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爱好者 作为“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艺术作品是人类对受到压抑的欲望和恐惧的隐喻式宣泄,其创作也具有精神疗愈的价值。因此,绘画心理分析不应局限于标准化的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而应以相关常模为基础,将分析材料扩大至专业和非专业创作者的所有艺术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类共性。本书是对这一目的的有益尝试,作者依托中央美院资源,所选取的既有艺术大家的知名作品,也有普通美院学生的即兴创作。创作者的层次结构保证了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绘画心理分析对各类艺术作品的普适性价值,辅以自由联想为主的分析过程描绘,也有助于再现绘画心理分析治疗的细节和全貌。
内容简介
“心灵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工具一样,都是信息的载体,但对个体而言,它们包含的信息更为丰富,也更为隐秘。以图画为例,每一幅画作本身都是对个体潜意识的“投射”,都是对压抑的自我的释放,都包含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信息。而绘画的过程则把个体意识不到的信息带入意识之中,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对话,促成个体人格的更新和转化。本书以绘画心理分析应用为宗旨,综合运用各经典绘画心理分析测试工具,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两大方面对不同作品及不同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作者简介
童欣
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后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年来综合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重要助力。
目录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绘画心理分析理论基础
第一节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
一、人格结构理论
二、本能理论
三、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四、弗洛伊德理论与绘画创作
第二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原型和情结
三、空间象征
四、荣格理论与绘画创作
第三节 其他心理流派
一、行为主义取向
二、格式塔取向
三、大脑偏侧化理论
四、人本主义取向
第二章 绘画心理分析相关概念
第一节 绘画应用于心理健康的实践发展
一、绘画心理治疗的发展
二、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的发展
第二节 绘画心理分析的作用
一、适用面更广泛
二、信息含量更大
三、治疗作用
第三节 绘画的形式
一、具象画——主题明确,形象具体
二、抽象画——主题明确,形象抽象
三、不限定画——不限定绘画主题和表现形式
第四节 绘画心理分析的种类
一、静态分析
二、动态分析
第五节 绘画分析的原则
一、动静结合原则
二、由远及近原则
三、少评价、多觉察原则
四、正向积极原则
第三章 静态分析
第一节 静态分析要点
一、分析顺序
二、分析层面
三、适用条件
第二节 绘画色彩分析
一、色彩对人的影响
二、绘画色彩四要素
三、基于原型的色彩象征意义
四、色彩使用参考标准
五、名家色彩案例分析
第三节 绘画构图分析
一、构图对人的影响
二、绘画构图三要素
三、空间象征意义研究
四、构图配置参考表
五、名家构图案例分析
第四节 绘画内容分析
一、人物象征分析
二、动物象征分析
三、植物象征分析
四、建筑物象征分析
五、景观象征分析
六、抽象图形象征
七、名家绘画内容案例分析
第五节 绘画笔触分析
一、笔触风格分析
二、名家绘画笔触案例分析
第六节 静态分析案例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四、案例四
五、案例五
六、案例六
七、案例七
第四章 动态分析
第一节 绘画创作过程的分析
一、绘画顺序
二、时间或停顿
三、涂改或推翻重画
第二节 特征词联想技术
一、词语联想技术
二、特征词联想技术
三、案例分析
第三节 画面联想技术
一、联想分析法
二、画面联想技术
三、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以画疗心——曼陀罗绘画
第一节 荣格的自性化学说
一、生活中的对立面
二、对立面的整合
第二节 曼陀罗绘画——自性的表述
一、曼陀罗绘画的作用
二、曼陀罗绘画的实践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绘画心理学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就是荣格(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又称为原型心理学,是荣格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一支新的学派。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1900年毕业于巴塞尔大学,此后一直从事精神病诊疗的相关工作。1906年在反复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之后,开始和弗洛伊德通信并跟随弗洛伊德学习。1910年的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弗洛伊德坚持让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将荣格当作自己在学术上的接班人来培养。然而,后来荣格和弗洛伊德却产生了学术上的分歧。荣格对泛性论的观点表示反对,他认为,力比多只是一般的心理能量,而性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914年,荣格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职务并和弗洛伊德决裂。此后他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理论,开创了分析心理学。
和精神分析学一样,分析心理学也不依赖实验、数据等量化的资料,而是取材于临床实践。另外,分析心理学也始终肯定潜意识与力比多的存在。在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潜意识、原型、情结等理论,以及词语联想、梦的解析与积极想象等研究方法,都为绘画心理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
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格的意识、潜意识进行的划分类似,分析心理学也认为个体人格可以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但是荣格认为,潜意识部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意识是能够被个体自我所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荣格理论中的意识概念和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是一致的。
荣格理论体系中的潜意识,则包含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包含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直觉和被压抑的经验,它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虽然属于潜意识,但是经过努力,部分个体潜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层面从而被主体认识到。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他认为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是人格中最深层次和最有力量的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来自于遗传和种族的历史,包括生物性的信息,以及原始的生存环境、神话、宗教、文化等信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来的。荣格曾说过:“正如人类的身体相当于整个人体器官的博物馆,每一器官背后皆有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样,我们应当期待去发现,人类的心理也是以一种与之相似的方式构成的。心理不再可能是存在于身体之内却没有其自身历史的产物。说到历史,我的意思并不是在讲这样一种事实:心理依据意识链接过去,通过语言和其他种种文化传统来创造自体。我这里所指的是心理的历史,是心理依然接近动物的古代人的那种生物性的、史前的、潜意识的心理演进的历史。”
因此,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划分既有一致的成分,又有不同的成分。一致在于他们都将心理分为了意识与潜意识,并认为个体能够意识到的部分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全部内容是由个体出生后经历的事件所规定的,而荣格则认为个体出生后的经历所形成的潜意识只是个体潜意识,这种个体潜意识并不是潜意识的全部内容,而集体潜意识则是人类所共有的。
二、原型和情结
(一)原型
基于集体潜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原型概念。他认为,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各种“原型”构成的。所谓原型,是一种本原的模型, 其他各种存在都是根据这个模型而成型的。原型是一种本能的趋向,本能和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而原型则是本能的潜意识意向。
荣格曾说过:“原型是一种趋向,这种趋向构成这类主题的表象——细节上可以千变万化,然而又不丧失其基本的类型的表象。”
荣格曾对几种最初的原型模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在公众场合中公开显露和表现出的那一面,这一面有的时候与我们真实的想法是相违背的,比如,在不喜欢的人面前也表现得彬彬有礼。个体之所以表现出这一面,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荣格认为个体天生就具备了一些异性的特质,个体必须在人格中展现出一定的异性特质,才能获得平衡。人们通过这种先天性的异性特质来了解生活中的异性。当个体异性特质得到充分关注的时候,这种特质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如果被忽视,异性特质就会通过投射等心理机制,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按照荣格的观点,如果一个男性没有关注到内心的女性化的一面,总是表现出刚强勇敢的男性化的一面,那么女性化的温柔、敏感就会在他的潜意识中发挥影响;反之,如果一个女性没有关注到内心中男性化的一面,总是表现得多愁善感,那么男性化的一面就会在她的潜意识中发挥影响。
阿尼玛就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是男子内在的女性原型,“在男子的心灵中,阿尼玛是一切女性心理的化身,诸如模糊朦胧的感情、心绪、事关未来的征兆预感,非理性存在的接纳性、个体之爱的能力、成熟质感,以及——最后的但却并非是最无足轻重的——他与潜意识的关系。”
阿尼姆斯则和阿尼玛相反,是女性内在的男性原型,它是女性心中男性化的一面,并为女性提供了理想化的男性特质,比如勇气、进取心、坚强刚毅、才华横溢等。
阴影是人格的阴
前言/序言
前言
2009年,我有幸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今一晃8个春秋过去了。在这里,我结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虽然我在来美院前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艺术,也自认为缺少艺术细胞,但是,在欣赏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时,我总能体会到心灵上的深深共鸣和震撼,这是一种感受信息远远要比语言信息丰富而深邃的体会。
喜爱艺术,专注艺术——这是美术类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在给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进行的个体心理咨询中,我发现,这些来访者,无论在语言表达上是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还是沉默寡言、深藏不露,当他们进入到艺术创作的状态时,总是愿意并有能力去自然而然、行云流水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因此,工作伊始,我就开始尝试在个体心理咨询中采取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打开心扉,这一做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也由此认识到了艺术创作对于心理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所以,在这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我除了运用各种经典的心理咨询理念和技术之外,绘画媒介也逐渐成为我在咨询中的重要工具。
2012年是我工作的第4年,我就开始在学校着力推行“寓心于专、愈人自育”的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们专业的融合,以加强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广泛性、有效性、趣味性、主动性。除了在常规的个体心理咨询中积极运用绘画媒介之外,我在学校也定期开设绘画心理工作坊,并在团体心理辅导和课程教学中积极将绘画心理知识融入进去,促进同学们通过绘画了解自己,发挥自身的潜力。
在进行这些绘画心理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对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梳理。
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作为表达性心理分析与治疗的重要方式,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先贤和工作者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从弗洛伊德、荣格开始,众多心理学家们就开始将绘画和潜意识联系在一起;在方法取向上,玛格丽特·南伯格和伊迪丝·克莱曼的两大取向各有侧重;在绘画心理测验和分析上,从伯特、诺拉姆、路易斯和史腾等人开始,诸多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以标准化的方式来分析绘画作品。对于这些先贤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后人在践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充实和改进。
除了对前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之外,本书更加侧重于对作者自己在这8年来的工作过程中,在理论、技术和创新方法上的总结进行详细梳理。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同行在工作实践中参考,也为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了一个绘画心理分析方面的参考,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绪论
如何通过绘画来分析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这是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本书从理论、实践、方法上对前人以及作者自己在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做了一次梳理。
第一章是对绘画心理分析理论基础的总结。绘画心理分析,重点在于通过绘画对人的潜意识进行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绘画心理分析的最主要理论来源,他们提出的相关理论如人格结构理论、本能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原型和情结、空间象征等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绘画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精神分析学和分析心理学之外,其他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取向,如认知行为取向、格式塔取向、人本取向、大脑偏侧化理论等也对我们理解画面有所帮助。
第二章是对绘画心理分析实践工作的总结。其中第一节是对前人在绘画心理分析和绘画心理治疗实践方面进行的总结;第二节到第五节是本书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作用、绘画的形式、绘画心理分析的种类、绘画心理分析的原则等方面的实践感悟。其中在绘画心理分析的种类上,本书作者将绘画心理分析分为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两种形式,其中静态分析是对画面本身的分析,动态分析主要是对绘画过程及咨访互动过程的分析。
第三章是静态分析部分,即对画面本身的分析,它更多地反映了集体潜意识信息。在静态分析中,将绘画色彩、绘画构图、绘画内容、绘画笔触作为分析的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其中,色彩维度包括色调、纯度、明度、数量等四个方面;构图维度包括了位置、距离、大小等三个方面;内容维度包括了人物、动物、植物、景观、抽象图形等五个方面;笔触则包括规则、力度、形态等三个方面。在这四个大维度和各个小方面上,除了理论说明之外,本章均配备了详细的分析图表以供读者在实践中查询参考。
第四章是动态分析部分,对绘画过程及咨访互动过程进行分析,更多地是为了深入了解个体情结信息。绘画过程包括了绘画顺序、绘画时间和停顿、涂改或推翻重画等;咨访互动过程主要指使用心理咨询技术来深入地了解画面所反映出来的来访者个人情结的过程。主要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特征词联想技术和画面联想技术等,特征词联想技术来源于词语联想技术,而画面联想技术来源于自由联想和直接联想,两者都是本书作者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经典的心理分析技术的改进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用于绘画心理分析工作。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心理分析过程结合了大量名家的绘画案例和作者在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第一章到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以画知心”,阐述了绘画心理分析的方法,注重的是分析的过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这二者之间往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各项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和个体潜力的充分发挥,在绘画过程中绘画行为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疗心”作用。因此,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简要地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曼陀罗心理绘画这种简单而又有效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本方法不仅适合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也适合个体用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