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發表於2024-11-17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心智化理論之父”福納吉作品首度引進中國市場!
“中德班”創始人曾奇峰作序力薦!
在《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一書的開始,福納吉寫下瞭如下評論:“精神分析與依戀理論互相敵視。如同許多傢族世仇一樣,你很難分辨問題從何而來。”迴顧依戀理論和精神分析這些年的發展,如果說在依戀理論提齣之初,鮑爾比還試圖嚮精神分析靠攏,得到精神分析學傢的認可,那麼當依戀理論發展到後來,得到越來越多其他領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時,它與精神分析的矛盾衝突似乎變得難以調和。當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對整閤兩種理論提齣瞭要求時,福納吉——用著名的依戀研究者霍姆斯的話說——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戀理論兩個領域的偉人,帶著實力、謙遜和勇氣,把整閤兩種理論的嘗試寫進瞭這本《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裏,並迅速贏得瞭他應得的贊譽,與此同時,鼓舞瞭一批新時代的研究者。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一書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學傢和臨床心理學傢彼得·福納吉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本書中,作者首先用兩章的篇幅對依戀理論進行瞭介紹,之後分彆比較瞭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裏剋森、科鬍特、科恩伯格、剋萊茵、比昂、溫尼科特、桑德勒、莫德爾、斯特恩、沙利文等人代錶的精神分析各個流派,與鮑爾比、安斯沃思、瑪麗·梅因等人代錶的依戀理論之間的異同。在本書的結尾,福納吉就整閤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齣瞭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還闡述瞭自己關於心智化能力發展的觀點,將其與象徵、現實檢驗、具象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及妄想、病理性防禦的起源聯係起來。
彼得·福納吉,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學傢和臨床心理學傢,倫敦大學學院(UCL)教授,臨床、教育和健康心理學係主任,安娜·弗洛伊德中心負責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主要成員,曾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獲得魏寜格紀念奬。他涉足的研究領域包括邊緣型人格障礙、暴力和早期依戀關係,緻力於整閤實證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論。已齣版包括本書在在內的16本著作。
如果說站在一個領域的頂端還能令人心生嚮往,那麼站在兩個領域的頂端則讓人自覺難以望其項背。福納吉就是這樣一位偉人,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戀理論這兩個領域的頂端。本書是他的每一個學生、同事甚至敵對的理論傢期待已久的。憑藉獨特的哲思、高深的學識、極高的洞察力和創造力以及人性關懷,福納吉簡潔地描述瞭依戀理論和精神分析的聯係、區彆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本書的核心是他關於心智化能力的起源的觀點。福納吉將心智化能力的發展與精神分析關於錶徵、現實檢驗、遊戲、具象思維的童年起源、妄想、邊緣型人格障礙中的病理性防禦的觀點聯係起來。在我看來,這本《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注定要成為一本核心的心理學圖書。
——傑裏米·霍姆斯
倫敦大學學院(UCL)名譽教授
英國精神病學傢和依戀理論研究者
福納吉的專業性保證瞭這本書在未來將成為一本重要的心理學參考圖書。
——安妮`凱斯門特
英國心理治療協會前任主席
國際分析心理協會(IAAP)倫理委員會主席
個人智力和人格缺陷嚮外投射,産生瞭學派之爭。從防禦的角度來說,學派之爭是對人際衝突的掩飾。自我內部和人際關係都相當和諧的人,並不需要利用學派差異嚮外投射衝突,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幸好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種人,他們選擇不被限定。他們覺得“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地勞作”(浮士德語),並且得齣自己關於心靈的答案,是朂有價值的事情。鮑爾比就是這樣的人。福納吉在本書中詳盡地描述瞭鮑爾比的實驗和解釋。我們看到,由此誕生的依戀理論,填補瞭心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之間的斷層綫,實現瞭數代心理學傢的夢想:知行閤一。
——曾奇峰
武漢中德心理醫院中方創始人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第一章 對依戀理論的介紹 /001
第二章 依戀研究的主要成果 /017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模型與依戀理論 /051
第四章 結構學說:北美結構學說 /059
第五章 結構模型的修正理論 /073
第六章 剋萊茵-比昂模型 /091
第七章 英國精神分析獨立學派及其與依戀理論的關係 /107
第八章 北美客體關係理論傢與依戀理論 /121
第九章 現代兒童精神分析治療:丹尼爾·斯特恩的工作 /137
第十章 人際關係取嚮:從沙利文到米切爾 /145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依戀理論傢 /159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論與依戀理論有哪些共同點? /183
第十三章 依戀理論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的思想? /215
第十四章 總 結 /221
參考文獻 /225
安全型依戀的決定因素
根據鮑爾比-安斯沃思模型,安全型依戀的決定因素可分為近端因錶和遠端因素。近端因素影響著父母與嬰兒之間關係的質量,主要涉及嬰兒的氣質與母親的敏感性。遠端因素會影響近端因素。但是,研究者較少研究這類中介模型,並且這類中介模型常常被證實是不準確的。
嬰兒的氣質一般不被認為是依戀安全感的有效決定因素。沃恩與博斯特(Vaughn & Bost,1999)在迴顧文獻後得齣結論:“在對人格的解釋以及對人際互動質量的解釋上,我們不能認為安全型依戀與氣質相比顯得多餘。”一般而言,父母關於孩子“難搞”、反應消極與情緒化的報告與孩子的依戀類型是否安全是無關的。盡管如此,當社會不利處境使看護者處於特定壓力之下的時候,易激惹的嬰兒的確會促使看護者做齣不當行為(加強其影響),以緻提高形成不安全型依戀的風險(Susman-Stillman et al.,1996;van den Boom,1994)。
母親的悉心照料有助於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母親的敏感性、響應性、協同性與熱情、參與性在大量研究中已經被證實是嬰兒是否會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預測因素(Belsky,1999a)。母親對嬰兒的乾涉、過度刺激及控製則是嬰兒是否會形成迴避型依戀的預測因素。矛盾型依戀的形成似乎與無反應、低捲入的看護方式有關。盡管如此,這些因素相關的程度並不高。一項涉及66項研究、共包括4000對母嬰的元分析的效應量?是0.17(De Wolff & van IJzendoorn,1997)。無論參照任何標準,這個效應量都是較小的。當把數據集縮減至30項專門考察父母敏感性的研究後,得到的效應量增至0.22。不過,“母親的敏感性是形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決定因素”這一論點目前似乎缺乏實證支持。
一項研究通過實驗室操作提升瞭消極氣質兒童的母親的敏感性,這反過來使得這些兒童中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數比例由28%增至68%(van den Boom,1994)。這錶明母親的敏感性對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超過12項研究中,這類乾預的綜閤效應量是0.48(van Ijzendoorn et al.,1995)。父親的敏感性與對父親的安全依戀之間的相關性很低,但在統計上顯著(van IJzendoorn & De Wolff,1997)。與之類似,如果非雙親的看護者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錶現得敏感,他們更可能成為孩子依戀的對象,並且這種依戀是安全的(Goosens & van IJzendoorn,1990)。
關於“父母養育質量對安全依戀的意義”最重要的證據並非來自對父母看護的直接觀察。正如上麵提到的那樣,到目前為止,14項研究證明父母的成人依戀訪談結果不僅能預測孩子的依戀類型是否安全,還能預測孩子在陌生情境測驗中錶現齣的確切依戀類型(van IJzendoorn,1995)。在成人依戀訪談中被評定為疏離型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陌生情境測驗中一般會被評為迴避型,而傾注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會被評為矛盾型,未解決型的父母的孩子一般會被評為混亂型。在嬰兒齣生之前收集並編碼的父親或母親的成人依戀訪談結果能預測12—18個月嬰兒的依戀類型,而氣質這一因素(兒童對父母的影響)似乎無法充分解釋這一現象(Fonagy et al.,1991b;Steele et al.,1996a)。
斯萊德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結果為“安全型依戀的代際傳遞”這一謎題提供瞭重要綫索。他們發現,與疏離型和傾注型母親相比,成人依戀訪談中的自主型(安全型)母親在描述她們與孩子的關係時更具條理,在關係中錶達齣更多的愉悅與快樂(Slade et al.,1999a)。我們認為父母對無意嚮性的嬰兒采取意嚮性立場(intentional stance)的能力,即從嬰兒內心與父母內心的想法、感受與欲望等方麵思考嬰兒及其心理狀態的能力,是依戀傳遞的重要中介變量,並且能解釋有關看護者的敏感性對嬰兒的影響的經典觀察結果(Fonagy et al.,1991a)。那些在成人依戀訪談中能思考自己及其看護者心理狀態的父母更有可能讓他們的孩子對他們産生安全型依戀(Fonagy et al.,1993b)。我們還發現,對於那些以單親傢庭、父母犯罪、失業、有精神疾病為特點的高壓力組母親,如果她們的思考能力夠強,則更可能養育齣具有安全型依戀的嬰兒(Fonagy et al.,1994)。這是對弗洛伊德觀點的初步支持。弗洛伊德(Freud,1920)認為那些忘記並忍耐過去的人注定要重復過去,至少在與他們的孩子相處時是這樣的。
雖然孩子的社會處境在理論上屬於遠端因素,但也是決定依戀類型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擁有健全人格的父母更容易擁有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嬰兒(Del Carmen et al.,1993;Maslin & Bates,1983)。就像那些生活在嚴重不和諧傢庭中的孩子(Erel & Burman,1995)以及那些與接受的社會支持不足的母親一起生活的孩子(Crittenden,1985;Crnic et al.,1986)那樣,那些與有嚴重抑鬱癥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不安全型依戀(Lyons-Ruth et al.,1986;Radke-Yarrpw et al.,1985;Teti et al.,1995)。貝爾斯基(Belsky,1999a)建議,依戀類型是否安全的預測因素應該被看作預測心理疾病的風險因素,應該被看作附加因素,或者相互作用的因素。不管怎樣,目前的證據錶明依戀的近端預測因素(例如母嬰互動)的預測力是較弱的,遠端預測因素(例如父母的心理疾病?)的預測力更弱。這暗示瞭遺傳因素的強有力的影響,或者反映齣多數社會心理研究的測量局限性(Maccoby,2000)。
……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中講述瞭一個個現實中的例子,值得一讀。
評分書質量不錯,翻譯也不錯。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很好看,,很好的對比瞭精神分析理論,,棒棒噠!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質量不錯,翻譯也不錯。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依戀理論與精神分析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