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络穴位入门歌诀(第2版)-名医世纪传媒

针灸经络穴位入门歌诀(第2版)-名医世纪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明 著,王承明 编
图书标签:
  • 针灸
  • 经络
  • 穴位
  • 入门
  • 中医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图解
  • 歌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8158
版次:2
商品编码:123438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针灸的概念、主治病症、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及腧穴分类等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腧穴的定位刺灸法。为了方便记忆,每个穴位均配有助学歌诀及插图。本书内容科学实用,取穴准确,图文并茂,易读易记,方便实用,可供中医师、中医药院校学生及中医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经 络

一、经络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

三、经络的命名

四、经络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二经筋

(五)十二皮部

(六)十五络脉

五、经络的作用

六、经络的根结与标本、气街

与四海

(一)根结

(二)标本

(三)根结与标本的关系

(四)根结与标本理论的

临床应用

(五)气街

(六)四海第二章 穴 位

一、穴位概念

二、穴位命名

三、穴位分类

四、穴位定位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第三章 人体经穴

一、十四经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髃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髎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臑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颧髎

19.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髎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髎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

44.神堂

45.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申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经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钟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彧中

27.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宫

9.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冷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髎

15.天髎

16.天牗

17.翳风

18.瘈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穴

1.瞳子髎

2.听会

3.上关

4.颔厌

5.悬颅

6.悬厘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溪

44.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穴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十三)督脉经穴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哑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囟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髎

26.水沟

27.兑端

28.龈交

(十四)任脉经穴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宫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二、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经外穴

1.四神聪

2.当阳

3.印堂

4.鱼腰

5.球后

6.上迎香

7.太阳

8.耳尖

9.翳明

10.内迎香

11.聚泉

12.海泉

13.金津

14.玉液

15.颈百劳

(二)胸腹部经外穴

子宫

(三)背腰部经外穴

1.定喘

2.夹脊

3.胃脘下俞

4.痞根

5.下极俞

6.十七椎

7.腰奇

8.腰眼

9.腰宜

(四)上肢部经外穴

1.肘尖

2.二白

3.中泉

4.中魁

5.大骨空

6.小骨空

7.腰痛点

8.外劳宫

9.八邪

10.四缝

11.十宣

(五)下肢部经外穴

1.髋骨

2.鹤顶

3.内膝眼

4.膝眼

5.阑尾

6.百虫窝

7.胆囊

8.外踝尖

9.内踝尖

10.八风

11.气端

12.独阴

三、穴位中的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背俞穴

(五)募穴

(六)八会穴

(七)郄穴

(八)下合穴

(九)八脉交会穴

(十)交会穴第四章 常见疾病及常见症状的治疗

一、内科疾病治疗

二、外科疾病治疗

三、妇产科疾病治疗

四、儿科疾病治疗

五、五官科疾病治疗

六、皮肤科疾病治疗

七、传染病治疗

八、急症治疗

九、常见症状的治疗附录A 十四经脉穴位主治分部

一、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头颅侧面图)

二、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躯干正面图)

三、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躯干背面图)

四、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躯干侧面图)

五、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上肢内侧部)

六、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上肢外侧部)

七、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后面部)

八、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前面部)

九、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内侧部)

十、十四经脉腧穴主治分部

(下肢外侧部)附录B 穴名拼音索引


前言/序言

针灸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长期实践证明,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1987年11月,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针灸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为方便读者尽快学习、记忆和应用针灸经络腧穴知识,笔者精心编写了《针灸经络穴位入门歌诀》一书。

本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的相关内容以及人体经穴、常见疾病及常见症状的治疗等,详细介绍了经络与穴位的概念、命名、组成、作用、定位法等相关基础知识。其中,人体经穴一节中详细介绍了每个穴位的定位、取法、主治、刺灸法、速记歌诀等。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于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流动的奥秘》 一、 探索生命的脉络:经络系统的前沿认知 在浩瀚的生命科学领域,人体如同一座错综复杂的宫殿,其中蕴藏着无数待解的谜团。长久以来,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细胞、组织、器官的微观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经络系统,正逐渐走出神秘的面纱,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生命运动的深层规律。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流动的奥秘》并非一本传统的医学教科书,它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超乎寻常的探索之旅,去理解和认识那个贯穿我们身体,却又常常被忽视的生命网络——经络。这本书将突破以往对经络的刻板印象,从全新的科学视角出发,结合现代生物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甚至量子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读经络的本质、功能及其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通常将经络理解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连接着穴位,调控着气血的运行。然而,在本书的视野中,经络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的通道,是身体内外环境信息交流的桥梁,更是生命体维持动态平衡、抵御疾病的重要“神经网络”。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关于经络的最新科学猜想和实证研究,包括: 经络的物理载体: 经络是否存在具体的、可被现代仪器检测到的物理结构?是独立的纤维组织、筋膜网络,还是细胞外基质的某种特殊排列?本书将梳理和介绍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例如关于肌筋膜链、血管淋巴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生物电信号等与经络的潜在关联。 能量流动的本质: 经络中的“气”和“血”究竟是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能量,还是生物电、生物磁、分子信号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载体?本书将探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解释,从生物能量学到信息能量理论,尝试为古老的“气”赋予现代科学的解读,并分析其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的通路: 经络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传导?它是否涉及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通讯机制?本书将讨论经络在感知、传导、整合身体内外信息方面的可能作用,以及它与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之间的复杂互动。 经络与健康的关联: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当经络受阻或失衡时,会引发哪些生理病理变化?本书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经络异常与多种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例如慢性疼痛、消化系统问题、心血管疾病、免疫失调等,并探讨经络理论如何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二、 穿越时空的对话:从古老智慧到前沿科技的融合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流动的奥秘》并非厚古薄今,也不是一味追逐西方科学的足迹。它倡导的是一种“跨越学科、融汇中西”的全新研究范式。本书将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经络学说的精髓,与当代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相结合,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科学画卷。 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 我们将追溯经络理论的起源,解读《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中对经络的描述,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重新理解和诠释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智慧。例如,如何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分布与功能。 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 本书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开放的态度,就经络的本质展开对话。我们将看到物理学家如何从场论的角度解释经络效应,生物学家如何从细胞信号传导的角度分析经络的生理功能,信息科学家如何从复杂网络模型的角度构建经络系统,甚至神经科学家如何从神经传导物质和神经网络的角度来寻找经络的痕迹。 科技赋能的探索: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来探索经络。本书将介绍一些前沿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例如: 成像技术: 如高分辨率MRI、CT、PET扫描等,能否在微观层面捕捉到与经络相关的特殊结构或生理活动? 生物电信号检测: 如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皮肤电导等,其模式与经络的运行状态有何关联? 生物磁学: 经络中的能量流动是否会产生可被检测的生物磁场?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 经络系统的形成与功能是否与特定的基因表达或分子通路有关? 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 未来能否利用纳米技术,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直接探测和调控经络的活动? 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将引介一些引人入胜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案例,展示科学家们如何在实践中一步步逼近经络的真相。 三、 开启健康新视野:经络的实践意义与未来展望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流动的奥秘》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健康观。它并非鼓励读者放弃现代医学,而是提供一种补充性的、前沿性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健康问题。 从“病”到“未病”的转变: 经络系统强大的信息监测和调控能力,使其成为人体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关注经络的动态平衡,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转变。 个性化健康方案的可能: 经络系统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经络状态都不尽相同。本书将启发读者思考,未来是否有可能根据个体的经络特征,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方案。 经络在康复与养生中的应用: 尽管本书不侧重于具体的针灸、推拿等技法,但它将从原理层面,阐释为何这些传统疗法能够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科学依据的视角,去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养生方式。 未来的健康图景: 随着对经络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络科学将为未来的健康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书将展望经络研究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康复治疗、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广阔前景,描绘一个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整体化的人体健康新图景。 《经络探秘:人体能量流动的奥秘》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一次对古老智慧的现代激活,一次对未来健康图景的勇敢畅想。它适合所有对人体奥秘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生命潜能、追求全面健康的人士阅读。阅读本书,你将打开一扇通往全新健康视野的大门,重新认识那个你赖以生存的、最神奇的生命系统——经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古朴的风格,再加上“名医世纪传媒”的字样,总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中医智慧。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一直对针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都太学术化了,看得人云里雾里,学起来也提不起劲。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着口诀和图示,把复杂的经络穴位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读着那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仿佛回到了孩童时期背诵唐诗宋词的年代,不知不觉中,那些穴位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就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穴位这么重要,它在人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每一次阅读,都能感觉到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对身体的认识也更加细致了。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医学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一直想深入了解针灸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技艺。市面上的相关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打动我的却不多。直到我遇到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入门歌诀(第2版)》。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朗朗上口的歌诀之中。我曾以为,学习中医需要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解剖学知识,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些歌诀,不仅优美流畅,而且精准地概括了每个穴位的核心信息,无论是定位、主治,还是取穴要领,都清晰明了,易于记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每一个穴位的讲解,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常常会结合临床上的实际应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发挥作用的。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真正掌握针灸精髓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在学习针灸的道路上,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惑,尤其是在记忆大量的穴位和它们的具体功能上。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太过理论化,要么缺乏系统性,很难让我产生学习的动力。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针灸经络穴位入门歌诀(第2版)》。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歌诀”设计。这种形式非常巧妙,它将复杂的知识点提炼成精炼、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非常容易记住。我曾花了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而有了这些歌诀,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就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不知不觉中,我就能掌握大量的穴位信息。而且,书中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歌诀层面,还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和精美的穴位图,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一个穴位的定位、主治以及相关的取穴要领。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也让我对针灸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认识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针灸这门艺术的全貌。它的内容编排非常人性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歌诀”形式,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民谣,用最精炼的语言,承载着最丰富的知识。读着那些歌诀,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这些宝贵的经验。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清晰地展示了穴位的准确位置,这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每一次翻阅,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对经络和穴位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针灸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对中国的传统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伏案工作的人,肩颈酸痛、腰部不适是家常便饭。尝试过很多按摩推拿,效果都只是暂时的。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穴位和歌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和感受身体的信号。书里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找到特定的穴位,如何用简单的手法进行自我调理,都非常实用。我根据书里的指导,尝试着按压一些穴位,惊喜地发现,很多之前困扰我的小毛病,竟然真的得到了缓解!那种感觉,就像找到了身体的“开关”,轻轻松松就能让它恢复活力。而且,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日常养生的建议,虽然不是直接的针灸疗法,但却能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况。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健康顾问,陪伴我在健康的生活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