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针对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需求、消费类型、消费欲望、消费疑虑及消费忠诚方面,系统而科学地进行了心理学解读。同时,对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不同心理,以及销售人员应该怎样去面对消费者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会对销售人员开展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分别针对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需求、消费类型、消费欲望、消费疑虑及消费忠诚方面,系统而科学地进行了心理学解读。同时,对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消费者的不同心理,以及销售人员应该怎样去面对消费者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会对销售人员开展工作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用一句话抓住顾客心理
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和变化,采用针对性的销售技巧,促使消费者的消费动向向消费行为转化。
销售是98%的了解人性+2%的产品知识。
——美国销售大师 升道夫博士
营销是没有专家的,*一的专家是消费者,就是你只要能打动消费者就行了。
——传奇企业家 史玉柱
体验效应:体验后购买是消费者的基本情感诉求
一般而言,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时最关心的就是商品本身,害怕花了钱却买不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然而,产品的质量单纯地靠理性说服是远远不够的,能够轻松赢得消费者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先体验,后购买”的情感诉求。消费者能够听到、看到、摸到、感受到你的商品,这样才会加深他们的感觉,使他们消除疑虑,产生信任。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绪最容易被调动起来的时刻是当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之时。而消费者在体验产品时不自觉地就会投入感情,并且有着希望拥有的心理暗示,这都无疑是促使消费者更快地做出购买决定的动力。
因此,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各行各业的竞争近乎白热化的今天。美好的亲身体验会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喜欢和偏爱,消费者在体验的过程中会牢牢记住产品的优点,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在心理上拉近与产品的距离。
就体验的形式而言,由于体验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伯恩德·H·施密特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将其分为五种类型:
知觉体验
知觉体验即感官体验,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知觉器官应用在体验营销上。例如,如果你卖的是床垫,就请消费者躺在上面试试;如果卖的是相机,就让消费者拿着相机对焦,空拍几张;如果卖的是服装,就鼓励消费者试穿一下;如果卖的是快餐食品,就准备一些让消费者品尝等等。销售人员就是要让消费者先睹为快、先闻为快、先摸为快,满足其操弄和探求的心理,一旦消费者之心大开,成交也就不远了。
思维体验
思维体验即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好奇、兴趣、对问题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推销“新马泰十日游”,销售人员当然没有办法将那些旅游景点一一搬过来让消费者感受和触摸,但却可以调动消费者的想象力,通过自己具体的、生动的、绘声绘色的描述,让美好的东西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具体化,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样也能使消费者参与进来。
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指通过增加消费者的身体体验,指出他们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与互动,丰富消费者的生活,从而使消费者被激发或自发地改变生活形态。比如,美国有一个销售安全玻璃的业务员,皮箱里面总是放了许多截成15公分见方的安全玻璃,他随身也带着一个铁锤子。每当他去拜访客户的时候,总会问他们:‘你相不相信安全玻璃?’当消费者说不相信的时候,他就把玻璃放在他们面前,拿锤子往桌上一敲。每当这时,许多消费者都会吓一跳,同时他们会发现玻璃真的没有碎裂开来。然后他们会说:‘天啊,真不敢相信’。这时他问他们:‘您想买多少?’他们马上就与他成交了。经常是整个过程花费时间还不到1分钟。
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即体现消费者内在的感情与情绪,使消费者在消费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如亲情、友情等。麦当劳的广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麦当劳请富有才华的广告经纪人雷哈德负责为它制作广告。雷哈德本想从汉堡包品质入手,但调查结果显示,麦当劳的汉堡包与其他几家制作的汉堡包在品质、口味上并无显著差别。于是,雷哈德决定不以麦当劳汉堡包好味道作为广告的主题,而以麦当劳可以带给消费者一段家庭欢聚的快乐时间为切入点。
相关体验
相关体验即以通过实践自我改进的个人渴望,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它使消费者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对某种品牌的偏好。例如,法国兰金化妆品公司的一个销售策略就是让消费者参与。一旦确定了消费者的需求之后,销售员便会提供该产品的试用样品——无论是清洁乳液、口红还是香水——并开始为消费者施抹。一旦消费者试用了兰金产品,销售员就能创造出一幅消费者所期望的美的形象。化妆品的香味、质地、颜色共同创造出一场多感传递的高效销售说明。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式,只要你可以善用体验式销售,不但可以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和好感,而且也会增强消费者对你及你的产品的信任度,缩短销售成交的时间。
一个小男孩,经常和爸爸一起去钓鱼。在钓鱼的时候,他发现父亲总是能钓到鱼,而自己总是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实在是一件沮丧的事。于是他看着父亲的鱼筐,向父亲求教:“为什么我连一条鱼也钓不到,我的钓鱼方法不对吗?”可是父亲总是说:“孩子,不是你钓鱼的方法不对,而是你的想法不对,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那样思考。”
那时,男孩根本就不能理解父亲的话:我又不是鱼,我怎么能像鱼那样思考呢?这和钓鱼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却也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小男孩一天天长大了,他仍然喜欢钓鱼,闲暇之余,开始试着了解鱼的想法。在学校的图书馆,他看了一些和鱼类相关的书籍,甚至还加入了钓鱼俱乐部。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他对鱼类有了一些了解,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鱼是一种冷血动物,对水温十分敏感。它们通常更喜欢待在温度较高的水域。一般水温高的地方阳光也比较强烈,但是由于鱼没有眼睑,阳光很容易刺伤它们的眼睛。所以它们一般呆在阴凉的浅水处。浅水处水温较深水处高,而且食物也很丰富。但处于浅水处还要有充分的屏障,比如茂密的水草下面,这也是动物与生俱来的安全感……男孩发现,当他对鱼了解得越多,也就越来越会钓鱼了!
“如果你想钓到鱼,你得像鱼那样思考,而不是像渔夫那样思考。”这其实也是本书向所有销售人员所传递的最核心的一个理念——不要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营销者,还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消费者,也就是销售和消费要换位思考。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你才能在这场心理战争中获胜。
曾经有一项针对901种新产品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如果以一种周到的、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方式销售产品,那么该产品的销售成功率(在销售环节存在5年以上算是成功)大约为53%,而如果是采用缺少心理技巧的一般销售方法,成功率只有24%;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销售的品牌中,对低价竞争的有效抵御力高达82%,而运用一般销售方法进行销售的品牌中,竟然只有10%的产品能够勉强抵御住低价竞争。
总而言之,读懂消费者心理能够让销售人员花更少的时间和金钱销售更多的商品。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很好地运用心理策略,那么消费者会更加忠诚、不再对价格斤斤计较。
而这也正是本书所要呈现的内容。《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一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从消费者最重要的五个心理环节,即消费需求、消费类型、消费欲望、消费疑虑及消费忠诚入手,再层层细分,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全方位探究了消费者种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同时为你提供最实用、最专业的销售技巧。不仅会让你了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微妙的心理活动,也能指导你针对消费者的各种动机与偏好,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说服消费者,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
本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会给你高深的大理论,只是从一些常见的消费行为中,发掘一些你不曾注意的、曾经困惑你的,或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从销售实战的角度加以提点,一定可以令你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无疑,这样的心理学新鲜、有趣,与你的销售活动密切相关,想必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销售人员,尤其是初涉销售行业者来说,相信会大有裨益!
我必须得说,《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消费启蒙”。以前我总觉得,消费者就是“要什么买什么”,非常的直接和简单。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背后牵扯到的因素竟然如此复杂和微妙。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他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损失规避”的时候,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说明我们对失去的恐惧,往往比对获得的喜悦要强烈得多,这让我对自己的购物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犹豫不买,并不是因为我“不想要”,而是因为我“害怕失去”。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条理,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消费心理学原理,然后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循序渐进,非常适合我这种非专业读者。它让我看到了消费行为背后那隐藏的“代码”,也让我对市场营销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轻易被表面的营销手段所迷惑。
评分这本书我真是等了好久才读完,毕竟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我一直对人们在购物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充满好奇,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购买的决定,又是什么让他们犹豫不决。这本书从封面到内容,都传递出一种“通俗易懂,但又深入骨髓”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上来就给我灌输一大堆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超市里商品摆放的技巧,打折促销是如何巧妙地刺激我们的购买欲,甚至是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品牌产生莫名的好感,都做了详尽的分析。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很多“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心理机制。下次去逛街,我可能会不自觉地开始分析店家的陈列,思考广告的策略,甚至会忍不住去观察身边人的购物习惯。感觉像是拿到了一副解读消费世界的“透视镜”,非常有意思,也让我对自己作为消费者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那个任由商家摆布的“小白”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聊天,分享着关于人性的洞察。作者巧妙地将心理学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消费场景中,让我常常会心一笑,因为我发现自己曾经的行为模式竟然和书中的描述如出一辙。比如说,书中关于“互惠原则”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为什么会购买那些“赠品”或者“小样”,根本原因在于一种“不想要欠别人人情”的心理。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还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识别营销陷阱,如何做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在网上购物,容易被各种“好评”和“推荐”吸引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本书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被信息轰炸,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判断,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评分《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这本书,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关于我们自身决策过程的“解剖”。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精准而又不失温和地将我们内心的消费驱动力一层层剥开。书中那些关于“锚定效应”、“损失厌恶”、“从众心理”的阐释,简直是把我脑子里的无数碎片信息串联了起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理性”的消费者,但这本书让我清醒地看到,有多少时候,我的“理性”只是被巧妙地包装过的情感冲动。例如,书中关于“稀缺性”和“紧迫感”如何影响购买决策的部分,我读到的时候立刻想到了前段时间抢购某限量版商品的经历,当时觉得自己是“迫不及待”,现在才知道那完全是营销策略的胜利。而且,这本书不光讲“为什么”我们会消费,还涉及到了“如何”去引导消费,这对于我这个在市场一线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理解”,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评分《一本书读懂消费心理学》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以往的消费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相对理智的消费者,但这本书却用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易察觉的“盲点”。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大气,他能够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去解读,然后又巧妙地聚焦到微观的个人消费行为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论述,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在购买昂贵商品后,会不自觉地去寻找理由来证明这个购买的合理性,其实那正是为了缓解内心可能存在的“后悔”情绪。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消费”,更是关于“人”,关于我们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被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它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了“为什么”要消费,更是看到了“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洞察,也让我对未来的人际交往和商业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