課誦,乃是“以音聲作佛事”.是生活在美妙和雅的佛音的熏陶之中,在接受佛法教育、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在接受音樂審美教育。
禪宗音樂美學思想是禪宗美學思想、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美學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馬剋思主義的曆史觀、美學觀的指導下,對它們加以詮釋,可以擴大禪宗美學思想研究的範圍,充實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的內容,為建立中國美學文獻學提供經驗,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美學體係、建構中國化美學話語體係,提供可資藉鑒的思想資源。
……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禪宗音樂美學著述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