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 國博藏珍 盛世首推
1.國博藏3萬餘件書法碑帖文物中選輯,優中選優。
2.首次以齣版物形式與人民共享。
3.中國國傢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先生力薦,並為叢書題簽。
特色二 善本法帖 舊拓之冠
《史晨碑》《孔宙碑》《多寶塔碑》《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道因法師碑》《集王聖教序》為宋拓本,《曹全碑》為明拓本,文徵明《琵琶行》為墨跡本,原碑原帖,實物展示。
特色三 :書體兼備 臨摹佳品
本輯10冊涵蓋瞭漢隸、唐楷、王羲之行書等經典代錶作品,既是入門臨習必備範本,也是可賞可藏的書法經典。
特色四 :藝術精神文物價值
1. 曆經名傢遞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跡本。
2. 完整呈現名人注釋、題跋、箋注、收藏印等豐富的內容,展捲時如晤對先賢。
特色五 : 專業選編 印裝精良
1.國博專傢學者精選,並撰寫導讀文字。
2.專業設計,盡展文物與藝術價值,文雅大方。
3.大12開呈現,內頁采用高檔特種紙,封麵用紙仿真精印。
《中華寶典—中國國傢博物館藏法帖書係(第一輯)》(《史晨碑》《曹全碑》《孔宙碑》《顔真卿韆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虞恭公溫彥博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懷仁集王聖教序》《顔柳白米四傢法帖》《文徵明行書琵琶行捲》)將在2018年1月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與讀者見麵。那秀逸多姿的《曹全碑》、平穩謹嚴的《顔真卿韆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剛勁婉潤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皆為國博珍藏的宋拓本、明拓本、墨跡本,藝術盛宴,文物國寶。
說實話,我主要關注的是法帖的“可讀性”和“實用性”。我練字多年,但總覺得對著電腦屏幕或普通打印的字帖,總少瞭一股“精氣神”。顔真卿的雄渾與內斂,那種“忠義之氣”是需要通過墨色和紙張的質感來傳達的。這套書如果能做到在視覺上傳達齣宋拓特有的那種飽滿而略帶洇化的筆觸,對我日常的練習幫助將是巨大的。我個人更傾嚮於那種能夠讓我産生“對著古人對話”感覺的法帖。購買這種高精尖的文物影印本,其實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投入和支持。我期望這本書的紙張選擇能經得起反復摩挲,油墨不會太亮,能呈現齣一種沉穩的曆史質感,這樣我在臨摹時,無論是用毛筆還是硬筆,都能更好地體會到顔真卿筆下的筋骨與血肉。
評分我一直是那種喜歡收藏“大部頭”和“係列化”書籍的讀者。這套書的係列命名——“中華寶典”,就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期待感。顔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其書法結構之精妙,筆法之變化多端,足以讓我們反復揣摩一生。我非常好奇,在第一輯中,是如何處理這種巨碑的尺幅與裝幀的平衡的?如果為瞭迎閤普通書本尺寸而過度縮小,那勢必會損失原碑的雄偉氣勢,這對研究碑學的我們來說是極大的遺憾。我希望他們能采用盡可能接近原作尺寸的影印方式,即使這意味著更高的製作成本和更厚的篇幅。這種對文物原貌的尊重,纔是真正體現“寶典”二字的價值所在,也是區分普通字帖與學術性齣版物的核心標準。
評分最近在整理自己的書法資料庫,發現很多經典的碑帖版本都非常零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很嚴重。這套《中華寶典》係列,以“國傢博物館藏”為背書,無疑是給這些經典提供瞭權威的“身份證”。顔真卿的《多寶塔》不同於他後期的某些作品,它的規矩和法度更為森嚴,是初學者進入顔體的最佳路徑。但很多初學者的睏惑在於,如何從拓本中分辨齣“誤刻”和“真跡”的筆法差異。如果這套書在編排上能做一個細緻的批注,比如指齣哪些地方是宋拓的特點,哪些是原碑的結構,那對於提升學習者的鑒賞能力和辨識力將是無價的。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刻,更是一種知識的二次傳遞和深化,體現瞭齣版方對書法本體論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套“中華寶典”係列簡直是書法愛好者的福音,尤其是第一輯中收錄的顔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宋拓本,光是想象那個墨痕的深邃和筆法的遒勁,就讓人心潮澎湃。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唐代楷書的演變脈絡,顔真卿的碑刻無疑是繞不開的高峰。這本影印本的質量,如果能像宣傳的那樣,精準還原宋拓的蒼勁與細節,那對於我們臨摹和研究來說,價值就無法估量瞭。我尤其關注拓本上那些刀刻的痕跡和墨暈的過渡,這些是判斷拓本時代和精良程度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現代影印本,往往把那種曆史的厚重感給磨平瞭,希望能在這套書裏找到那種撲麵而來的古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扇通往韆年之前的文化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代匠心獨運的造詣。真期待能趕緊拿到實物,細細品味一下,那份傳世墨寶的獨特魅力。
評分作為一名深耕古代藝術史的學生,我對國傢博物館的館藏一直抱有極高的敬意。能夠將如此珍貴的法帖資源整理成係統化的齣版物,並且聚焦於特定書傢和代錶作,這種專業性和係統性令人贊嘆。顔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他盛期楷書的典範之作,結構嚴謹,氣勢恢宏,是學習“顔體”的必由之路。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宋拓本”這個定位。宋代的翻刻和精拓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好的宋拓本往往能保留原碑的精髓,甚至在某些拓印過程中對筆畫的力度和層次感有所強化。我希望這套書在裝幀設計上能考慮到學術研究的需求,比如采用大開本,盡可能還原碑文的整體氣勢,而不是僅僅截取局部來分析。如果能附帶詳細的考證和版本說明,那就更完美瞭,這將大大提升其作為學術參考書的價值,而非僅僅是臨摹範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