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加图来信》写作时间为1721-1725,主要描述英国1689年光荣革命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制度分析。这一部分的描述实质是对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政府论》(1689)的书信新闻以及政论社论体裁的祥细阐释。日后美国对建国制宪理念的经典书信新闻体裁《联邦党人文集》(1787)即是对Cato’s Letters 理念和文化的美国版。另外还有对人性本身及其背后西方文化的描述。这一部分在英国之前有经验主义大哲培根《论说文集》(On Essays》中有描述,但加图来信超过于《培根论说文集》的地方在于把对人性的描述放在”光荣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框架下。
内页插图
目录
11.一些恶极之罪虽没有违背国家现存之法律,但对其严惩的必要性与正义性
12.论成文法中缺失的叛逆罪,以及立法机关对于判逆罪的宣判权
13.借助于花言巧语误导人民的艺术
14.与依法治国的幸福明君相比,专制暴君无疑是痛苦的;而且由于后者滥用人民之委托信任,可能会丢掉头上的皇冠
15.论言论自由,兼论与言论自由不可分割之公共自由
16.政党领袖们的通识——为政党不再被引入歧途而给出的建议
17.无良大臣们在狗急跳墙时会采取何等手段来戕害国家
18.论公共腐败对国家的潜在危害——以罗马为鉴
19.对某些人而言,人民喜爱和厌恶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爆发何其强大,一旦爆发影响深远
20.以显著实例论社会正义对国泰民安的必要性及忽视社会正义对英国的危害
21.约翰·凯奇先生的一封来信:斩断肆行无忌的经纪人的脖颈以捍卫自身权利
22.若不受误导,民众的判断力通常是对的,兼论说服奈特先生归国认罪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3.布鲁图斯致西塞罗的一封令人难以忘怀的信函,兼及对信函的说明性介绍
24.论民众的诚实本性及他们的合理诉求,兼谈政府顾及民众喜好与利益之重要性
25.论专制强权的破坏性与毁灭性,兼论自由之益处,及我国宪法
26.阿尔格农·西德尼论普遍腐败的恶果
27.再论普遍腐败——其对公众之不祥预兆,令美德之人沮丧泄气,凡有腐败温床之地,必有致命创伤之处
28.回击诽谤者,为加图辩护
29.对议会发布调查某些莫须有渎神俱乐部决议的反思
30.一封布鲁图斯致阿提卡斯的美文信函,兼对此信函的解释性介绍
31.关于人性弱点与矛盾的几点思考
32.对诽谤的反思
33.千万警惕权力滥用的本性
前言/序言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英文原版系列”,选取了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经典名作。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及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罗伯特·帕克、哈罗德·英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等这些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家佳作。这些是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发展的基础。许多名作都多次再版,影响深远,历久不衰,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经典。此套丛书采用英文原版出版,使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著作。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广大师生已不满足于仅仅阅读国外图书的翻译版,他们迫切希望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原版图书,希望能采用国外英文原版图书进行教学,从而保证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文字描绘的准确性。此套丛书的出版便是满足了这种需求。亦可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尽快掌握本学科相应的外语词汇和了解先进国家的学术发展的方向。
本系列丛书在原汁原味地引进英文原版图书的同时,将目录译为中文,作为对原版的一种导读,供读者阅读时参考。本系列丛书有些因为出版年代比较久远,也囿于当时印刷水平的限制,有些地方可能与现在的标准不太~致,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前提下,我们未对其进行处理,以保证英文原版图书的原汁原味,
从事经典著作的出版,需要出版人付出不懈的努力,好在有全国新闻院系的专家教授们的大力扶持,为我们提供了备选书目并对英文目录进行了翻译,因此使我们得以在学术出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自知本系列丛书也许会有很多缺陷,我们也将虚心接受读者提出的批评和建议。
《加图来信》: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沉思录 《加图来信》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鲜活的人物群像,更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它是一系列凝练而深邃的文字,更像是一次作者与自我,或说是与一个假想的“加图”之间的无声对话。这本薄薄的书册,却蕴含着对时间流逝、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存在本质的深刻拷问。它的篇幅短小,却足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进行漫长的冥思。 一、 时间的织锦与碎裂 在《加图来信》中,时间并非线性前进的河流,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织锦,既有清晰的纹理,也布满了断裂的线头。作者并没有试图描绘事件的先后顺序,而是通过碎片化的回忆、对当下瞬间的捕捉,以及对未来的模糊预感,构建出一种时间感。这种时间感是主观的,是流动的,甚至是扭曲的。 比如,书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一段文字:“昨夜的雨似乎还未停歇,但桌上的灰尘,却昭示着已经有数日未有人触碰。我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也记得那个被阴影吞噬的黄昏,它们并非前后发生,而是同一刻在我的意识里交叠。”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剥离了物理上的连续性,而着重于心理上的共存。过去、现在、未来,不再是清晰的界限,而是模糊的光影,在意识的深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作者似乎在探讨,我们所感知的时间,究竟是客观的实在,还是我们大脑的构造?每一次回忆,是否都是对过去的一次重塑,一次不自觉的修改?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瞬间,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褪色,甚至被新的体验所取代,最终只留下模糊的印记,或者完全消失? 书中对“瞬间”的捕捉也尤为精妙。一个微不足道的场景,一次不经意的观察,都可能成为作者思考的起点。例如,窗外一只鸟的飞过,一次远处传来的钟声,都可能触发作者对生命短暂、存在虚无的感慨。这些瞬间的碎片,被作者精心拾起,打磨,然后放置在文字的容器中,让它们闪烁出超越时空的微光。 二、 记忆的幻影与真实 记忆是《加图来信》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是一本记录事实的档案,而是一片充满变数的迷宫。作者笔下的记忆,常常是模糊的、矛盾的,甚至是虚构的。这使得读者不禁开始怀疑,我们所坚信的过去,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我们为了填补空白,或者为了适应现在的自己而编织出来的故事? “我试图回想起童年的某一个画面,却发现它像一幅被水浸泡过的画,色彩斑驳,轮廓模糊。我努力辨认,但每当我以为抓住一丝真实的线索时,它又悄悄溜走,留下的只有一种模糊的、难以言喻的情绪。” 这种对记忆捉迷藏般的描绘,触及了记忆的本质:它并非静态的复制,而是动态的重构。 书中可能会探讨,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记忆?是情感?是环境?还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有时候,我们记住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情感反应。那些深刻的情感体验,即使事件本身已经模糊不清,也能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反之,一些曾经重要的事情,如果缺乏情感的连接,也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被轻易遗忘。 此外,作者也可能暗示,记忆并非总是忠实的记录者,它可能受到潜意识的影响,甚至被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扭曲。我们可能会选择性地记住某些片段,而遗忘另一些。我们可能会美化过去,或者将其丑化,以适应我们当下的需求。这种对记忆的解构,挑战了我们对自身经历的确定性,让我们开始审视,那个“我”所拥有的过去,究竟是多么的不确定。 三、 存在的孤寂与追寻 《加图来信》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感,这是对个体存在本质的深层体认。作者似乎在独自一人,面对着浩瀚的时间和宇宙,进行着一场关于“我是谁”、“我为何在此”的追问。这种追问并非出于绝望,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一种对生命渺小而深刻的敬畏。 “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城市的灯火阑珊,每一个光点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种生活。但这些故事,似乎都与我无关。我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孤舟,四周是无尽的黑暗,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要去往哪里。” 这种描绘,并非夸张的悲伤,而是对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微弱存在的精准捕捉。 书中,对“对话”的描绘,也可能带有这种孤寂的色彩。即使存在“加图”这个名字,这份“来信”也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倾诉,或者是一种与虚空的对话。作者可能是在通过书写,寻找一个可以回应的实体,或者仅仅是将内心的思绪,以一种具象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期获得某种程度的慰藉,或者仅仅是确认自己的存在。 然而,这种孤寂并非全然的负面。它也孕育着一种深刻的自由。当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不被外界的期望所束缚时,才能真正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这种追寻,可能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确定的答案,但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价值。 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隐喻,来表达这种追寻。比如,对星辰的仰望,对大海的凝视,对荒野的探索。这些意象,都象征着一种超越个体局限的渴望,一种对更广阔、更深刻的存在的向往。 四、 文字的呼吸与留白 《加图来信》的语言风格,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句式,而是以一种近乎冥想的语调,缓慢而沉静地展开。文字的力量,不在于其密度,而在于其“呼吸感”,在于那些被刻意留下的空白。 “我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了说服任何人,也并非为了记录什么。我只是需要一个地方,让这些漂浮在意识深处的声音,得以安放。或许,它们只属于我,也或许,它们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动另一个同样在追寻的人。” 这种坦诚的表达,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个人的声音。 留白,是《加图来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并不试图将所有的意思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那些未曾说尽的,未曾点破的,反而比直白的陈述更具力量。读者需要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去填补那些空白,去解读那些暗示,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共振,一次思想的碰撞。读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创造者。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加图来信》时,都将会在作者的文字基础上,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加图来信”。 五、 结语:一次无声的邀请 《加图来信》是一次邀请,一次对读者心灵深处的邀约。它邀请我们一同停下脚步,审视时间的流逝,反思记忆的真伪,体味存在的孤寂,并最终,在文字的呼吸与留白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深刻。它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提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引方向,但它打开了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风景。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思考,一次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