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延安是母亲 她用小米和延河水把我们哺养
延安是熔炉 她用思想的火焰把我们锻炼成钢
延安是灯塔 她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胜利和解放
延安是圣地 是我们永远崇拜和向往的地方
内容简介
延安是母亲,延安是熔炉,延安是灯塔,延安是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者、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向延安。他们学习了革命理论、文化知识,也见证r那段峥嵘岁月……
《延安风尚》借助一个个延安时期真实的历史画面和图像记录,通过阐释一段段历史记忆和情景故事,多侧面展示延安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以及从中所体现的令人神往的精神状态。
作者简介
王纪刚,副研究员。陕西省合阳人。现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担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副部长。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延安,物质生活虽然简朴、艰苦,上作与劳动虽然紧张,但我们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存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体会到的。使人想起李白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鲁艺美术系学员 古达
★我们的全体成员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好像我们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国度和遇见了不同的人民。在共产党那里,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 约翰·S·谢伟思
目录
奔向延安
抗大,抗大
大鲁艺
歌声中的延安
《黄河大合唱》
《游击队歌》
《延安颂》
延安晚会
看电影
延安交谊舞
文化俱乐部
延安的体育活动
南泥湾开荒
峥嵘岁月
千群一家
延安劳模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张闻天《出发归来记》
文化扫盲
理论学习
马列主义的最高学府——延安马列学院
延安电波
延安中山图书馆
毛泽东的演讲范儿
投豆豆——延安选举
生活检讨会
改造二流子
新秧歌运动
文艺家下乡
双拥运动
精兵简政
日本八路的摇篮: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中外记者团在延安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第三只眼看延安(代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有一个地方,地处西北荒原,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却如同磁石一样吸引和召唤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备方人士、青年学生、爱国侨胞纷至沓来。她以不可思议的“魔力”感染甚至动员了来自国内外的记者、民主人士、军政官员,有人感叹:我要是在这里继续待下去,可能也会变成一名共产主义者,而有的人则义无反顾地留在这儿一起战斗,甚至在抗战前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有一个地方,从来是作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圣地,给了无数生长于斯、生活于斯、战斗于斯的人们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寄托,令他们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也令更多的人心怀崇敬,真诚向往……
这个地方,就是一延安!
“深厚坚实的黄土,傍城东流的延河,嘉陵山上高耸入云的古宝塔,以及那一层层、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这一切都使我感到新鲜。特别是这里的人们个个显得十分愉快,质朴,人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么融洽。我看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现在延安街头,和战士、老乡唠家常,谈笑风生,……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觉得我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说这段话的,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他刚来延安时,只是应邀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并且是抱着拍完片子就回上海的态度。在延安,他享受着共产党人对外来知识分子的特殊礼遇:每个月120元的生活津贴。须知,当时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朱德每月也就只有5块钱。一年多后,片子拍摄即将结束,时年40岁的吴印咸毅然做出了留在延安的决定,参加八路军!并按照八路军的标准拿着每月1块钱的津贴。
作为第一个来到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美国人斯诺回顾自己四个月的采访,“是一段极为令人振奋的经历。我在那里遇到的人们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国人。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样的感受了。”
不光是斯诺,后来带着“谁,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疑问的不少外国记者、外国政要、外军将官,也都在与延安接触之后,不约而同地主动发声,向外界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由衷敬意。用美国记者爱泼斯坦的话来说,现在我能够做的,就是将我们知道的告诉全世界人民。
而那些在延安长期生活的人,对延安的体会尤为深刻:
在延安,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管你学问多少,本事大小,总能找到你能干的工作,发挥你的长处。随着形势变化,工作岗位也经常变化。今天你当班长,说不定过几天就让你当连长;今天你领导他,不久他又领导你;变来变去倒把人变聪明了。懂得了岗位的变化,职务升降,都是形势需要、工作需要,一般人很少计较。而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往往发展得比计较得失的人更好。延安人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是终身受用的。
——这是先后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等学校学习,后来长期在延安工作的王仲方的肺腑之言。
难怪有人感慨:在延安,物质生活虽然简朴、艰苦,工作与劳动虽紧张,但精神上的愉快,是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都不可能体会到的。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李白的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并由衷夸赞:延安的水是甜的,延安的小米是香的,延安的人是亲的。
历史,是最客观的存在。
历史,值得记录,更值得记忆。
延安所体现的无处不在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的今天,尤其值得珍视。
更不用说,红色中国正是从这里一步步稳健地走来。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延安时期的十三年,是我们党以及中国革命不断发展、成熟、壮大的十三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取得杰出成就的十三年。深入挖掘延安十三年的红色文化,传承延安记忆中的红色基因,对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弘扬革命传统,意义重大而紧迫。
《延安风尚》 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烙印 《延安风尚》并非仅是一部简单的书名,它承载着一个特定时代的光辉与艰辛,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孕育希望的生动写照。要深入理解这部作品,首先需要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是一个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年代,外敌入侵,内战纷扰,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延安,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市,在那段岁月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中心,是无数热血青年心中的圣地,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并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风尚”,这个词汇,在这部作品的语境下,绝非仅仅指代某种衣着打扮或生活习惯的潮流。它更深层次地代表着一种精神特质,一种价值观的引领,一种行为准则的规范,以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氛围。在延安,这种“风尚”是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环境中,在对理想的坚定信念驱动下,在集体主义的熏陶下,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沉淀下来的。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意志的体现,一种凝聚力的源泉。 《延安风尚》试图捕捉和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宏大背景下,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革命与生活的交织与碰撞。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去理解那些构成“延安风尚”的丰富内涵。 二、 核心主题与精神内核 《延安风尚》的核心在于对一种特定时代精神的深入挖掘与呈现。这种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理解: 1. 理想主义与革命热情: 在那个时代,国家危难,民族复兴的使命感空前强烈。延安作为革命的中心,汇聚了无数怀揣着共产主义理想的青年。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投身革命洪流,即使条件艰苦,生活困顿,也依然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自己。《延安风尚》将着力展现这种纯粹而炽热的理想主义,以及它如何成为驱动个体和集体前进的强大动力。 2. 艰苦奋斗与自力更生: 延安的物质条件是极其匮乏的,特别是长期的战争和封锁,使得一切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延安军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韧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了生产、建设、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到发展手工业、创办报刊,再到纺织、缝纫,无不体现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风尚》将深入描绘这种不畏艰难、克服万难的实践精神,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延安人民坚韧不拔的品格。 3. 团结互助与集体主义: 在艰苦的环境中,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而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的。延安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是依靠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的。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同甘共苦,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宝贵的品质。无论是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还是在后方共同生产,抑或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学习讨论,都体现了深厚的集体主义精神。《延安风尚》将细致地呈现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石。 4. 朴素而真诚的人际关系: 在物资匮乏、政治环境单纯的延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粹和真诚。没有过多的功利算计,更多的是同志般的关怀和战友情谊。这种朴素而真诚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温暖。从领导者到普通战士,再到后方工作人员,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形成了平等、尊重、理解的良好关系。《延安风尚》将力图还原这种质朴而动人的情感联结。 5. 勤俭节约与反对奢侈: 延安的“风尚”还体现在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上。极度的简朴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反感和抵制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政治上的自觉。《延安风尚》将揭示这种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三、 叙事视角与艺术手法 《延安风尚》在叙事上,将力求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具体的事件场景,将抽象的“风尚”具象化、鲜活化。 1. 人物群像的塑造: 作品将不会局限于描绘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而是力图勾勒出一个丰富的人物群像。这些人物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汇聚在延安,共同书写着历史。有满怀报国热情的青年学生,有经验丰富的工农干部,有坚定的革命战士,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群众。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展现“延安风尚”在不同人群中的体现。 2. 细节的力量: 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作品更将注重细节的捕捉。例如,一件打着补丁的衣服,一顿粗茶淡饭,一次通宵达旦的会议,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一次简单的互助行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和精神风貌。作品将通过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延安风尚”的温度和质感。 3. 场景的再现: 延安的特定场景,如宝塔山下的窑洞,杨家岭的会议室,南泥湾的田野,凤凰山麓的校园,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作品将着力描绘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通过场景的烘托,进一步强化时代氛围,深化主题表达。 4. 语言的朴实与力量: 作品的语言风格将力求朴实、自然,避免过于华丽的辞藻,但同时又要充满力量,能够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思想。模仿那个时代人们的语言习惯,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 四、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延安风尚》的创作,旨在: 重温历史,铭记初心: 在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回望延安,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以及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传承精神,启迪当下: 延安的风尚,其核心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理想主义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品希望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激励当代人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理解中国,塑造自我: 延安风尚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它,就是理解中国革命的基因,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通过对这种精神的认识,也能够帮助读者塑造更加坚韧、更加有担当的自我。 《延安风尚》并非一部沉湎于过去的怀旧之作,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汲取精神力量,为面向未来提供不竭的动力。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艰辛与辉煌;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作品将以一种真诚、深刻、感人的方式,向读者展现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延安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