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作者简介
黄庭康,中国香港出生及长大,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学士(主修社会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政策博士,现任职于中国台湾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2002年出版专著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New York, Routledge),2008年出版该书中译本《比较霸权:战后新加坡及香港的华文学校政治》(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二十多年来一直以历史比较社会学方法探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新加坡等华人社会教育发展,研究成果刊载于《台湾社会学刊》、《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History of Education、History ofEducation Quarterly 及Journal ofHistorical Sociology 等学术期刊。
目录
序/1
第一讲 符应理论与批判教育社会学的起源/1
第二讲 矛盾的再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27
第三讲 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与阶级再生产/48
第四讲 课程符码、阶级与社会控制/73
第五讲 教育论述、教育机制与符码理论的重构/97
第六讲 霸权、意识形态与课程/123
第七讲 资本的形式与转换/149
第八讲 学术人与教育场域的自主性/171
第九讲 古典社会学大师论教育思想的演进/193
参考文献/220
索 引/240
精彩书摘
《再生产》一书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que)可分两方面:一方面较偏向理论性,探讨文化如何协助延续不平等的阶级关系;另一方面偏向历史性,主要探讨法国具体的阶级再生产问题。两位作者认为文化与主导阶层存在既互赖又紧张的矛盾关系:为了帮助权力取得合法性,现代社会的掌权阶层倾向使用“符号暴力”(symholic violence),减少运用物理性暴力(physical violence)。符号暴力是指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通过向被宰制者灌输特定的意义(meaning)把赤裸的权力关系遮掩起来的手法。成功的符号暴力导致宰制关系获得合法性,赋予主导阶层符号力量(symbolicforce)。符号暴力概念意味着权力须依赖符号场域(symbolic field)的护航,并引申出权力与文化领域矛盾吊诡的关系。符号场域是多元的,它包括新闻传播、艺术创作及学校教育等。因为符号场域能帮助巩固社会权力,主导阶层对它有一定的依赖,都希望借它操控意义的生产及传播。然而一旦文化领域失去自主性,完全依附于权力,则它传递的意义将会受到质疑,符号场域也就无法发挥符号暴力的效果。因此,为了让文化领域发挥再生产功能,掌权者必须克制、容许符号场域维持一定独立性;然而符号场域具备独立性导致掌权者无法完全对它加以掌控,文化领域生产及传播的意义可能挑战社会现状,威胁既得利益者。这是两者关系矛盾吊诡之处(Bourdieu and Passeron,1990: 4)。
……
前言/序言
序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是我根据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开讲的研究所课程讲稿发展而成的一部教材,也是我过去多年在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耕耘的部分研究成果。本书每一讲都从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经典论著(通常以一部专著为核心)出发,解释它的中心论点、贡献与引起的争议。九讲总共讨论了11本专著及1篇文章。我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相信要做出优秀的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必须先深入阅读大师的理论经典。本书讨论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复杂而抽象,其中大部分作者的写作内容并不浅显易懂。中文世界的读者可能需要一架与西方批判教育社会学连接的桥梁——一部以尽量浅白的文字深入介绍批判教育社会学经典的中文著作。笔者在过去20多年曾多次阅读本书讨论的经典作品、运用它们的概念及洞见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并用大师的理论与经验资料对话。我希望能够借本书把对经典理论的些许心得跟读者分享。在写作本书时,笔者特别注意要多应用过往研究,读书及生活观察累积的实例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及概念,多分享笔者对理论的反思及批判,并对如何运用大师理论做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另外,因为批判教育社会学起源于西方,理论建构都受到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直接套用于亚洲社会。为了让中文世界的学者从经典作品吸取智慧之余不忽略亚洲社会的特殊性,本书大部分章节都有讨论这些理论对西方以外社会的适用性。我期望更多中文世界的学者可以利用所处社会的案例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一起朝批判教育社会学“去西方中心化”的目标努力。
本书能够成书,许多帮助过我的师长实在功不可没。我要感谢已退休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张德胜教授。我在多年前修读了他开讲的“教育政策与机会”(内容其实就是教育社会学)的课程(大学本科的一门课),从此走上了教育社会学研究之路。我也衷心感谢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阿普尔(Michael W.Apple)及凯奥(Robert L.Koehl)两位恩师。阿普尔是我在博士班的指导教授,他不但在知识上启发我、引领我进入批判教育社会学理论之门,也教导我要有“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开放胸襟。他看重思想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他的作品抱批判的态度。两年前以93岁高龄离世的凯奥教授是我在历史学的启蒙老师,他为我开启了历史比较研究的大门,还投入大量时间及心力为我传道、授业、解惑。因为有幸在留学美国时遇上凯奥教授,中学时代最讨厌历史课的我才能在今天在社会学以外还兼具历史学的学术专业。
我也要感谢多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系的学妹、现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社会学系的李静君教授。因为静君引荐,我才有机会到清华大学社会系开讲“批判教育社会学”,跟20多位清华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及研究生分享交流。台湾陆委会中华发展基金会资助我到大陆进行讲学,让我和太太及儿子在北京享受了几个月舒适愉快的日子。我在北京期间得到多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的热情款待。系主任沈原教授细心安排我的访问及教学,关心我及家人在北京的生活,又鼓励我把讲课内容发展成这一本书。来自法国的梅晓虹教授耐心给我解释法国的教育及考试制度,对我写作本书布迪厄及涂尔干的章节帮助甚大。王天夫、李强、郭于华、孙凤、晋军、张小军、裴晓梅及罗家德等系内同仁都曾在学问上给予我启发或在生活上给予我帮助。田国秀教授邀请我到她服务的首都师范大学举办讲座;又在百忙之中抽空带我参访跟她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多所中等学校,帮助我进一步了解大陆教育。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班研究生倘凌越担任我的助教,并且在课程结束后把课堂录音转成文字稿。过去数年我在台湾中研院很幸运有李宗义、许雅淑及郑文翔三名能干的助理用心协助本书的资料搜集及文字处理。另外,感谢我20多年的好朋友毛启贤。启贤现在在香港担任中学教师,多年来他每天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跟我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的“隔空陪伴”排遣了我从事研究工作的孤独与压力。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太太认同我的理念,一直支持我的学术工作。过去两年她尽管也忙于进修,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孩子,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当我写作遇到瓶颈,她总是耐心地聆听,并给予非常有启发性的意见。我很幸运我的贤内助也是我学术生活的同志。三年多前到北京讲学时我的儿子才两岁多,到本书完成的今天,他已经六岁,准备入读小学。看到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忍心下一代要继承一个不公义的社会。我们成年人有责任要把社会变得更自由、更平等、更公义、更看重人的价值及尊严。我希望《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能够为迈向这一理想做出一点贡献。
黄庭康
2017年6月18日于台北南港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