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收集整理了大理白族自治州12位白族医药名家的临床经验,共335干字,总体分为医论、医话、医案三大类,体裁不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这些白族医药名家经验丰富,对疑难病、急重症、罕见病、常见病、多发病,有的重点介绍某一疗法的实践经验,有的详细叙述治疗体会,有的系统地阐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见解,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名家大都已经辞世,健在者都是高龄,都具有四五十年的行医经历,造诣较深。《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对抢救宝贵文化遗产、开发云南白族医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充分体现了大理白族地区民族民间医药的三大特色:
(一)体现了大理白族地区医药名家的学术渊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医药名家。其中,在大理人民群众中声誉者,如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及急性热病的冉瑞金,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疾病的李品荣,擅长应用红星附片的王济承,擅长治疗皮肤病及脉管炎的张文伯,擅长治疗胃病的段洪光,擅长治疗内科疾病的李伯藩,这些名医不仅因为在临床中疗效好而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还因为在理论研究上,在培养人才上,在医德、医风上做出了较大成绩,而深受人民群众的赞誉。如冉瑞金曾在大理卫生学校、大理学院任教,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桃李满天下,以教学与临床并重著称。李品荣、王济承、张文伯三人,20世纪70年代曾任“西学中研究班”教师,如今西学中研究班的学员大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他们以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著称。李伯藩退休多年,长期义诊,不收分文,以医术与医德齐名著称。《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的作者中,一部分是他们的学生、子女,如李翠兰是李品荣的女儿,王崑林是王济承的儿子,刘正求是冉瑞金的学生,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名医的经验和治疗专长。
(二)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大家都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句话,八个字。但是,如何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疗效?这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中所选的经验都是以能突出辨证论治原则,临床确有疗效的经验。如李品荣治疗妇儿科疾病经验中,“月经病只辨虚实寒热”一文,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不同的月经病,只要能抓住寒热虚实四证,就能执简就繁,便于临床掌握。段洪光治疗胃肠病经验中,“治疗胃病的五个特点”一文,说明段老医生治疗胃病不仅是使用单方验方,更重要的是掌握辨证论证的原则,他认为慢性胃病,应掌握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其病在胃,与肝有关,调治肝脏,以安胃腑,胃脘痛证,虚多实少,饮食精神,更为重要等五个原则。冉瑞金治疗现代难治病及急性热病经验中,“热入血室案”一文,热入血室是指产后气血两伤,复受湿热阻遏,与恶露胶着,致少阳三焦失枢,邪气交蒸,造成缠绵难愈的病机,这与一般值经水适来,感受外寒,致热入血室者,病机基本相同,但病因及体质迥异,制方有殊,这充分说明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内页插图
目录
李品荣临床经验
一、医话
月经病只辨寒热虚实
带下病俱是湿证
产前治禁宜
产后两证
四物八珍逍遥论
母为子病之根
女子怕劳,小儿怕疳
小产之伤重于大产
诊儿病,识指纹
经前治肾,经行治脾,经绝治肝
医者不能口短
分主次,识标本
六淫新说
治病治其理
轻重有别,细心体会
用药如用兵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六淫与七情,各有所伤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心默口诵,临危不乱
学脉如垂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二、医案
月经病
带下病
妊娠病
产后病
妇科杂病
慢惊风
急惊风
小儿中风
疳证
冉瑞金临床经验
一、医话
得谷者昌,保胃气治恶性肿瘤
用毒药如用将,雷公藤治类风关
气为血之帅,治虚治瘀治心痹
不拘卫气营血,治温病严把气分关
退热止搐醒脑,多剂型并用治厥脱
二、医案
暑温
热入血室
三、验方介绍
白壁黄东汤
黄芪雷公藤汤
活血生脉散
安血饮
冉氏热厥方
李桐临床经验
诊疗经验
检查仔细,诊断明确
手法柔狠得当,复位平稳准确
夹板固定与药物兼施
仁心仁术,解困救难
……
王保元临床经验
朱仲德临床经验
张文伯临床经验
王济承临床经验
段洪光临床经验
朱家鲁临床经验
李翠兰临床经验
李伯藩临床经验
洪显昌临床经验
前言/序言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云南省民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大理白族自治州卫生局成立了白族医药文献整理项目领导组及专家组,负责开展白族民间医药文献的挖掘、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通过近三年的时间,基本查清了大理州白族民间医药文献的情况,阶段性地编纂了大理州白族民间医药古代文献目录,初步建立了大理州白族民间医药文献目录数据库,整理出版了《白族医药丛书》。丛书包括三辑,《白族医药名家医经验集萃》就是丛书之一。
本书收集整理了大理白族自治州12位白族医药名家的临床经验,共335干字,总体分为医论、医话、医案三大类,体裁不限,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这些白族医药名家经验丰富,对疑难病、急重症、罕见病、常见病、多发病,有的重点介绍某一疗法的实践经验,有的详细叙述治疗体会,有的系统地阐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见解,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名家大都已经辞世,健在者都是高龄,都具有四五十年的行医经历,造诣较深。本书对抢救宝贵文化遗产、开发云南白族医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书充分体现了大理白族地区民族民间医药的三大特色:
(一)体现了大理白族地区医药名家的学术渊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医药名家。其中,在大理人民群众中声誉最高者,如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及急性热病的冉瑞金,擅长治疗妇科、儿科疾病的李品荣,擅长应用红星附片的王济承,擅长治疗皮肤病及脉管炎的张文伯,擅长治疗胃病的段洪光,擅长治疗内科疾病的李伯藩,这些名医不仅因为在临床中疗效好而受到人民群众的赞誉,还因为在理论研究上,在培养人才上,在医德、医风上做出了较大成绩,而深受人民群众的赞誉。如冉瑞金曾在大理卫生学校、大理学院任教,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桃李满天下,以教学与临床并重著称。李品荣、王济承、张文伯三人,20世纪70年代曾任“西学中研究班”教师,如今西学中研究班的学员大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他们以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著称。李伯藩退休多年,长期义诊,不收分文,以医术与医德齐名著称。本书的作者中,一部分是他们的学生、子女,如李翠兰是李品荣的女儿,王崑林是王济承的儿子,刘正求是冉瑞金的学生,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名医的经验和治疗专长。
(二)体现了辨证论治原则。大家都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两句话,八个字。但是,如何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中医疗效?这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本书中所选的经验都是以能突出辨证论治原则,临床确有疗效的经验。如李品荣治疗妇儿科疾病经验中,“月经病只辨虚实寒热”一文,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不同的月经病,只要能抓住寒热虚实四证,就能执简就繁,便于临床掌握。段洪光治疗胃肠病经验中,“治疗胃病的五个特点”一文,说明段老医生治疗胃病不仅是使用单方验方,更重要的是掌握辨证论证的原则,他认为慢性胃病,应掌握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其病在胃,与肝有关,调治肝脏,以安胃腑,胃脘痛证,虚多实少,饮食精神,更为重要等五个原则。冉瑞金治疗现代难治病及急性热病经验中,“热入血室案”一文,热入血室是指产后气血两伤,复受湿热阻遏,与恶露胶着,致少阳三焦失枢,邪气交蒸,造成缠绵难愈的病机,这与一般值经水适来,感受外寒,致热入血室者,病机基本相同,但病因及体质迥异,制方有殊,这充分说明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并非一本介绍具体药物成分、疾病治疗方案或药方配伍的著作,而是深入探究白族医药文化宝库中那些传承百年的智慧结晶。本书致力于为读者呈现白族医药学界一代代名医的独特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及他们对民族医药发展的深刻洞见。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诊疗指南”,而是一扇通往白族医药精神内核的窗口,带领我们认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医药大家,感受他们悬壶济世的仁心,品味他们博大精深的医道。 一、 医者仁心与哲学底蕴:探寻白族医药的灵魂 本书不侧重于罗列药材名称或疗效,而是着力于挖掘白族医药名家身上所体现出的“医者仁心”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每一位被收录的名医,他们的一生都是一曲关于救死扶伤的赞歌,他们的诊疗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病患疾苦的感同身受。 书中将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呈现这些名医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如何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白族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然而,这些案例的呈现并非为了提供现成的治疗模板,而是为了展示他们是如何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灵活变通。读者将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医术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文关怀的极致体现。 例如,对于一位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某位名医可能不会直接给出“用某某药”的答案,而是会详细考察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甚至家族史,然后从白族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共济”等哲学理念出发,制定一套包含药物、饮食、起居、心理疏导的全方位调理方案。这种“望闻问切”之外的深入洞察,以及对个体差异的精准把握,是本书想要重点传递的。 此外,书中还会探讨白族医药与当地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某些草药的采集时间、使用方法,可能与当地的节气、祭祀活动息息相关;某些疗法,可能融入了民族歌舞、仪式等元素。这些并非“迷信”的说法,而是白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界和人体奥秘的独特认知和实践经验的体现。名医们对这些文化因素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将白族医药的内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医理传承与学术思想:勾勒白族医药的脉络 《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并非零散地罗列名医的个人经历,而是试图勾勒出白族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它将深入剖析每一位名医的学术思想,不仅介绍他们个人的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些经验背后所遵循的理论依据,以及他们对白族医药理论体系的贡献。 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在白族医药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观点,例如,某位名医对“气血津液”理论的独特阐释,某位名医对“五行生克”在临床应用中的创新,或者某位名医在“脏腑辨证”中的独到之处。这些理论的阐述将以名医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同时,本书还会重点关注“传承”这一核心议题。白族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其薪火相传,在于老一辈名医如何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书中将通过对师徒传承关系的描绘,以及对不同时期名医学术思想的对比分析,来展现白族医药在历史变迁中的演进和发展。读者将看到,一些古老的医学理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一些传统的疗法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焕发新的光彩。 例如,书中可能会有一章专门介绍一位清末民初的名医,他如何结合当时最先进的医学知识,对白族医药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创新,并将其传承给他的弟子。这位弟子又如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抗击瘟疫,或者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这样的叙述,将使读者深刻理解白族医药并非“故步自封”的传统医学,而是具有自我革新能力的生动体系。 三、 创新实践与时代印记:展望白族医药的未来 《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必然会关注白族医药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本书将收录一些当代白族医药名家,他们的经验不仅包含了对传统理论的继承,更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技术,展现了白族医药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方面的努力。 书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名医,他们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传统白族药物进行成分分析、药理研究,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例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揭示某种传统草药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应用于现代药物的研发。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白族医药如何与其他医学体系进行交流与融合。名医们在临床实践中,是如何借鉴西医的诊断方法,或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与白族医药的独特视角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白族医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最后,本书还会着力于展望白族医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医药遗产?如何让白族医药在服务于当地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能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书中将通过名医们的思考和实践,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总而言之,《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是一部以人物为载体,以经验为线索,以思想为核心的白族医药文化百科全书。它不是一本提供具体治疗方案的书籍,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医者故事,展现白族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医术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旨在唤起读者对民族医药文化的关注和尊重,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本书旨在让读者体会到,白族医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治病的功效,更在于其所蕴含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